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童年肆

2014-07-10 10:51编绘
连环画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小巷祖母

韩 伍 /编绘

我的弟弟

1 我的弟弟到六岁时,也穿起长衫,我瞧着他似乎看见了我的当年,不同的是他已身在新社会。他也爱哭,但不同于我小时候那种不开心的哭。“哇……哇……”他哭起来嘴张得大大的,但说停就停,从不拖泥带水。

2 除了爱哭,倒一点也不惹人厌。他习惯于歪着头,沿着墙边走。正因为这样,他曾摇来一个“大难不死”。有一天,他沿着天井的墙脚边若有所思地踱步,忽然从三楼掉下一扇玻璃长窗,就落在了他的脚边。奇怪的是,玻璃却一块也没有碎。

3仅离那扇窗半尺,弟弟竟安然无恙。待等他惊呆过去后,方才“哇”地大哭着奔进屋来。

4有一天,妹妹们正和大人谈论报考学校的事,冷不丁儿弟弟在一旁发了话:“何不让我也去报个名,看我是否考得取呢?”

5学校就是离家不远的兴国小学。弟弟真的去报了名,还进行过一番口试。发榜那一天,我看榜回来说:“腰鼓头,你被录取了!”从此他就是一名小学生了。因为太小,我每天都去接送他。

6 我看见坐在班级里的他很小很小,因为入学年龄不一致,旁边的同学几乎都比他高出一个头。弟弟和同学相处得很好,谁也不因为他个子小而欺侮他。功课也不错,就是有时有丢三落四的毛病。

7 有一次我去接他。天正下着雨,我背着他回家,发现他的书包不见了。我想起东汉粱鸿的《五噫歌》,就即兴替他写了一首《四噫歌》:“回老家兮书包不见,噫!不知道兮掉去何处?噫!到明天兮如何上学?噫!冒大雨兮快去找寻,噫!”

8 弟弟小学毕了业,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开设初中班来上海招生,他吵着要去报名。相当顺利,也没有开什么后门,居然一举及第。好消息在小巷传开了,弟弟好似乡试中了举人。

9 暑期结束,收到入学通知书,我送他去杭州入学。因为他实在太小,我找了大学部的同学诸庭樵等多位朋友,托他们多多照顾。

10 安顿完毕,我不能久留杭州,离开学校赶火车。我回头看看,只见他那“腰鼓头”转过来也在看着我,不知他脑袋里在想什么?我忍不住哭起来。又走了一段路,再回头看他时,发现他已经去看人家钓虾了。

11 弟弟素描很好,速写在全班名列前茅。但免不了也有小孩的通病——顽皮。有一次,他们几个小子在校园里采叶子,莫朴院长走过看见,便说:“不要毁坏花木,到春天它们会发芽开花。”从此他们便经常学着老院长这句话。

12 放寒假,弟弟突然独自回家了。我老远看见他提着一只帆布箱子,红扑扑的脸,个子仍不高,但已长成一个小胖子啦。他沿着墙脚,笑嘻嘻地回到了他阔别半年的小巷。

13 他回家把他最高兴的一件事告诉大家:“周总理和我握了手!”那年周总理关心浙江美术学院的事,前去视察,看见我弟弟,便问身边的人:“他怎么这般小?”当他知道弟弟是初级班学生时,便高兴地和他握了手。

过 年

1 儿时,最爱过年。我家对过年很重视,那些旧风俗都是从杭州老墙门里带过来的。差不多从农历二十便开始忙碌起来。首先是置办年货,例如腌猪头、笋干、鳗鲞……从挂的东西多寡来显示一年的光景如何。

2 我们家是传统旧中国家庭的模式。祖母和父亲对力气活是从不动手的,喝酒谈天,而母亲却是忙里忙外一个人。除了安排过年系列菜肴之外,我们这一大帮子要过年的衣服,谈不上新,总要弄弄干净,工作量就可想而知了。母亲在我们家庭史上是有功劳的。

3祖母置办香烛、折锡箔准备“谢年”,我们喜欢围坐在她的身边,听她念唱有关过年的杭州民谣:“年廿一,兜头一个揖(作揖);年廿二,家家分票儿(分红);年廿三,双手摊(分的钱都还了债):年廿四,杀只鸡儿供灶司;年廿五,心里想得苦,隔壁猢狲敲堂锣。”

4“年廿六,买了鱼,难买肉;年廿七,家家息;年廿八,没设法;年廿九,家家有;一到年三十,前门不敢立,后门不敢息。恭喜你,老帐休提起,新帐再交易。”这种粗陋简单的民谣道出了旧社会平民百姓过年关的艰难。

5“谢年”的时间大约是腊月二十六日光景,须在子夜进行。这一天,在外面工作的人都必须赶回来。客厅里八仙桌上红烛高烧,杯筷放三面,正中供祖宗,左面是房主,右面是外客。子时一到,再冷的天必须四门大开,气氛非常肃穆庄严。

6 祭供的供品不必是烹制精细的菜肴:大活鱼一条,鱼眼用红纸蒙住,鱼身上压着一把大菜刀,刀口用红纸粘封;煮熟的全鸡一只,嘴里让它衔一束生葱;另有十斤重猪肉一块。这时全家人必须穿戴整齐,女人除外,男人一一跪拜,祷告明年四季平安顺利。

7 祭奠毕,鸡和肉由母亲捧进厨房,做好切成两大盆,全家饮宴。这一顿夜宴孩子们是不必拘束的,可以喝一点酒大块吃肉,称之为“散福”。这种简单粗疏的供品和特殊的祭奠方式,带有原始的祭祖残余痕迹。

8 除夕这天也是做孩子最高兴的。“吃在年三十”,这顿晚餐叫做“分岁”。家里把最丰盛的食品拿出来,我家孩子多,平时没有什么吃的,除夕这天,可以大吃大喝,然后总有一个会吃得呕吐的。我的二妹至今不吃笋干,就是小时候在一次除夕吃怕的。

9 吃完辞岁酒,点亮了大红的“岁烛”,我们都要向祖母跪拜,然后祖母也要说几句像“又长又大,长命百岁”之类的话。这一夜照例要“守岁”。宋代诗人陆游曾写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的佳句。全家人围坐,剥剥瓜子花生,至凌晨二时方睡。

10 “年初一,不出门;年初二,等客人;年初三,小年灶;年初四,月忌日。”后两个活动,相当古老,已失传了。不过年初一主要是休息,连日来频繁的过年活动此时该告个段落,甚至于晚饭一吃好就上床睡觉,称作“赶鸡睡”(比鸡进棚还早)。

11 新年客人上门来拜年,是要留住吃“新年饭”的。这可是件可怕的事。遇到苛刻的亲戚上门,拖儿带女的,先送来一个红包,说是给孩子们的压岁钱,接着收进相应的回报——祖母也回赠一个,算是持平了——然后便开始了对食品蝗虫式的席卷。

12 从瓜子、茶、糖、花生米开始,到粽子、汤圆,再陪老祖母来三圈麻将,然后就带上了晚饭。再加上小客人一多,顽皮得闹得你头疼。这种年总是拜得我不得安宁。地上呢?花生壳、橘子皮积起厚厚的一层,要想稍微弄弄干净也不行。老天爷!

13 记得有一段歌谣是描写这种情景的:“新年不可请女客:请五十,来一百;走进门,笑哈哈,说起家常话,眼泪鼻涕糊上壁;吃吃咸,吃吃甜,水缸浅一半,马桶高三尺。”看官读后必会喷饭。对妇女同志或有冒犯,还希谅解。

14旧时代的儿童不同于现在的儿童,现在的儿童是“小皇帝”,是家里的“第一把手”,而我们那时是越小越苦。加上我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孩子像是奴才。吃饭人多位子少,小的几个就要等大人、兄长们吃完了才能上桌,或者是夹点菜在下面吃。

15我们家的兄弟姐妹都要参与家庭劳动。二哥背大了几个弟妹,三哥十二岁开始跑外勤。我呢,泡水打酒买酱油什么都要干。有一次过年,我的任务是水磨糯米粉。我左手转动石磨,轰隆轰隆,右手拿勺子加米,忙了一上午。

16 下午包粽子,作料十分讲究:精肉用上好酱油浸,糯米也得拌上老酒、味精和麻油。我帮母亲把一箩糯米都包好粽子,又把磨好的水磨粉用布袋盛好,请姐妹帮忙,把布袋吊在水缸上沥干。

17 那天,吃“新年饭”的客人又来了,有两对夫妻还带着小孩,从事马拉松式的吃喝。谈笑风生,加上小孩的喧闹,没完没了,而我的肚子早就咕咕直叫了。

18 我只好在后门口徘徊,但愿客人手下留情,多剩一点小菜和粽子下来,而且他们早一点离去,可以让我到桌子上去吃个饱。但是“酒宴”一直延续到很晚,根本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于是我发怒了,我怒不可遏。

19 我大踏步走进厨房,走向菜橱,打开橱门,嘿!里面不是好端端地有一碗红烧肉在那里吗?为什么不吃?我抓起挺大的一块就往嘴里送,“啊——呸!”什么红烧肉!那是一碗生肉,是用酱油浸着准备明天包粽子的。

20 “过年过到年初五,只剩个猪尾巴。”这说明该吃的都已吃完了。再接下去盼灯节,又有一番高潮。有我当年作的“儿歌”为证,调寄《忆江南》:“多少乐,月儿上柳梢。上灯圆儿落灯糕,正月十五闹元宵。花市灯如潮。”虽说写得幼稚可笑,但也透露出我对美好日子的憧憬向往。

我的生日

1 我十五岁了,已经告别童年,但对于童年仍有说不尽的依恋。明天是十二月初五,是我的生日。如今祖母早已谢世,谁也记不起我的生日啦,这也难怪父母,子女太多,该记住谁的生日呢?但是我听人说,十五岁生日很关键,不过是要倒霉的。

2 正在想着,有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突然来找我,说有一所卫生学校要画一批挂图,是下农村宣传用的。我向父母告了假,就跟着那邻居走了。

3这年的冬天很冷,说话时嘴里会呵出许多热气来。学校的小礼堂更冷,我们就在那里工作。另有一位老先生专门写字。工作量不小,大约有十几块版面,一般是根据原图放大就可以了。

4学校总务处招待得很好,领我到食堂去吃饭,还给我泡了茶。我第一次受到别人的招待,受宠若惊。到傍晚,总务处和我们商量,因为路远,能否就在学校招待所住一夜,由他们给家里打电话。因为一切都是新鲜的,我欣然同意了。

5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出差,第一次住招待所,第一次为人民服务,我的工作第一次被社会承认,真的是十分新鲜的。我舒舒服服洗了个热水澡,睡到松软的床上。我笑了。

6 第二天晚饭后,工作完成了。他们把我叫到总务处,对我说,本来要送我一支钢笔的,后来决定还是由我自己去选购,说罢给了我十元钱,另外还给了我一点车钱,叫我收下。有生以来我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报酬,心里非常高兴。

7 我把钱揣在口袋里,从长宁路沿着江苏路往家里走。快回家去,我要把这稿费献给父亲。杯水车薪,不无小补,给家用添一块“砖瓦”,父母一定高兴。再说今天是我十五岁生日,又赚了钱,喜上加喜,真是开心,一路上我简直是跳啊蹦啊回去的。

8 一到家,只见父亲正在忙着什么,他心不在焉,随口“唔”了一句,把钱朝桌子边上一扔。我原以为,今天该大大表扬我的,谁知结果会是这样,我的心一下子凉透了。

9 已经是晚上八点钟,我忽然想起今天过生日,家里是绝对忘记了。我走出小巷,来到夜色中的街上。

10 从今天起,我已不是儿童了,事实证明我已经能够工作了,我是个十足的大人了,我要把省下的车钱来祝贺今天的日子。11 我走进一家很小的理发店,穿白衣服的理发师向我迎过来:“理发吗?”我胆怯地说:“是的,理个发,再吹吹风。”理发师替我剪了头,洗了头,第一次吹风,觉得怪怪的,但确实是尝到一种高级的享受。

12 我理了漂亮的西式头,又走进隔壁小面馆。店里很空,我找了个合适的桌子坐下,把剩下的钱要了一碗肉丝面,自作自“寿”,吃了自己的长寿面。不久,我考进住读的学校,暂时离开了小巷,也告别了童年。

13 如今我们兄弟姐妹全都离开了小巷,像鸽子一样飞向各地。小巷依旧,但真的变了样。小巷周围造起了高层建筑,出现了新型的商业街,小巷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年迈的母亲说什么也不愿离开住了五十年的旧宅,和她一起生活并照顾她的,则是我的侄女夫妇和他们十岁的小男孩。

14雨夜,我撑着伞,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我踏着熟悉的石板路,路灯照耀下的雨丝像透亮的银线,落到了地上的水洼中,化成了一个个水圈圈,散开去,又消失了。我仿佛闻到童年时篱笆墙中紫丁花清新的芳香……童年的甘苦和梦幻,随着流逝的岁月,如同水圈儿逐个消失,唯一不会被冲刷去的,则是人间的真情、人间的爱。

猜你喜欢
小巷祖母
小巷深处
祖母家的夏天
祖母
故乡的小巷
小巷里的人们
祖母家的夏天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祖母尚能倚门望(节选)
模范邨
——给祖母
便士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