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炳海
【摘要】目的:比较单骨孔和双骨孔技术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以下简称CS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0年1月到2014年9月于我院治疗的CSDH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采用单骨孔穿刺治疗的对照组(30例)与采用双骨孔穿刺治疗的观察组(30例),以Markwalder评价神经功能情况,并观察各组血肿消除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残余情况等,对比两组疗效。结果:采用双骨孔穿刺治疗的观察组中28例血肿完全清除,占93.33%,对照组21例完全清除,占70.00%,两组血肿完全清除率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对对照组治疗后Markwalder评分均各自高于组内的治疗前Markwalder(p<0.05),而两组治疗后Markwalder评分的比较中,则无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在住院天数、并发症及复发率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双骨孔技术治疗CSDH具有良好治疗效果,有效清除血肿,恢复快、损伤小,降低并发症率与复发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单骨孔技术;双骨孔微创技术;慢性硬膜下血肿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088-02
为进一步比较单骨孔和双骨孔技术对于CSDH的临床效果,研究选取近年来于我院治疗的CSDH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采用单骨孔穿刺治疗的对照组与采用双骨孔穿刺治疗的观察组,以Markwalder评价神经功能情况,并观察各组血肿消除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残余情况等,对比两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0年1月到2014年9月于我院治疗的CSDH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采用单骨孔穿刺治疗的对照组(30例)与采用双骨孔穿刺治疗的观察组(3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8-85岁,平均(69.8±3.4)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7-84岁,平均(70.4±2.2)岁。两组患者均有明显外伤史,经CT或磁共振均诊断为CSDH且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中无统计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
患者均行全麻,对脑室引流管的头端进行修剪,防止存在锐利边缘对患者造成损伤,之后根据CT影响中的血肿部位、大小,进行穿刺点设置,并注意不要对脑组织和硬膜中的血管造成损伤。对照组于血肿最厚的平面中心,钻孔,数量为1个:通过颅骨钻刺,进入患者头皮,在颅骨进行钻孔,钻至硬脑膜的表面处,必要时可行骨孔扩大。穿刺后证实有液体流出,将硬脑膜切开,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直到冲洗液变清澈为止,滞留单管进行引流。观察组选取血肿两段,即为额部与枕顶部,分别钻取2个孔,方法如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以Markwalder评价神经功能情况,并观察各组血肿消除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残余情况等,对比两组疗效。
1.4统计学分析
相关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表示,并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 )进行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检验结果均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用双骨孔穿刺治疗的观察组中28例血肿完全清除,占93.33%,对照组21例完全清除,占70.00%,两组血肿完全清除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经各自方式治疗后血肿清除情况见表1。
3讨论
CSDH指在患者头部受到外伤的三周之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多见于老年人群。临床中传统治疗手法主要为采用钻孔引流与开颅的方式进行血肿清除,而该种方式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其耐受性较差,且有较高复发几率[1],因此我院引入双骨孔微创引流技术,相关研究报道,该种技术简便易行,耐受性良好【2】。采用双骨孔穿刺治疗的观察组中28例血肿完全清除,占93.33%,对照组21例完全清除,占70.00%,两组血肿完全清除率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对对照组治疗后Markwalder评分均各自高于组内的治疗前Markwalder(p<0.05),而两组治疗后Markwalder评分的比较中,则无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在住院天数、并发症及复发率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数据和相关报道相符【3】。由此可见,通过双骨孔技术治疗CSDH具有良好治疗效果,有效清除血肿,恢复快、损伤小,降低并发症率与复发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车俊城,郑玉莲.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对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8(14):31-32.
[2] 宋亚纯,吕胜青,张银,等.3 种微创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4):1458-1460.
[3]袁丁,王亮,陈治强.钻孔引流术与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20(7):1157-1158.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