黄祖松,1958年生,广西博白人。高级记者、文艺评论家、作家。现任广西日报总编助理、编委、副刊部主任。兼任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报纸副刊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曾获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前尘》《文化思闻》《文艺理论家丛书·黄祖松卷》《广西社会科学专家文集·黄祖松卷》四部著作,与人合著《问题新闻采访与报道》论著,主编有《凭祥瞭望》《旭日东兴》《天等故事》《凤凰兴业》等作品集。
一、广西文化生态形成及现状
由于地缘、民族、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广西形成了带地域特色的汉文化——岭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带异国特征的边疆文化并存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文化存在与延续的状态。同动植物生存与延续状态取决于水土、气候环境因素一样,一个地区文化生态的形成,与这个地区的地缘、历史、民族、文化渊源因素密切相关,有时会与偶然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如战争、天灾、改朝换代、文化运动等,甚至当权者的嗜好也会影响一种文化生态的存在和延续。广西地缘独特,东南临广东,北与湖南相连,西北与云南、贵州毗邻,南部沿海与陆地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相接。这些周边的地区及国家,都拥有不同的文化生态。如湖南,属湘楚文化——带湘楚特征的汉文化,与之相邻的桂北受湘楚文化的影响;云贵在古代都曾建立过国家,如云南的大理国、贵州的夜郎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同时少数民族聚居,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之相邻的桂西北则受云贵文化的影响;广东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岭南文化是一种带有岭南特点的汉文化、海洋文化、开放文化的混合型文化,与之相邻的桂东南地区则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北部湾沿海的北海、钦州、防城港及沿边地区,除受岭南文化影响外,还受越南文化如京族文化影响。除周边文化的渗透与影响,广西内部民族、历史也对文化生态产生影响。广西多民族聚居,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对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起着重要作用。广西北部,如桂北全州、兴安、资源等地,广西东南部,如玉林、梧州及沿海的北海、钦州、防城港是汉人主要聚居区,文化生态既带汉族特点,又带地域特点;广西与越南毗邻的地区如防城港、东兴等,有京族人聚居,又有京族文化存在;在桂东南地区又有来自中原的客家人聚居,客家人顽强地保存着中原汉文化的传统,又吸收了周边的“土著文化”,形成汉文化与周边文化杂交的“广西客家文化”;西北部——如河池、百色以少数民族为主,其文化生态带浓郁的民族特征;桂中地区如柳州、来宾等地,既受湘楚文化的影响,又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是一种带汉族文化特征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从历史和地缘角度看,广西由于地处边疆,历史上没有建立过真正意义的国家,同时,远离中国历代政治文化中心——如长安、洛阳、北京、南京等,中原文化汉文化对广西的影响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影响的主要途径是中原人口南迁、贬官等。中原的汉人由于战争等原因,从秦开始便陆续南迁。秦时赵佗在广东番禺建立南越国带来一批汉人,是中国第一批“南下干部”;安史之乱、蒙古人入侵中原,汉人南迁达到高潮,特别是客家汉人聚居地河南洛阳一带更是十室九空。进入广西的汉人,是从河南、山西一带经福建、江西、广东到达广西的,即现在居住在桂东南一带以及沿海一带的客家人,在广西有600多万人。这些来自中原的客家人,大都来自中原名门望族,他们带来了正统的中原文化,并与当地的文化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历史上,广西由于地处边远荒蛮,被中原政权作为贬官的流放地之一,被贬广西的官员,许多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文化学者,如被贬柳州的柳宗元,宜州的黄庭坚,横州的秦观,过合浦、北流的苏东坡等。他们的到来,带来了最高水准的中原文化,使广西人领略到中原文化精英的风采,他们在广西的文化实践,对于广西文化促进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近代,受汉文化影响或者说广西文化与汉文化互动最密切的则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发动,纵横驰骋十数省,长达十数年,广西数千年来从未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如此引人关注,在与清政府及中国其他地区的互动中,广西饱受汉文化的冲击和浸染。自太平天国之后,广西一路在中国政治舞台担当重要角色,北伐、新桂系,成为中国当时响当当的事件和人物,也是广西与中国其他文化互动较多的时期。由于地缘、民族、历史的影响,广西形成了带地域特色的汉文化——岭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带异国特征的边疆文化并存的文化生态。
二、广西文化生态特点
广西文化是一种“流”的汇集,没有形成一种明显的占主体地位的文化,而是一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
由于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其文化生态的形成过程中,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和周边多种文化生态的影响,加之多民族聚居,形成多种文化并存的生态,即多元性。同时,由于广西历史上远离中华文化中心,自身没有形成过比较固定的、长期的、地域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比如国家和首都等,自身文化生产力较弱,缺乏名家大家,不能有效整合各种外来文化,形成一种特征明显不同其他地区的“广西文化”,周边文化的影响只是一种简单的流入汇集,没有经过“整合”蜕变成一种全新的文化。因此,广西文化是一种“流”的汇集,没有形成一种明显的占主体地位的文化,而是一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在广西的北部地区,有通过灵渠及湘桂陆路通道进入桂北的汉楚文化,桂西北地区有壮、苗、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在靠广东的桂东南西江沿岸和北部湾地区有岭南文化、汉文化和客家文化,中越边境还有京族文化存在。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宗教信仰上有不同的偶像、不同的图腾;表现在艺术上,都形成有相对固定的原始艺术模式,如桂北有彩调剧、桂剧,桂东南有粤剧、采茶戏,桂西北壮族地区有歌圩、壮剧,沿海与越南毗邻的地区如东兴、防城港等地有哈节、独弦琴。但是,这些从外地进入广西的文化,都不能像它的“源头文化”那样保持原汁原味,而是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丢失了不少元素,同时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形成了“既像又不像”的独特文化生态。如桂北的带湘楚特点的汉文化,它不具备其源头——湘楚地区那样的正宗地位和影响力;沿西江白话地区的文化,不如其源头——广东岭南文化那样原汁原味,虽然也唱粤剧、听粤戏,但不能像原产地广东那样盛行,甚至不能创作出一首能流行的粤曲;广西的客家文化,又不如中原文化那样全面保留,甚至不能像客家主要集散地——广东梅州、江西、福建的客家文化那样多地保存来自源头特点,甚至人们说话的语气也“硬了一点”、“粗了一点”。
由于广西历史上没有形成过国家或固定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缺乏孕育文化的母体,缺乏自己创造的“原始文化”,同时不能有效地整合那些外来文化,使之形成一种主流的文化,所以,不管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或是外来文化,其影响力基本上限于产生地区和流入地区,很难让这些区域以外的地区接受并流行。如彩调剧、桂剧在桂北地区及桂中地区流行,壮剧在桂西北地区流行,粤剧在西江沿岸及北部湾沿岸流行,采茶戏在客家人聚居的桂东南地区流行。这种缺乏主流文化的现实,造成文化上“广西特点”的不明显,无法让人一下子感知和把握广西的文化特点。例如音乐,人们不能像听新疆、内蒙古、西藏歌曲甚至江南小调那样,一听就能辨认它的出处;戏曲也不能像黄梅戏、越剧、粤剧那样,一看一听就知道来自何方。电影《刘三姐》歌曲具有“广西标签”,但这是经过外人改造的歌曲,其中保留有彩调的成分,但更多的成分则是“身份不明”。
二是兼容性。多元文化的并存,使广西的文化不像一些具有源头资格的文化那样“固守自我”及排斥外来文化——例如,在广东、上海,许多本地人不太可能用普通话与外人对话,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有用拿来。在形成较早的广西中心城市——梧州、桂林、柳州、南宁,从生活习俗中都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并存的现象。首先是语言,在一些城市是一城数种语言并存和流行,例如南宁,有桂柳话、壮话、白话、普通话、平话、客家话,这些语言在各自的圈子中流行。不仅如此,在各种方言流行的同时,几乎所有人都不拒绝普通话,不管说得有多困难,即使是指手画脚也用普通话与外地人对话。其次是饮食文化,甜酸苦辣都有人尝试,都有市场。要说出广西菜整体属何种菜系是困难的,不同的地区都坚守着自己特色的菜肴特色,粤菜、桂北菜、客家菜、民族菜并存。但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固守自己菜肴特色的同时,又不拒绝外来菜,对于各种菜系都有尝试的欲望,在南宁,不仅粤菜流行,川菜火爆,湘菜也吃得人们汗流浃背,北京涮羊肉、东北饺子、西北刀削面都有自己的食客。随着广西与东盟关系的密切,泰国菜、越南菜也悄悄进入南宁。总之,全国全世界的菜肴都能在广西找到自己的消费群体。
三是杂交优势明显。由于文化生态的多元性,广西文化杂交的概率要比其他省区高。杂交的优势不仅使传统文化的生命体更具生命力,而且容易催生文化的新品种,使广西可能比那些拥有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的省区更容易产生新的品种。
这个特点,在广西数千年的历史中就不时显现出来。虽然广西历史上没有形成具有明显广西特点的主流文化,但可能正因文化上没有“一家坐大”,广西文化的历史包袱不像一些文化积淀深厚的区域那样,新的文化观点、文化事件、艺术样式难以脱颖而出,广西文化中常常产生一些“偶然性事件和人物”。这种“偶然性事件和人物”常常石破天惊,在中华民族中产生影响,有的事件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脚步。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广西出现的重大的“偶然性事件和人物”有:绿珠,杨贵妃(有争议),瓦氏夫人,大儒陈宏谋,画坛宗师石涛,民族英雄冯子材、刘永福,太平天国诸领袖,西林二岑,桂系诸领袖,现代文化四杰——马君武、梁漱溟、王力、雷沛鸿;太平天国,中法战争,北伐战争,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抗战;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著名风物有:桂林山水,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勾漏洞,鬼门关,友谊关,龙母庙,真武阁,伏波庙,都峤山,西山,南山寺,梧州骑楼,北海老街;著名传说布洛陀、刘三姐……
新中国成立数十年来,由于地缘、历史、战争等诸多因素,广西经济发展与全国比较相对滞后,文化整体水准也不能与全国处于同一水平线,但却常常在某些领域或某些项目上突然冒尖,横空出世、石破天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冒出了彩调剧和电影《刘三姐》,震动中国剧坛和影坛;八十年代初,广西孕育出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改变了中国电影的传统观念,引发了中国电影创作的一场革命;近十多年来,广西文艺更是奇迹连连:文学上两人连年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三台剧目连年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为中国节庆文化项目的佼佼者,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轰动世界,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楷模,在绘画艺术方面,也催生了全国瞩目的“漓江画派”。这些文化事件发生在经济文化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广西,看起来是那样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其根本原因是多元文化并存引起杂交优势的作用。
三、广西文化生态特点利用策略
我们要利用广西人“不排斥外来文化”这种“心理便利”,博采众长,吸收一切有利于广西文化发展的理念、方式方法,打造既有区域特色,又集各种文化大成的广西文化,使广西文化在全国文化之林中拥有自己的地位。
利用文化生态的策略,就是利用文化生态特点优势形成文化生产力的策略,即根据文化生态的优势特点,决定发展战略、发展项目、发展模式。根据广西文化生态的优势和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广西文化生态特点和优势进行选择利用。
一是利用广西文化多样性寻求突破。在一个具有主体文化统治的区域,主体文化之外的文化样式很难生存和发展,正如大树底下很难再长大树,在越剧占统治地位的江浙,其他剧种就很难生存流行,黄梅戏、粤剧产生地也一样。而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广西,各种文艺样式都得以生存,并都有可能在适当的时机脱颖而出。如彩调剧、桂剧、壮剧、采茶戏、粤剧众多剧种并存,并都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自己的基本受众,这在全国是少见的。多种文化样式并存的好处在于:此花不开那花开。广西文化近几十年所获得的成就与其他省区比较有一显著特点,就是突破的领域宽广、品种丰富。例如:文学上有“三剑客”,戏剧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三连冠,彩调剧有“刘三姐”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电影有“中国第五代导演”,绘画有“漓江画派”,文化节庆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门类。这种“百花争艳”的多领域全面丰收现象正是广西文化生态多样性优势在文化生产上的表现。广西文化史存在的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利用文化生态策略的最好参考,即在文化项目、样式上,不追求一枝独秀,而追求百花竞放;不追求“一家坐大”,而追求百舸争流;谋求在多样性中获取成果,获取多样性的成果。
二是利用兼容性,博采众长,杂交出文化优势。在生物进化进程中,利用不同母本进行杂交、取得优势,是使生命更具活力和不断进化的重要方法。文化的进化也一样,需要“杂交”,兼容各种文化的优势,才能培育出更具优势的文化。然而,文化上“兼容”不容易做到,愈是主流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地域,“兼容”愈难做到。而广西,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人们在心理上没有祖宗留下的沉重的文化包袱,因此对于各种文化都乐于接受、乐于尝试。这种心理有利于文化上的“兼容”,我们要利用受众这种“心理便利”博采众长,吸收一切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理念、方式方法,打造既有区域特色,又集各种文化大成的广西文化,使广西文化在全国文化之林中拥有自己的地位。同时,广西多元文化共存,各种文化之间亦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各种文化更具优越性。当然,“杂交”出来的新品种,有可能是“四不像”。动植物是这样,文化也一样。或许有人惊呼:“这不太像广西了!”其实,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随时代的需求而不断变化,这样才可能拥有受众从而使文化不断地传承、弘扬。试想,如果今天我们在舞台上、在卡拉OK厅里还唱《诗经》里那些歌,用晋人那种腔调“啸歌”,人们会听得下去吗?或者还像唐人那样聚会送别踏歌吟诗,不是荒唐吗?至于作品是否像“广西”,我们不能用实证考察的方法判断,而应从艺术角度去判断。一部作品,只要有广西的元素,就是广西的,不要求一景一物、一言一行都是“广西的”,就像《印象·刘三姐》,与原来的“刘三姐”比,多少有些变样了,但谁能否认它是广西的呢?同时,我们也不应要求广西所有文艺家写的所有作品都是“广西的”,广西的文艺家,能有全国视野、世界视野,并由此走出广西、走向全国和世界,真是一件幸事,而广西的文艺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仍然是广西的。怎样的文艺新品种是优秀的、是合理存在的?就看它是否获大众喜闻乐见。只要坚持这一标准,文化的创新就不会走错方向,就不用担忧“四不像”。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一个杂交出优势的典型案例。这个项目的许多资源是广西的,如山水、山歌、刘三姐,但是,这些资源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为什么一直不能出现一个像现在这样的项目呢?原因是缺乏一种方法,使这些资源能够像中药那样通过“火熬”和“药引”作用让有效元素整合,从而产生“药力”。策划者最终找到了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利用市场的力量“整合”“创新”。通过创新概念、经营理念、融资方法、组织体制、表演形式、产业理念,从而使资源品牌得到有效整合,催生了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项目。这个项目也可说是个“四不像”,或者说“既像又不像”,这正好说明这个项目是一个新品种。同时,这个项目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又使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一个国际性的展示平台。
三是利用个别具有全国意义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生产力。广西在历史上没有形成过全国性甚至区域性的政治中心,不能像北京、西安、南京这些城市和地区,可“编年史式”地系统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但是,广西的历史上某些事件、人物、风物具有全国意义,可资利用。如桂林山水文化、广西山歌、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太平天国、中法战争、新桂系、百色起义、绿珠、杨贵妃、冯子材、刘永福等。这些资源过去我们利用了一些,但是概念构思、样式选择、资金投入、项目规模、产品包装、市场开发、产业拓展都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影响。可以说,有些题材是被浪费了。当然,经典的题材还可以反复演绎,同时,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和在创作中的运用,产品会做得更有新意,更符合当代人的需要,所以不要一般性地反对经典题材的“重做”,但必须做到“力所能及”,途径仍然是“整合资源”,尤其注重利用市场的力量来整合资源。在这个过程中要克服一些误区:如:广西的资源一定是广西人投资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形成产品时,不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产品的表现形式;不注重产业链的拓展、副产品效益的发挥。中央电视台在合浦星岛湖拍摄《水浒》留下了一个别具风情的“水泊梁山”,但后续的经营开发缺乏办法和力度,旅游的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没有形成产业链,南宁民歌广场一年只用一次,用完就闲置,平时看不出与民歌有关。能否通过改造,做成一个有文化味、艺术味、风情味、观赏价值、实用价值,集文化、艺术、娱乐、饮食、购物于一身的南宁著名旅游景点呢?韩剧特别注重影视对旅游的推介作用,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着力渲染国内的旅游资源,把一个不怎么美丽不怎么出名的济州岛炒成了一个人们趋之若鹜的人间天堂。相反,国内及区内的影视作品不太注重这一点,影视作品明明在桂林拍摄的,也要虚拟地名。广西的影视作品要充分利用广西著名山水增加作品的知名度,根据广西一些著名山水的特点,量身定做一些影视故事片,让故事在著名的山水中发生,在著名山水中演绎,使山水与文化相得益彰。2008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北海市策划推出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舞剧《碧海丝路》,这是广西第一次以古代合浦海上丝路为背景和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也是广西舞台艺术题材第一次“从山到海”,题材让人耳目一新,让人看到了广西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