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国俊
(开封市体育运动学校,河南 开封 475000)
“鸡鸭鸟鹭玉楸枰,君臣黑白竞输赢。烂柯岁日刀兵见,方圆世界泪皆凝。河洛千条待整治,吴图万里须修容。何必手谈国家事,忘忧坐隐到天明。”明代才子解缙用10个围棋别名,写成一首七律诗《观弈棋》。可见围棋别名之多。
1)围棋的别名按棋本身分类,可分为:“方圆”、“鸟鹭”、“洛”、“玉楸枰”等。
“方圆”:因为围棋棋盘方形,棋子、棋盒为圆形;自盘古开天辟地自就有天圆地方之说,围棋棋盘为方在下,棋子为圆在上,故得别名“方圆”,古语中有“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戏,世无解者”的说法,说的就是围棋。也有一种说法是围棋棋子最初是方形的,直到后来才变成了圆形,所以围棋又别称“方圆”。
“鸟鹭”:是因为围棋分黑、白两色,黑子似乌鸦,白子如鹭鸶,故而又称“黑白”;古时候的棋子均为玉石所做,色泽莹润明亮,茶余饭后的达官贵人们摆开阵势,敲棋击枰,发现黑白交错同色相连的棋子犹如结伴迁徙的鸟儿在三尺纹枰构筑的纯净天空翱翔飞舞,正巧乌鸦、白鹭各为黑白,正如棋子分明的两色,围棋别称“乌鹭”由此而来。
“洛”:是因为围棋盘上纵横交叉的线条,犹如河网、地图一般,也有人称它为“吴图”。
“玉楸枰”:是因古代多用玉石做棋子,以楸木做棋盘,“枰”即棋盘。
2)围棋的别名按棋手形态、意境等分类,又可分为:“坐隐”、“烂柯”、“忘忧”。
“坐隐”:是因为弈棋时,两人对坐,专心致志,诸事不闻不问,犹如隐居一般;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世说新语》中有“王中郎以围棋是坐隐,支公以围棋为手谈”的描写。
“烂柯”:据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所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说的是晋朝时,有位名叫王质的樵夫,进到位于今浙江省衢州城东南的石室山伐木,遇见几位仙童对弈、吟曲。王质在一旁观棋、听曲入迷,仙童递给他一枚状如枣核的仙果,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没过多久,仙童提醒他该回家了,此时,王质见其伐木用的斧柄已烂尽。当他归家之后,方知同辈之人皆已作古。"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即出自此一传说。
“忘忧”:是因为两人对弈时,思考集中,心无旁驽,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忧愁;汉班固《弈旨》:“乐以忘忧。”宋徽宗《御制棋练》诗:“忘忧清乐在枰棋,仙子精工岁未笄。 ”
3)围棋的别名按下棋模拟的形式又可分为:“略阵”、“围猎”、“坐藩”等。
《路史后记》中说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丹朱。丹朱行为不好,尧至汾水之滨,见二仙对坐翠桧,划沙为道,以黑白行列如阵图。帝前问全丹朱之术,一仙曰:「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谓弈枰,亦名围棋,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戏,世无解者。」丹朱由尧处学了围棋,据说果真有了长进。
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当时许多著名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都其能手好将。
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这与现在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行围棋定制。
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现在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
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
2.5.1 唐代“棋待诏”制度
“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较多的棋手中一层层严格考核后入选的,就如同“科举”考试一般,故有“国手”之称。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唐德宗时的王叔文、唐宣宗时的顾师言及唐信宗时的滑能等都是唐代著名的棋待诏。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5.2 中外交流,走出国门
在唐朝围棋作为中外文化的交流,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围棋制作的工艺也在交流之中不断精益发展变化。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入贡的日本国王子所带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则是用集真岛上手谈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
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流派纷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二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三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