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历史教材副文提升课堂效率

2014-07-10 09:33:44张中兰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联邦制意识历史

●张中兰

副文是指教科书正文之外的课文内容,包括“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史学争鸣”等栏目。副文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学习正文内容,丰富知识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因此,合理有效地运用“副文”,需要思考:这个“副文”安排意图是什么?在教学过程的哪个环节使用这个“副文”?怎样运用这个“副文”?运用这个“副文”应该达成哪些教学目标? 这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运用副文帮助学生解读、辨析史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主要是以材料为情景组织考试,所谓“无材料不成题”,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例 1:必修ⅢP18“资料卡片,李贽《续焚书》”;P19“学习思考”材料。

教材安排这两个副文的意图是帮助学生了解李贽的观点。 教学中,对这两则材料,我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解读、辨析:①概述材料所体现的李贽的观点和治学态度;②结合所学,指出李贽提出上述观点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③怎样看待材料中李贽的认识?

这几个设问, 不仅把阅读史料与问题思考结合了起来,而且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历史感,利于深化教材,培养学生历史的领悟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解读、辨析,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师要予以方法指导;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似的浏览;第三,设问要精心,以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新情境纵深推进, 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二、 运用副文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真相, 做出解释、评价,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探究意识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不再是机械的记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独立的思考、主动的探究,加深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和掌握探究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的过程。

例 2:必修ⅠP125“知识链接·联邦制”;P124“史学争鸣”。

安排“知识链接·联邦制”这个副文的意图是要学生了解联邦制的特点。 安排“史学争鸣”这个副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对1787 年宪法作出辩证的全面的评价。

因为高一的学生很难理解“联邦制”这个概念,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个副文安排在讲1787 年宪法的具体内容时使用, 结合1787 年宪法的具体内容,先由教师归纳联邦制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指出每一特点对应的具体内容。 这个“副文”的合理有效运用,不仅有利于落实基础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证据意识和历史论证能力。

1787 年宪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填写)特点1:联邦制原则 内容1:特点2:分权制衡原则 内容2:特点3:民主原则 内容3:联邦制的特点(教师归纳)

对“史学争鸣”这个副文的运用,笔者是在1787年宪法内容学完后引导学生思考:“争鸣” 中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分别是什么?(革命性、保守性)请你分别引用1787 年宪法的具体内容进行论证。 教师讲解:既然史实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对宪法的评价,一要一分为二,二要看主流。 提问:请根据上述两个角度,对1787 年宪法做出你的评价。

这个副文的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能力,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探究意识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能够扩展心智,产生满足感。

三、运用副文将教材知识问题化,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新课改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目的之一都在于培养学生 “问题生成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特征和策略, 落脚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生成意识。

例 3:必修ⅠP102、P103 的“学习思考”。

这两个副文的设置意图是要学生明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正文的内容,依据课标把P102、P103 的学习思考与P106 的自我测评进行整合,重新设问:

①从对比的角度,分析古希腊与古代中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进而从经济、政治等视角分析说明古希腊的城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什么不同?(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农耕经济发达。 民主政治;中央集权)

②联系历史必修Ⅲ的相关内容,探讨希腊民主政治与人文精神(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有什么关系?(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先进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又促使精英们对希腊民主的思考,如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

③从文明史观的角度, 概括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及其对古希腊文明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繁荣。积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它的商品经济发达, 港口城市的工商业和农业也发展到较高水平;城邦还是文化中心,它积淀、吸纳、汇集了古希腊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文化资源; 希腊人在此基础上施展才华, 创造了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留给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珍品。 )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 也领悟到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东、西方产生了不同的、各具特点的政治制度,并对各自国家以后的发展、对区域性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从而圆满完成了本课教学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教材知识问题化”应依据特定角度使知识问题化。第二,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符合教学实际,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突出主干知识。第三,问题要有深度,值得学生去思考、合作讨论、探究,也就是教师“问题的优质意识”。

四、运用教材副文落实“三维目标”

合理有效运用副文,有利于整合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既掌握了知识技能,又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

例4:必修ⅠP122“知识链接·邦联制”

安排这个 “副文” 的意图是帮助学生理解造成“年轻美国的困境”的政治体制因素。 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鉴于高一学生未学习 《政治常识》,“副文”安排在学生归纳“美国窘境的具体表现”后使用。先提问:造成这些“窘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央权小、 州权强大) 邦联制的美国对内不能稳定局势、发展经济,对外无力保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从而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这个“副文”侧重于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例5:必修ⅠP124“资料卡片·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的发言”

提问:富兰克林的发言,体现了美国开国元勋们怎样的政治品质? (既争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并做出妥协调整; 在涉及原则性问题上,都能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达成统一。 )

进而提问:1787 年费城制宪会议达成了哪些妥协? 从中你有何认识? 这样,既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落实了“情感价值观”目标。

高中历史教材副文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 可供操作的平台。 老师们在教学操作中,要注意对副文合理运用,力争做到“起点高、落点低、深入浅出”。特别是“史学争鸣”部分,在学术界尚属难题的问题,不要求答案完美、不要求定于一尊;而是鼓励关注、鼓励思考、鼓励参与,期望从探究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凡有一得之见,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猜你喜欢
联邦制意识历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从自治制的集中制共和国到联邦制共和国——列宁采行联邦制探源
联省自治运动与政治转型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