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远亮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指出“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各大高校纷纷加强校园网的建设,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不仅B B S论坛、博客等被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连近一两年出现的微博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教育平台,很多高校由此建立了高校的官方微博,思政教育宣传微博等,丰富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用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另一类是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即大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专业背景不一,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文理兼优有,同一支队伍,但专业背景不尽相同。二是自身工作不同,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还需兼顾行政管理、专业技术等职务。三是网络使用习惯和技能有较大差异,这受年龄、兴趣等影响较大。
现在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相比80后大学生,他们具有更鲜明的个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性时尚,内心空虚。通讯工具的便利使得90后大学生常常成为抱着手机、电脑的“宅男”、“宅女”、“寂寞”、“无聊”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虽然每天有同学在一起,但是学习仍无太大的动力和目标,内心往往显得较为空虚。二是思想活跃,眼界开阔,现代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用开阔的视野去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心智不成熟,辨别能力弱,90后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对于一些信息的真假、是非、善恶辨别能力较弱,容易被充斥于网络的纷杂信息蒙骗双眼,盲目跟风,迷失自我。四是表达自我欲望强,乐忠于针对某一热点话题或现象进行评论,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并在网络中广播自己,表达自己。
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在全国高校中已经有一定的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开始尝试新的思政教育方式,但在实践过程当中,仍存在许多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在全国高校曾轰轰烈烈,一家先上,其他都纷纷效仿注册微博,开始些小博文,但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却归于平淡,遇到了发展瓶颈。主要原因就是,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只是流于形式,是管理者赶时髦,追时尚,匆匆忙忙上马,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大学生“粉丝”流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只是挂在网上,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微博主要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部分高校在内容发布方面只注重一些校内新闻类,活动类的报道或直播,而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情感、就业方面涉及很少或几乎没有,同时内容更新也不够及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该微博的关注度,进而“粉丝”流失。
微博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百来字,但还需要凝练简短,并具有一定的言语艺术,较强的语言吸引力,这样才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但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在语言的组织和措辞使用中,带有太多说教的语气,并缺乏相应的语言艺术技巧,往往在大学生观看时就扼杀了他们转播甚至评论的兴趣。
微博是一个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交流平台,如果一方没有互动,那么另一方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而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博也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社交心理和兴趣,当学生提问时却回复不及时,学生有诉求时,却没能好好解决安抚,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失去与博主交互的信心和耐心。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微博针对的用户可以说只有一类,即大学生,作为一个服务对象进行统一标准的的无差异服务,没有具体认识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如兴趣爱好、性别、专业等不同,个体的需求亦不尽相同。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教育缺乏一种针对性,即针对不同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针对以上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应该在其用户上下功夫,即以用户的为基础夯实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应用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微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阵地,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牢牢打好其用户基础,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用户基础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户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主要组织者,其专业水平的高低,计算机能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微博的运行和兴衰。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管理,一是要提高微博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并非为了赶时髦,流于形式,而是顺应时代,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和提高思政教育水平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微博的传播便捷性、语言简洁、内容丰富等教育功能;二是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内容的来源渠道,除了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还可以增加大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有关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内容;三是在语言组织方面,应加强微博管理员的语言组织训练和熟知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尽量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少用说教式的语言,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四是要加强微博互动,针对学生的提问要及时回复,对于学生讨论的热点问题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意见,真正实现微博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交流。
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用户基础,在一个高校里,大学生是主体,如何把这一庞大的用户基础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粉丝”圈内,是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首先是自己的微博好,更新快,内容丰富,教育效果良好,其次要懂得宣传,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通过老师、同学们的相互介绍,扩大微博的影响力和宣传面,不断增加用户基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户基础和大学生用户基础是两个相互促进的主体,前者做好了工作必然会带动后者的加入,后者的不断扩大也不断地会促进前者的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微博除了有一个强大的用户基础外,还需要对用户类型进行细分,精准地服务于用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户方面,根据参与的角色定位不同来组织建立微博。一是高校官方微博,其主要由校级的宣传部负责组织,重在树立特色鲜明的高校形象,发布学校重大信息,从专业设置到招生就业。目前,已有近500所国内高校开通了新浪官方微博,其中“211高校”约100所。二是各部门微博,由各行政部门、各二级学院负责,主要解决学生对职能部门的问题,下发通知等;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其主要由思政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来负责,重在发表微博,解决学生疑问,监督学生言论及对热点问题的看法,以及关心学生思想动态等。四是社团组织或班集体的微博,由社团或班级具体负责,主要是宣传集体活动,事务管理,增强集体荣誉感。五是学生本人微博,用于发微博参与讨论,这里学生本人有时候也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因为学生的言行相互影响和感化也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在大学生用户方面,根据微博用户的特征,在自我表达型、讨论参与型、社交活跃型等类型下,还可以具体细分,比如还可以针对讨论参与型进行细分哪些方面的问题是哪些用户参与讨论的,在发表相应的主体讨论时,可以通过预先关注的好友进行分组,并在发布相应主题微博时“@”相应组的听众。这样就可以精准地让感兴趣的用户一起参与进来。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相应的个性或群体属性和知识渴求,所以在采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立足与满足大学生们的需求。第一,从用户类型来确定其偏好,发布不同的相关思想教育内容,比如历史文人的讨论,时事热点的讨论,即“对微博网络进行核心用户挖掘并进行个性化营销”[1]。第二,鼓励建立学校名师、教授微博,这对于关注本校名师、教授的学科专业的学生起到很大作用,因为名师、教授不仅可以用其学术知识,还可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文化素养对崇拜他的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同时组织好“高校官方、思想政治工作者、班级主要学生干部、班级同学、学校部门及教职工等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参与者及其主要活动开展”[2]。第三,将微博搬进思政课堂教育,现在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手机终端上网登录微博,参与上课老师的问题讨论,发表个人观点看法,老师可以在讲台上通过大屏幕展示所有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如此,不仅能让不愿意或不敢上台讨论的学生积极参与,也能调起课堂气氛。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有趣的活动设置,寓教于乐之中,使老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变得轻松。
总之,以上的种种措施可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粘度,即既能够吸引既定大学生群体,又能是大学生群体能够频繁使用微博,参与互动,增加用户体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1]何黎,何跃,霍叶青.微博用户特征分析和核心用户挖掘[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121-125.
[2]王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应用设计与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