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齐鲁周刊》创刊十五周年了。十五年的路很长,十五年的路也很短。
我是齐鲁周刊的老读者和老朋友,写与周刊的故事,便搬出一摞摞印制精美的周刊,轻轻翻动着光滑柔软的纸张,望着一篇篇曾经伴随我度过许多时光的文章,不觉心生感慨。那一个个曾经在社会上引起过波澜的人物和事件,随着时光的流逝,在人们记忆中渐渐淡去,却被周刊清晰地记录下来。那一张张彩色图片依然生动活泼,那一行行整齐的文字仍旧散发着温暖的光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对社会问题的忧思,对市场经济的剖析,对精英人物的追问,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在周刊中无不得到充分体现,媒体人的责任和良知,像金子一般闪烁其间。
“办好一份报纸不容易,办好一份周刊更难。”几年前在上海学习时,一位做周刊编辑的朋友说过这么一句话。他的意思是说,周刊在跟踪热点、追求时效性的同时,更需要高端策划和有深度的报道,这对于记者和编辑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有宽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嗅觉,还要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在我的印象中,《齐鲁周刊》在这方面一直做得不错,立足山东,有许多稿子写得很有深度,非常有分量,并始终掌握着独特的话语权。比如《谁抛弃了济南》、《进城第一代》、《消失的村庄》、《毒品之殇》、《母乳之殇》、《海之殇:人类的罪与罚》等策划和文章,以及对山东股票、教育和济南楼市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思索,还有对像烟台海难、潍坊药丸等事件的追踪报道都非常有力度,令人记忆深刻。像“殇”、“困”、“思”等字眼,时常出现在周刊的标题中,充分体现了媒体人的责任、良知和忧思。
多年来,周刊一直深切关注社会文化生活,最新图书、最前沿的思想、最活跃的人物、最富争议的话题……在周刊中都得到审美地呈现,展示了知识分子丰富的情感和心灵,体现了周刊的品质和追求。不管哪个领域,周刊始终围绕读者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报道,做有深度的探讨和分析,多方面、多角度贴近读者,而且装帧设计优美、大气。这些,都是我们喜欢她的理由。
想到我个人与齐鲁周刊的关系,心里不禁一颤。这些年,我与周刊缘分很深。十几年来,周刊一直关注着我的成长,我也一直读着周刊成长。1999年9月周刊初创时,我的中篇小说《我们分到了土地》在《人民文学》发表,并被《小说选刊》转载。从那时起,周刊的编辑就开始关注我。在我参加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习期间,周刊还发表了关于我的印象记《泡沫中的人生》。2008年,我在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进修期间,周刊又为我做了一篇访谈。
还记得有一年,《齐鲁周刊》举行评刊会,邀请一些朋友和读者谈给周刊提意见以及对周刊未来和发展的建议。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座谈会,认识了张慧萍社长、总编辑和周刊的其他几位编辑、记者,使我对周刊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每每忆起与周刊的交往,总感到这是一个勇于进取、团结向上的集体,又是一个谦虚低调、扎实做事的集体。
这些年,我的每一次进步周刊都给予了深切关注,让我温暖,让我感动。如今,周刊十五岁了。十五岁是一个翩翩少年,正是有梦想的季节。周刊和我,就如同一对好朋友。它在成长,我也在成长。周刊这个朋友一直在路上,我也同样在路上。
刘玉栋 山东庆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天黑前回家》、《年日如草》、中短篇小说集《我们分到了土地》、《公鸡的寓言》等,短篇小说《给马兰姑姑押车》、《幸福的一天》入选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小说排行榜。曾获首届、第二届齐鲁文学奖及第二届泰山文艺奖。
“我与《齐鲁周刊》”
征文启事
2014年9月1日,是《齐鲁周刊》创刊15周年华诞。
15年来,我们坚持独立品格,坚持品牌意识,从“关注国计民生,服务千家万户”到“批判、建设”见长;从“中产阶级文化读本”到“关注主流人群,关注精英人物”,秉承“有意义、有价值、有意思”之主旨,形成了周刊独特的文化沉淀,使其品牌个性深入人心。
我们坚信,文字是一座桥梁,能够沟通彼此的心灵。
我们坚信,文字的力量与理想的光芒能够更新我们的生活。虽然有时无力,有时慷慨,但无论前行或者驻足,我们都能感受到您的目光温度。
15年的成长历程,凝聚了我们的智慧和心血,也承载了您的支持和厚爱。为喜迎《齐鲁周刊》15周年华诞,即日起推出“我与《齐鲁周刊》”有奖征文活动,邀请广大读者共同回味《齐鲁周刊》成长的点点滴滴。真诚希望您用您的文字或创意,描述15年来与《齐鲁周刊》温情的瞬间和难忘的记忆。
让我们重温《齐鲁周刊》一路走来的欢喜与感动;
让我们一起翘首《齐鲁周刊》明天的发展和灿烂。
征文要求每篇不超过1200字,围绕15年来与《齐鲁周刊》有关的人和事,可回顾往事,可追忆收获,可畅谈心得,本刊将择优发表。来稿请发至:
xieyongmin0301@163.com
ywjywj001@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