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默斋主

2014-07-09 09:07李存葆
读者欣赏 2014年7期
关键词:李翔国画

李存葆

本期人物:李翔

1962年10月出生于山东临沂,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美术创作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是中国文化名人和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多年来勤奋努力,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参加过许多全国性的重要展览。组织并主持过许多全国、全军性的美术展览和学术研究活动,并多次担任全国、全军美术展评委。作品曾在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术展中获奖。获全国第二届速写大赛一等奖,作品选入全国中国画百年大展和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代表作品有《红色乐章》《画兵》《父老乡亲》《原乡》《扎西平措上尉和阿爸阿妈》等。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海内外收藏机构收藏,出版多种作品集。

苦难既是孕育杰出人物的学校,又是艺术家最好的导师。回望李翔走过的旅程,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书画艺术与他青少年时代的困厄和不幸,有着一种宿命般的母体连带关系。

1962年秋,李翔生于山东临沂一个徐姓之家。新中国成立之初,李翔的父亲在临沂文具厂任美工,是当时沂蒙唯一公认的画家;他开设的“小亭书画店”,在城中也享有盛名。

非人磨墨墨磨人。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李父因画了多幅针砭时弊的漫画而获罪,被扣上“右派”的帽子。同在文具厂工作的李母李栋欣,也受到牵连,与丈夫同被开除公职。

李翔三四岁时,便常与父亲一起观赏家藏字画。十年“文革”是中国理性大眩晕的年代。先是“小亭书画店”被砸,继而徐家遭抄,祖传的一箱箱堪称夜光之璧的名家字画,皆被造反派头头抢劫一空。1969年“清理阶级队伍”时,徐家被驱至农村,沦为农人。父老乡亲见李父不管田间劳作如何疲惫,对登门求医的乡亲总是来者不拒,悉心施诊,分文不取,遂对他们恭敬有礼。耳濡目染,少年李翔初识了人类心匣中最为珍贵的珍珠—纯朴与善良。

在那荒诞年月,“黑五类”子女当兵无望,就业无门,在学校里还经常遭到同学的冷落和鄙夷。徐家夫妇为长子李翔前途计,断然离婚。李翔也从此由徐姓改随母姓。

李母出生于中医世家,有着沂蒙女性温柔、贤惠、坚忍、果敢的品质。为多挣点儿工分,李母竟干起只有男劳力才干的拉地排车的活计……苦难使李翔过早地懂得了人生,生活的重轭也过早地套在他稚嫩的双肩上。不知多少次,李母拉车上坡时,忽觉车子轻快了许多,回望时,总见放学归来的李翔,背上驮着弟弟,两手奋力在车尾助推……人世间,没有一种感情比母慈子孝更见深沉。从李翔后来构建的艺术世界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情感之“核”,是怎样不断地在李翔的画作里发生“裂变”,并由一人对父母之挚爱延伸到对天下父老之挚爱,由一己对人生之真诚扩展为对天下苍生之真情。

当青年李翔在幽暗的人生隧道里迷惘、彷徨、挣扎时,一束时代的强光投射进来。粉碎“四人帮”后的翌年十月,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80年,18岁的李翔在高考中,以数学分数年级第一、总分第三的成绩,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录取。这年,已平反的李父也和李母破镜重圆。曾在墨香与药香中度过短暂少年时代的李翔,身上不乏绘画的聪慧基因。星期天、节假日,当学员们尽情放松着疲倦的大脑时,李翔则或办板报或画速写,深得院、系领导的赏识。由于品学兼优,李翔毕业时被分配到驻地在北京大兴县的总参某直属单位,任无线电助理工程师。

为圆少年时代曾萌发过的画家梦,1984年,李翔与9位爱好书画的战友,一道报考了设在北京西城区的北京业余美术学校。从部队驻地到西城区,需先骑一小时的自行车至大兴县城,候车、换车又需两个半小时。李翔总是凌晨四时起床赶路,晚上十点方能归营。

军艺美术系是军中画者心向往之的艺术殿堂。1987年,李翔以干部身份就读于军艺,专攻国画,历时四载。他的速写作品《集市》,线条简洁、人物生动、极富现场感,荣获全国第二届速写大赛一等奖。继而,他的毕业作品《红色沂蒙》在北京美协举办的一次大展中获奖。接着,他以沂蒙风情为题材的国画《正月正》又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重要美展。1992年,总政文化部某领导见李翔为人身正行端,画作卓尔不群,便一纸调令,将李翔调到总政文艺局,分管全军的美术组织工作。

李翔就读军艺时,喧嚣与躁动的美术新思潮正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画坛。西方的抽象派、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达达主义,成为任人抢注的商标,其克隆品、复制品充斥画坛。某些画界的嬉皮士视“传统”为仇雠,群起挞伐。处在艺术转型期的李翔,是真正的创新族中的智者。李翔知道,国画需要逾越与出新,然而国画之陈陈相因的审美模式,早就造成了人们的视觉疲劳,要挣脱前人之绳墨,必须先走进传统,再跳出传统。

李翔画名初立时,曾画有大量佛画。在世界宗教中,论教义之深邃、卷帙之浩繁,佛教首屈一指。举凡怀素、智永、齐己、八大、石涛等艺术天才,莫不出自或皈依佛门。这是因为,佛教除却种种神秘的宗教内容,那虚灵迷离的心理感受,极接近艺术创作的审美经验。李翔的《怀素禅师》《佛门百僧》《一叶一菩提》《出家无家处处家》《胸次全无一点尘》等画中的僧人,莫不面对天高地迥、万物化醇的大自然,而静默参悟。

一默斋的“一”字,当源自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石涛服膺老庄,在其“画语录”中,有著名的“一画”论。他以老子哲学阐释:天地初开,始源于道,道是无,也是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于绘画,“一”为形之始,“一画”落下,犹如辟开混沌,形象产生,深入其理……“默”字不难理解,在这个七色迷目、五音乱耳、连空气中也弥漫着物化气味的当今世界,默能生静,静能生悟,悟则通道。

将飞者翼伏,将噬者爪缩。一默斋主李翔博观约取,一面在传统国画的“墨山”上探骊得珠,一面在欧美的“画海”里采珊拾贝。endprint

1994年,李翔的《红色乐章》一登台亮相,便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此画描绘的是军乐演奏的宏大场面,它没有情节,有的只是组成方阵的数排乐手。前排与后排乐手的大小比例一样,未按焦点透视处理,一个个皆排列于一个巨幅画面里。《红色乐章》以前所未有的陌生感,给观众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陌生,是对传统国画构图的一种反动、笔墨定式的一种悖行、语言惯性的一种反叛。此画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获奖,自在情理之中。

叛逆精神历来是社会进步的助产婆,也是画家艺术生命高翔的助推器。李翔的《红色乐章》《正月正》等注重形式美的画作,虽屡屡入选各种美展并获奖,但他认为,此类画作有工艺制作成分,遂决然反叛自己,再辟创作蹊径。

形佳才能神奕,即境方可会心。深谙此道的李翔,一向把写生当作绘画创作的不二法门。

早在军艺就读时,李翔便常在节假日去北京火车站画人物动态速写,有时一画就是三四天,夜里就睡在车站的躺椅上。他曾在一年的暑假,肩背一大包沂蒙煎饼,沿黄河写生月余。执掌全军美术组织工作后,李翔常带军中画子赴全国各地去写生。他们曾三进西藏,四赴新疆,五走青海。

一默斋主在《体悟速写》中写道:“画从心出,而非手出。感觉与悟性是速写的灵魂,但悟性从不拜访懒惰的画者。”富有悟性的李翔,在速写时,能迅速捕捉住最能代表人物精神内蕴的刹那间的眼神、表情,将稍纵即逝的寸丝之美,速记下来。同时,李翔还工于对描绘对象“异”与“同”的取舍。

在水墨人物画中,写意与具象是一组相互抵牾的矛盾体。面对这柄“双刃剑”,李翔以剑头上的锐利,在“两难”凝成的铁板上,割开一道闪亮的缝隙。

《画兵》是李翔在全国第九届美展中获铜奖的作品,画的是部队画家下连队为战士画像的情景。画面不强调视觉张力,而是在基层官兵的坐与立、动与静中,将他们各自的神态、特征和气质,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

李翔于39岁时到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深造。西方美学的因子与东方美学的元素,对比着,碰撞着,糅合着,积淀着,化为李翔后来国画创作的活跃的分子和粒子。

《父老乡亲》取材于李翔多次去过的陕北农村,是李翔水墨人物画的重要代表作。《父老乡亲》较之《画兵》中的人物,更见精微传神。车斗里的20余位男女老少的笑容、眉眼、表情、装束、动作无一雷同,都是生活中的“这一个”。老农的胡碴、门牙,婆姨的针眼、细线,村姑的衣褶、纽扣,娃儿的风帽、套衣,均刻画得繁而有序,细而不腻。《父老乡亲》荣获全国第十届美展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李翔三度“及第”。这在当时的中青年画家中,堪称凤毛麟角。

以水墨人物画声名鹊起的李翔,并没有兀自陶醉。破裂、圆满,再破裂、再圆满……在国画创新的路上,一默斋主不断地攀援着,超越着。

曾在墨香与药香里度过少年时期的李翔,从父亲绘画又行医的经验中悟出:国画与中医同为国粹,业虽不同理却相通。在配中药时有“君臣佐使”之谓。君者,主药也;臣者,治疗主症之辅药也;佐者,治疗并发症之药也;使者,调和诸药以达最佳疗效之药也。为将色彩扶上君位,李翔将在国画中一直称孤道寡的墨色撵下龙墩,贬为与国画其他颜色一样的“臣佐使”。这无疑是对传统国画笔墨观的一种颠覆。

李翔以色彩为“君”的巨幅主题性创作《犇》《食为天》问世后,好评如潮。《犇》中,一坐于杌凳上的饱经沧桑、白髯飘胸的老农,处在画面中央;其右侧是一头角如弯月、皮毛花搭的老牛,左侧是一台暗红色的拖拉机,三者呈倒“品”字形排列。在这里,老翁与老牛、老牛与铁牛,可进行概念互换。《食为天》是李翔驱驰色彩之“君”,在生宣上尽情挥洒的标志性作品。画面里的田埂上,有4个农人,三坐一立。坐者皆手端白瓷大碗,面带凄容,食不甘味;立者背着双手将一只空碗斜提腰间,那迷茫的脸上,也挂满愁绪……这种“百姓望云霓而断颈,禾苗盼甘霖而折腰”的情绪和氛围,单靠墨色是极难达到的。

《百年中国画经典·李翔卷》中,排在首篇的是《扎西平措上尉和阿爸阿妈》。此画参加了全国第十一届美展,李翔因是终评委,没有得奖资格。评选时,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在此画前驻足凝视,连说:“震撼,震撼。”此画是帧三联画,中间是上尉,左右两侧分别是其阿爸、阿妈。阿爸阿妈虽只画了头像,但“体量”上比全副武装、身着迷彩服的上尉大出数倍。这独特的构图立意,是平庸的画家压根儿不会想到的。它能让读者在品味此画时,联想到儿子与父母、人伦与孝道、军队与人民等一系列时代主题。

李翔在色彩人物画里塑造出了古代、现代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然而,抒写当代军人才是他的“兴奋点”,状描当今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又是他的“聚焦点”。

在军旅人物系列中,陆海空三军的基层官兵,军校的学员乃至消防战士,都被李翔请进了画幅。《特种兵》里,他通过对被写对象的豹眼、挺鼻、巨手大脚的强化,展现出北方兵的孔武、剽悍和机警;《南方兵》中,他通过被绘对象白净的脸上或是想念故乡或是思念女友的神情,写出了南方兵情感的细腻。《排长与兵》里,李翔通过对一满脸顽皮、挤眉弄眼的战士紧偎一脸严肃的排长的刻画,深化了官兵情同手足的主题……李翔一组又一组的兵画,独出机杼,神完气足。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随着财富的“宝塔”越垒越高,社会分层日渐明显。当一些媚俗媚商的画家向处于“宝塔”顶部的人群“含情脉脉”时,李翔却一直将画笔瞄向这“宝塔”的基座。

李翔宽银幕般的创制《原乡》,读来令人鼻酸。《原乡》里,一只四腿如柱、身长被极度夸张了的公牛,占据了五分之四的画面;它的前方站着一个戴着眼镜、上体剥光、身无长物、愁眉锁眼、神情呆滞的青年农民。农人和牛的背后,是一片影影绰绰的华楼豪厦,那里原本是他(它)们的生命之根,生存之地。

艺术若不关注民生之多艰,便很难触及世道良心。《三十里堡背柴人》中,那背着几乎要把身子埋起来的柴捆,走在塬上连喘气都感到沉重的汉子;《山道弯弯》里,那手提、肩扛、背驮着农田急需物资,在三绕九弯的山路上艰难行进的农人;《听众》里,那独坐杌凳,厮守着一台老掉牙的收音机打发时光的空巢老人……无一不蕴含着人的原始生命张力、忍耐力与抗争力。人类社会总是耐心等待着处在“零度状态”中生活的边缘群体,去获得福音。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翔的农民人物画系列,称得上是历史的切片,生命的颂诗!endprint

李翔善章草,其书名为画名所掩。刘汉之初,三公九卿,遇有急事向皇上禀奏,便将汉隶草写。汉章帝刘炟即位后,喜此书体,便命臣子,奏疏修本均用隶书捷写,“章草”遂得名。书法名家北梅曾如是评:“李翔的章草,去做作,少修饰,无俗态,多高古,读来大雅拂面,大拙其形,机藏万象,悠然而成高姿。”当今国画家善书者寡。李翔书与画并重,使得他在变革国画时,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坚实的依托。

在绘画创作中,李翔从不甘心拾人唾余。在“写意性具象人物画”大有斩获的同时,他还把目光投向了国画创新的最难点—山水画。

霜晨夜雨,荧然一灯,默练潜修。李翔愈来愈感受到色彩与墨的相通之处,色彩也可像墨一样为我所役。即使纯用色彩,也能在生宣上表现干湿浓淡的变化。一默斋主抱着“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的念头,探索将西方的色彩观念注入中国山水画,力图撞开“天门一角”。

西画色彩是一门富有理性的深奥学问。西画色彩的亮度、明度、纯度、对比度等特征,使得西画色彩有了丰富的表现力。不采百家之美,难成一人之奇。李翔从西画色彩观中受到启迪,并巧妙运用西画中诸如同类色、相邻色、冷暖色等施彩技巧,使他在山水画色彩运用上,形成了“李翔式”的山水彩色符号。

李翔的山水,鲜写名山大川,多绘闲山野水。他的山水画,无一不是对景写生之作。优秀的画家当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在《家住枝头待春来》中,李翔仅画了一棵铁干虬枝的老树、两个雀巢和三只停在枝头的喜鹊,再绘以隐约可见的远山,便让我们获得了春的讯息、春的诗意;在《白桦一家亲》中,李翔先画了8株相依相偎的叶染橙黄的白桦,再缀以远处的枫林,近处的清粼粼的溪水,便使我们强烈感受到秋的绚丽、秋的安详。

李翔的“淡彩山水”,启人以尊贵,发人以高致,引导人们从浮躁、轻狂、褊狭,趋向善良、宽厚与宁静。

军中画子中间有句口头语:“忙,你能忙过李翔吗!”李翔自打分管全军美术工作20年来,他从来不被动地让工作追求,而是主动地追求工作。他的身上仿佛有个感情“磁场”,能把军中的国画家、书法家、油画家、雕塑家一一吸附在他的周围。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军中美术的各路英才,手握“灵蛇之珠”,怀抱“荆山之玉”,在全国几届美术大展及全国性的美展中,屡屡摘金夺银,占据了全国美术的半壁江山。

不播春风春雨,难有秋果秋实。这一切,与李翔主持举办全军“高级造型研究班”、“高级色彩研究班”、“高级书法研究班”及一系列的书画创作班和学术研讨会不无干系,与他经常带领军中画子到生活中写生,更是有着密切关联。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在金钱的“鼓风机”猛烈摇晃着八尺画案的当今,成名后的李翔仍如从沂蒙山中流出的一泓清泉,未被世尘所染。李翔虽有十几部书画集行世,但迄今尚未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不少大企业主,见李翔写意具象人物画比油画还要传神,愿出百万巨资让李翔为其画像,皆被李翔婉拒。但仅一次南沙之行,李翔就为16位守岛官兵画了像,并写下书法百余幅相赠。

乔治·摩尔有言:“要成为艺术贵族,必须逃离上流社会。”曾是全国青联常委,现拥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美术创作院常务副院长等多种头衔的李翔,凭着荣誉的花环,靠着一支画笔,完全有条件过“朝朝美酒,夜夜笙歌”的优裕生活,但李翔一如往前,把自己当成艺术的苦行僧。近十年来的双休日,李翔几乎都是在京城北部、西部的山区中对景写生。一次,李翔在山区写生时,染上城里早已绝迹的疥疮,吃西药月余不治,老父亲闻知后,让李翔花几块钱买来硫黄膏,涂抹数日竟痊愈。

在一默斋里,挂有一幅李翔父母的画像,这是他在家翁八十大寿时画的。画中李翔没有着意描绘二老和蔼、慈祥的面容,而是精心刻画了两位老人充满期待、关注的眼睛。我与李翔深交近30年,能洞悉这造像的画外之音:名声和风光就像用从沂河中捞出的泥巴做的玩具,只能玩玩而已;只有诚实和勤勉,才能如沂蒙山脚下默默生长的一茬接一茬的高粱和谷子,永远滋养着他的艺术人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翔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黔江:“三在一融合”精细化治理城市
《勾股定理》拓展精练
一本书的风波
善意的谎言
《难忘岁月》(国画)
美女白领死亡之谜:沉迷职场包装的男友“现形”了
《幽深》
扶起地上的广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