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文 王思彤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04)
近几年来于洪区正在全力进行绿化生态建设,进一步推动于洪区的绿化景观及水系建设,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健全的城市绿化水系生态网络,加速形成区域环境和谐优美的生态景观,并实现有序发展。为打造“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总体发展目标提供有力基础。
1)城市西北绿楔尚未形成,郊外的田园生态绿地未向城区渗透,区域生态斑块相对对立,绿地间缺乏衔接;
2)水系资源中如细河、蒲河仍未劣五类水系,影响河流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
3)沿城市道路、铁路、水系的绿化防护系统不连续,不成规模,网络化尚未形成,缺少廊道建设;
4)建成区城市绿地少,城市绿地多分布在建成区外围,分布不均匀,使用率较低;
5)多数城市公园绿地均为生态类、观赏类,缺少人活动的空间和场所,缺少综合性公园的建设;
6)多数公园及绿地的植物配置结构简单,乔灌草比例不恰当,树种多以速生类为主,缺少多样化的绿地建设,以提高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7)生产绿地多为果园性质,缺少园林研究、林业培育生产类苗圃,不能适应城市绿化建设,植物新种类的引种培育及试验维护作用缺乏。
于洪区位于沈阳市区西部与北部,呈半月型环抱母城,东临铁西、皇姑两城区,西与新民市接壤,南隔浑河与苏家屯相望,北临沈北新区。总面积499平方公里,三环内城市规划区8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55.5平方公里,辖1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6.2万人,具有亦城亦乡双重区域功能,是沈阳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外拓的重要承载区。
于洪区规划路网采用方格网的形式,并基本上形成了十横十纵的路网格局,设置了多处上、下快速路的道口,增加交通系统的内部联系,提升了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
目前于洪区内已形成了“一廊、一湖、两带”的绿化生态格局。一廊:蒲河生态廊道;一湖:丁香湖;两带:细河景观带、浑河景观带。
区域内公共绿地主要分布在三环以内,主要有蒲河带状公园、细河带状公园、浑河带状公园、丁香湖公园、协和广场等。
区域内现状生产绿地主要分布在外围区域,主要有果园、苗圃等;防护绿地主要沿高速公路(京沈高速、三环高速)、铁路(沈山铁路、秦沈快速客运专线)、蒲河西段及高压走廊分布。
区域内附属绿地主要包括居住区绿地(491.1公顷)、企业及单位附属绿地(480.9公顷)。
于洪区区域内水系较为丰富,其中主要河流有蒲河、九龙河、小浑河、细河、浑河五条河流;同时区域内有浑北北干渠、小蒲河排干、六0干渠等多条灌渠,水面面积约7.57平方公里;现状湖泊一处,为丁香湖,现状水面面积为3.1平方公里;境内坑塘、鱼塘众多,总面积为5.72平方公里。
于洪区绿地水系系统是沈阳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廊、三环”中的蒲河生态廊道、三环防护绿带的重要节点,同时承担着城区西北绿楔的作用。
“生态于洪”、“绿水之城”
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立沈阳经济区内知名的低碳、生态、宜居新城区;构筑沈阳中心城区西部的绿色生态屏障。
建立城乡连续、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绿地水系与生态基础设施网络,强化的城区特色。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景观优美、文化内容丰富的生态城区,力争生态城区的典范。
城市外围突出田园生态风貌,城市内部突出绿色新城的城市面貌。通过外围田园生态绿地的渗入和内部城市建设绿地的穿插,形成内外联动绿地系统,构建“城在绿中、绿在城里”的生态大格局。整体上构建一廊、两楔、三湖、四带、八园的绿水网络体系
一廊:蒲河生态廊道
蒲河于洪段全长30.8公里,全线河面平均宽度100米,两侧绿化景观带平均宽度各为100米,形成高水平的生态景观,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水平,带动全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按照“九龙归蒲、大御绿洲”的总体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生态蒲河、休闲蒲河、人文蒲河、产业蒲河,建成沈阳城市“后花园”。
两楔:西北城市绿楔
一是,通过生态绿楔的控制用来分割城市组团、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的地带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储备的区域。
二是,通过生态绿楔将城外的田园生态绿地渗入城市内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热岛效应。打造新城的景观节点、创造新城的游乐平台,为居民提供多样的休闲空间。
三湖:景观湖泊
丁香湖:现状水域面积为3.1平方公里,规划后水域面积将达4.0平方公里,是以已经形以水体景观为主,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平衡、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公园。
兴胜湖:沟通、联动区域的坑塘、水系等水体资源,规划后将形成2.0平方公里的水面面积,是以湿地、森林为主的大型生态公园。
沙岭湖:湖水面积19公顷,景观绿化面积10公顷。景观设计以斑块的形式体现与城市肌理的呼应,注重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营造,将水岸观光、餐饮、购物、旅游等功能融为一体。
四带:滨河景观带
九龙河:境内全长14.2公里,规划水面宽度50米,以自然生态和田园风光特色为主;
小浑河:境内全长16.3公里,规划水面宽度为50米,以自然生态为主,突出新城特色,和为居民提供多样的休闲空间;
细河:境内全长7.5公里,平均水面宽度为100米,采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建成具有水体净化、防洪、生物物种多样性等功能,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
浑河:于洪新城段长7.2公里,水面平均宽度400米,结合生态城的建设,以科技、低碳、环保为理念,设计自然的亲水空间,营造自然低碳、环境清幽的滨水生态环境。
八园:生态公园
合理布局公园绿地,使各类公园绿地的服务范围基本涵盖全域,形成较为均衡的公园绿地格局,满足不同区域市民的需求;
中心城区:怒江公园、于洪新城:浑河乐园、丁香新城:子湖公园、平罗新城:平湖望月园、永安新城:月湖公园、蒲河温泉小镇:湿地公园、光辉新市镇:郊野公园、九龙河新市镇:乐活公园
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城郊农业用地、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等的改造和利用,在外围形成绿色屏障。
建设与道路、河道水系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廊道,形成绿带,使城市内外的绿地斑块、基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连续的绿色景观生态休闲走廊。
1)充分保护蒲河、细河、丁香湖、兴胜湖等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
2)保护各自然系统间的交接带,即水陆交接带、乡村农田与其他绿色开敞空间、规划各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地等;
3)保护现有及远期规划的城市公园,充分利用城市内部的林地绿化系统建设物种保持林,实现物种多样性。
以蒲河生态廊道为主体,结合小浑河、九龙河、丁香湖、光辉现代农业等资源形成环于洪全域的城市绿道环廊,并与沈阳城区的环城水系、浑河,相连。满足游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游览要求,使沈阳市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更具活力。
基调树种:是指代表我市城市景观特色,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广、应用最广泛、生长健壮、对城市生态和审美影响大、受人喜爱树种。
油松、加拿大杨、银中杨、旱柳、绦柳、垂柳、山桃、刺槐。
骨干树种:是指配合基调树种构成城市四季景观,丰富城市绿化、美化效果的树种。
红皮云杉、白扦云杉、青扦云杉、沈阳桧柏、银杏、核桃楸、新疆杨、辽东栎、榆树、小叶朴、山杏、国槐、山皂角、臭椿、水曲柳、元宝槭、栾树、桃叶卫矛、紫缎、梓树等。
行道树选择:加拿大杨、银中杨、新疆杨、旱柳、绦柳、垂柳、榆树、刺槐、紫缎、国槐、山皂角、小叶朴、稠李、梓树、五角枫、蒙古栎、银杏、山桃、山杏、栾树、油松、红皮云杉等
绿篱选择:朝鲜黄杨、丹东桧、云杉、红瑞木、水蜡、紫叶小檗等。木本地被选择:沙地柏、铺地柏、兴安桧、日本绣线菊、金山绣线菊、金燕绣线菊、紫叶小檗等
观赏花卉选择:雏菊、金盏菊、波斯菊、鸡冠花、矮牵牛、福禄考、一串红、万寿菊、玉簪、鸢尾、马蔺等
草坪选择:紫花地丁、卧茎景天、白三叶草、草地早熟禾、林地早熟禾、结缕草、野牛草等。
科学合理的绿地水系系统建设不仅是于洪区实现园林绿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力冲刺国家生态区,全面推进全域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形成沈阳中心城区西北部的生态廊道的重要内容。于洪区全域绿地水系的系统性规划建设对于美化城市环境、创建优良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知名度以及增强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美]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周年兴,李小凌,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姚小琴,窦华港.天津海河廊道的生态恢复[J].城市规划,2009(增).
[3]毕凌岚,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形态与规划[B].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王东宇,李锦生.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2000(9).
[5]郑化敏.论城市湖泊对城市的作用[J].南平师专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