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华仁
我生在深山,小时候出门就能看到石头,后来在山区工作,路边脚下都是石头。因路中的石头坚硬,不好开辟,老家的小路至今曲折难走。在我传统的认识中,石头的价值就是房子的根基、坑塘的捶布石、泥泞中的铺路石。
石头无言,对石无语,人与石头完全处于两个世界。2008年,我有次到河里洗澡,听澡友说河里有一种很值钱的石头,叫黄蜡石,优质些的被称作黄龙玉,金黄透亮,完全达到了玉石的等级,是很值钱的。我小时经常到河里洗澡摸鱼扒蟹,满河的鹅卵石见得多了,在石头中滚爬,我怎么没有见过?将信将疑,我也开始在河里寻找石头。后来我发现河里已经有不少捡石头的人,他们拿着小锤敲打,河滩里不断响起敲打石头的声音。捡石头时,河里不少石头已经被他们动过、敲过。在一个暴雨后的早晨,我在翻滚着浪花的河滩旁,终于找到了一块怪石头:一面是褐色的石皮,一面是细腻的黄色,对着太阳,晶莹透光。这让我十分兴奋,甚至还有点震惊,兴奋的是,河中竟有玉石,尽管可能还不是玉石,但让我却感受到了它的价值,震惊的是,在我的习以为常中,竟然有不曾发现的秘密。是天意弄人,还是人总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随后我对石头的热情日渐高涨,河滩上经常出现我与石友的身影,几天不捡石头,好似掉了魂。我感到自己正走向一个全新的石头王国,石头正以它们古朴的形状、丰富的图案、温润的色泽、多变的纹理,向我诉说着什么。我可能还听不懂它们的语言,但它们却抵达我心灵的柔软处,留下了一次次美好的感动。
也许石头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可以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抛向河水中,放羊娃也可以随手扔出一块石头驱赶他们的羊群。但我们却懒得看清手中握着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在与石头零距离接触的时候,心却与石头有着巨大的心理距离。我想这种心灵距离与我们的生命历程有关。在地球上还没有生命的时候,石头就出现在远古的洪荒中,与岁月共同构建着空间的存在。但生命却并不是从石头中产生的。经过漫长的风化氧化与说不清的无数的奇妙变化,石头才转变成泥土以及泥土中的各种养分,从而为陆地生命出现做好了准备。古代人认为人就是“土虫”。在空间上人与石头隔着一层岁月构建的泥土与植被。人对泥土与泥土中长出的各种植物向来是充满感情的,而对石头则充满了神秘与敬畏,却缺少亲切感。造成这种情感远近的原因还在于,泥土与生命有关,而石头是冰凉的,泥土承载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河流,而石头却展示着一种强硬的神秘气势。
现在,我对石头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在的石头虽然与过去的石头没有什么区别,石头永远是石头,但在我眼中,却与过去的石头有着质的区别。我开始捡石头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高尚的动机,看中的是它的经济价值,就像一个农民到山上砍一棵树然后到街上去卖的心态可能是一样的。但随着一次次被石头的图案造型或色泽所征服,随着对文化艺术的学习与研究,我实际已经经历了看石是石——看石不是石——看石又是石的心灵参悟历程。石头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的视觉与心态。
奇石是一门原生态艺术,作者是自然与岁月,因此它要比我们想象的深厚得多,人类的顶尖艺术完全来自心灵,也要比一般人的想象深厚得多。当石头走进艺术,艺术走进石头,两者像水墨晕化一体,也就冲破了石头外形的束缚,真正走进了石头的艺术。自从我走进捡石、玩石、赏石这个与河流山川相伴的广阔天地,在与石头的一次次亲近中,实际上我走进了自然与文化共同创造的神奇世界中,已经回归自然,回归自己。我变成了一块温润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