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哲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浙江 海盐314300)
核电厂生产物资主要指与电站运行和维修直接相关的物料、电厂员工用防护用品与工器具,设备与系统的各类消耗性备品和备件,以及对现有设备和系统的更新改造所需的物资。这些资源的消耗对核电站而言是长期和连续的。核电站运行所需物资主要用于生产、维修和技术改造等活动,其中机组换料大修时所需更换的备件占物资采购的较大比例。为保证核电站所使用的物资质量,《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HAF 0400)针对核电站的买方及物项等提出了相应的规定与要求。
核电厂的生产物资供应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电厂内部各部门和外部供应商的协同运作,从工作流程看,它包括物资计划,库存控制,供应商管理与选择,商务谈判,供应合同签订与履行,运输与验收,资金支付,仓储管理与库存发料等一系列环节;从管理性质看,它包括物资管理与商务管理两方面,从协作关系上看,它既要求公司内部技术人员、物资管理人员、商务管理人员、财务和预算管理人员等共同来参与,又要求大量的外部供应商来参与。
对物资供应进行管理的目标是保证质量,保障供应和控制成本。生产物资供应管理应首先从物资计划来源着手,提交物资预测需求计划并组织采购,在采购实施过程中要控制采购质量,在适当的时间,以合理的成本自合适的来源取得计划规定的数量与质量的物资。对一些民用核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测活动,核安全监督部门还规定实施者必须依法申请领取许可证或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对危险品的生产、销售、运输、储存和使用单位和人员还必须取得执照和从业资质。应通过核电站物资的库存控制和物资管理进行优化,向备件标准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与重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高供货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为提高核电厂设备与物资管理水平,应吸取同类企业的有益经验,结合公司自身特点进行信息系统建设,面向电厂的生产开发设备与生产物资的动态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服务于电厂设备的检修,停复役和备件供给。在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结合核电厂各工作流程,为企业管理者及管理活动的参与者搭建了一个开放式的工作平台,通过分权与授权为每位参与者定义合适的角色,将关联性强的工作分解为有序控制的每个环节,在设计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的实质概念,控制与引导生产要素有序进行。对生产物资供应而言,该系统应对物资申请到物资领用的整个供应链定义详细的指导原则,将物资的申请、审批、采购、付款、检验、入库等环节定义到不同角色进行,但同时供应链上每一参与者均能在开放式平台上实现物资信息的共享,促进供应水平的不断提升。
核电厂生产物资具有种类多,规格型号复杂等特点。计划是企业的龙头,因核电厂生产物资的周期内消耗情况、重要程度与需求紧急程度的不同,所以存在多种采购计划方式,例如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应急采购计划等,同时依据备品备件库存控制定额情况,对有寿期控制的物资还需设立库存补充计划。对于核电厂生产机组而言、一个燃料周期内的机组大修工作非常重要,相应的物资保障工作尤为关键,因此制定大修物资专项采购计划也是必要的。采购计划中需明确所需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交货日期、结算方式等信息,以便采购部门能够按照采购计划合理实施采购工作。在买方市场社会资源充足的有利条件下,对于一般的消耗材料及标准产品等生产物资核电厂还可以稳步推进零库存采购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零库存备件供应,降低核电厂的库存资金压力。
在保证采购计划性的前提下,核电厂的生产物资采购需要保证采购价格合理性、及到货及时性,同时要充分利用竞争性市场,多家询价,使成交的价格能充分反映市场价格,从制度上杜绝不正当竞争和不诚实交易。物资供应部门及质量保证部门要加强对采购渠道的控制,必须对供方进行有效评价与管理,供应商应经过供应商资格评审后方可为核电厂提供指定物项。在供应商的资格管控环节应考虑对供应商进行期限性限制和绩效评价。物资供应部门应逐步建立相对稳定、有保证能力的物资保障体系。并明确采购的操作过程,规范采购过程参与人员的行为。再次要加强监督考核,对违反采购制度及规定的人员必须严肃处理,以确保实现核电厂的最佳效益。
在库存管理中,仓储区域的规划与设置与机具配备等对电厂的库存物资管理有重要影响,在库区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建设与生产的衔接。储存位置可分区域和货位管理,标识明确。仓储管理应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仓储物资必须分级管理,满足核电厂各种物资储存与保养管理需求。并在接收、检验、入库、盘点、维护保养和借用、发放、暂存等环节实施全面的信息化与程序化管理,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操作有据可依。在危化品管理方面,除满足隔离、防爆、除静电与出入控制等管理手段外,还需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和设施。在物资可用性方面,需建立维护保养大纲、仓储寿期管理和区域与信息隔离等有效手段。在仓储管理流程中,应明确业务管理流程及职责分工,并逐渐建立管理流程与操作细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对核电厂生产物资供应而言,物资基础数据的收集、规范及有效利用是管理的核心,通过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投运和不断完善,使电厂的设备与备件等物资的基础数据可以得到不断补充,从而改善备件可用性,为库存控制的开展提供最佳的工作平台。现物资编码在核电厂实施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中普遍应用。电厂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其复杂性和必要性,安排专业力量进行长期性管理,建立物资信息的规范化管理渠道与优化手段,对物资信息的属性应充分认识和扩展以达到有效使用的目的。对物资信息数据库的优化应建立有效的考核指标,并对同类物资建立规范细则。物资编码规则不宜繁杂,应着眼于物资信息的规范化并建立与设备的内在关联,对每类编码设立技术管理人员也是一项良好实践。对新建核电机组,物资信息收集与编码体系建立应尽可能早地实施,并应在设备合同签订时进行考虑、在设备到货过程中收集与优化。
核电厂应建立高效运转的生产物资供应管理体系,协调好核电站内部相关部门的关系,经济地从外部获取可靠的物资保障,并严格控制采购计划的编制与预算,保证核电厂生产物资相关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管理程序进行控制,在有效落实采购进度与采购成本的同时,防范各种合同风险和法律风险,确保各项供应活动符合法律与环保政策,使生产物资的供应满足核安全法规和设计要求及公司生产与管理要求,保证核电厂生产物资的管理全过程受控。
[1]高正平,任梦华.备品备件管理新模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11:66-67.
[2]顾自立,殷春林.现代电力企业物资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7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