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幼苗何以绽放梦想

2014-07-09 21:44陈科宏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习惯培养挖掘因素

陈科宏

【摘要】语文教师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应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擦亮慧眼,有效解读语文教材,挖掘有利于培养习惯的因素,为现代幼苗绽放梦想开启一条心灵之路。

【关键词】绽放梦想 习惯培养 挖掘 因素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利用小学语文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现代习惯的研究》(批准号2012YQJK23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6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表明语文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不应仅仅是学语文知识并形成语文能力,教师还应重视人文的教育,尤其是习惯的培养。如果失去了人文,语文课堂就是教师进行读音、解释、写法、段落分析,解剖和无情感教学,学生仿佛就是拿着小剃刀在摆弄课文,培养出来的人可能就是冷漠、自私、麻木的一代。可见,人文内涵才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好习惯才能为现代孩子绽放梦想。

但是,当我们从教学的实施层面分析时,就容易发现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习惯的培养却显得有些牵强,有点结论式的表达,从而让学生被动接受,收获的是肤浅的认识。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如上级的教育评价、教师的观念、教材选文的偏颇、教师的教学艺术等。为此,笔者下面对如何用好手中的语文教材、挖掘文本中培养习惯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教者,要先为自己擦亮一双慧眼。

1.啃熟教材,整体把握。

无论是哪一套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审查才定稿的,教师应重视其中的优秀范文,先整体把握,再具体施教。然而,有部分教师则不然,教到哪里算哪里;有的甚至先快速拉完一遍,之后就进行知识技能训练和分类复习,认为这样成绩会更显著。其实这种怠慢教材、轻视范文的做法是不妥的。教材是定了目标的,语文教育也应该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范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人生教育,人文教育,以文化人,让孩子在书香熏陶下形成好习惯,为未来人生绽放梦想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丰富多彩,涵盖了古今中外各个时代的优秀文化,它们中有许多因素至今仍有生命力,与现代社会有很多相通之处,若能使这些优秀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定能为培养小学生的现代习惯奠定基础。因此每任教一个年级一个班,我们必然先熟悉整册教材,发掘整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习惯的优秀篇章,并提炼出其中的人文价值观点,为后面的教学教育作铺垫。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三年级下册,经分析,我认为有以下优秀课文和核心价值观点:

蚂蚁的救助——关爱生命 关爱他人

张衡——动脑动手 热爱科学

捞铁牛——认真思考 细心周密

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换位思考 执著坚持

鸟儿的侦察报告——保护环境 关爱地球

难忘的八个字——富有爱心 勇敢坚强

十二次微笑——知错就改 真诚待人

在金色的海滩上——诚实守信 心地善良

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 勤奋好学

“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富于想象 勇于实践

我不能忘记祖国——热爱祖国 不卑不亢

民族英雄戚继光——热爱祖国 英勇善战

2.慧眼独到,不迷信教参。

很久以来,很多的教师都奉教参为标准,习惯于模仿,懒得再动心思,在定势思维的影响下,沿着前辈的路走下去。面对教材,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解读,即使偶然有思想的灵光也会很快被周围人否定。于是,把自己曾经怎样学到的知识照本宣科地教给现在的学生,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好习惯难以培育。

例如,《南极,一片净土》教参上一直引导着孩子要保护南极,保护生态环境。在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南极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真的就是一个童话,何来保护南极呢?于是我们结合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希望哪里也成为一片净土?为了能成为一片净土,你准备做些什么? 同学们则各抒己见:地球母亲!祖国母亲!我们家乡!我们校园!我们教室! 接着选取如何让我们教室成为一片净土进行交流探讨,最终得出共识,并形成行动要求:A达成共识:XX班是我们家,干净清洁靠大家。B自觉行动:各人自扫桌下地,其他地方有垃圾也要捡,看到有人乱扔垃圾就要教育。多么成功的一堂语文课呀,培育了孩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好习惯,这比什么都要强。

所以,语文课要触发孩子的心灵,教师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直面现实,联系实际去挖掘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思想。

二、教材,须彰显习惯培养因素的有效解读。

1.细读文本,渗透习惯培养因素。

文本中常有培养习惯因素外显的情况,学生通过阅读也能体会到一些。但是也有不少习惯培养因素隐藏在文字的背后,要靠老师的相机点拨,灵性才能在孩子心中闪烁。

如在讲授《捞铁牛》一文时,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巧妙地引领学生领悟了怀丙是个聪明的人,利用了水的浮力成功地把陷于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了上来,明白了生活中要爱科学、用科学的道理。课已至此本应结束了,可我话锋一转:“怀丙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再次引导学生重点阅读三、四、五自然段,并概括出怀丙所做的准备工作(潜水找牛—备船装沙—栓船搭架—拴牛连架)和捞铁牛的过程(铲沙船浮—绳紧牛拔—划船靠边—拖牛上岸)。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怀丙成功捞出铁牛的原因。这样一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做事要获得成功,得有“勤于思考,细心周密”的好习惯。

2.有机结合,实践体验习惯培养因素。

语文教育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是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重在语文形式,语言所蕴含的培养习惯因素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力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语文又是实践性课程,教学中,孩子习惯培养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文的榜样,书中的道理最终要靠学生实践体验,才能逐步的形成习惯,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环节要有意识地布置和检查相应的作业,才能事半功倍。

如《和时间赛跑》:课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用具体行动至少做一件事体现和时间赛跑,并报告家长监督实施,一周后由家长用校讯通短信形式向老师汇报。事后短信如雪花般飞来,洋溢着感激,令为师无比欣慰:XX平时经常10点才完成作业的,现在8点就完成了;XX平常吃饭要一小时才吃完,现在20分钟就搞定了;XX平时梳洗半小时也忙不完,现在5分钟就行了。

3.拓展阅读,深化习惯培养因素。

语文教学,应该提倡“大语文”教学观,适度对语文教学中习惯培养因素主题进行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扩大阅读量,开阔视野,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受到习惯培养因素内容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从而得到心灵的共鸣。

如讲授《张衡》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张衡如何发明地动仪、地动仪的构造、用途、历史意义去体会科学家的认真研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阅读《张衡传》,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加深对张衡对我国科学事业卓越贡献的深入了解。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埋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实践的习惯。

总之,语文教师不应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学生的人生导师,要用自己的独特慧眼从教材中挖掘出更多有利于培养孩子习惯的因素,为现代幼苗绽放梦想开启一条心灵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版课程标准解释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习惯培养挖掘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