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学影像平台建设思路

2014-07-09 02:16朱利剑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8期
关键词:服务平台

朱利剑

【摘 要】 本文结合温州市区域医学影像平台建设的实际情况,从分析建设区域性医学影像平台的必要性入手,论述了区域医学影像平台的中心网络架构、存储中心方案、平台的目标、平台的功能、实施效果以及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区域医疗信息化 PACS 服务平台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医院以及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正逐渐从建设“以收费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向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阶段过渡,这种转变使得患者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医疗机构就医时所产生的各种临床诊疗信息,特别是医学影像信息为各个医疗机构共享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温州市中心医院影像科作为温州市卫生局指定的温州市医学影像中心,于2012年启动温州医学影像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以市中心医院PACS为核心,联手温州市各级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等24家医疗机构形成医学影像平台系统。

1 建设方案

1.1 区域PACS/RIS中心网络架构

影像数据中心数据库采用二台服务器,ORACLE数据库存储在主存储柜的SAS或光纤硬盘柜中,并可通过镜像备份软件实现实时异地容灾备份,以保证数据安全及日常工作稳定运行;PACS DICOM图像可存储在存储柜的SATA大硬盘柜中,并可通过备份软件实现DICOM图像在线二级备份,保证图像文件安全;通过配备多个DICOM NETWORK GATEWAY实现负载平衡,减轻主服务器的压力和DICOM图像采集的可靠性;支持移动硬盘离线备份。

1.2 存储中心方案

存储中心方案采用将所有的医疗检查数据上传到总的存储中心(文档存储库)和总的注册中心,并通过总的索引中心管理服务器(PIX服务器),各医疗机构医生站查询数据时通过PIX服务器获取患者的主索引,通过主索引获取该病人的所有相关检查,并授权调取检查报告信息和图像。该方案的优点在于方便统一管理,各医院只要将数据上传到中心,无需担心其它医疗机构从本地医院调取数据,各医院自己相对较安全;各医院投入的成本最低。同时也存在缺点,就是中心端要求投入较高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硬件成本。

1.3 平台的目标

(1)实现区域范围内病人影像检查资料(包括放射、超声等)的全面共享。

(2)实现对下级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影像检查的集中诊断和集中审核,实现区域内影像设备和人才资源的全面共享,从而全面提高区域范围内的影像诊断质量和服务水平。

(3)提供对疑难检查病例的会诊支持。

(4)病人能够在区域范围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获得相同质量的影像诊断服务,从而方便病人就近就诊,避免了重复检查。另外能够让病人方便地在网上查询自己的影像检查资料。

(5)实现科研素材、业务学习资料的方便获取,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影像诊断医生工作、培训难以两全的难题,可以使影像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学习,从而快速提高业务素质。

(6)可以建立区域的影像读片资料库和典型病例库供教学和科研使用;建立区域内各医院的阅片质量追踪数据库;建立统一的传染病统计和报卡服务等。

(7)促进区域内医疗信息化建设,为今后构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1.4 平台的功能

(1)对全部要求放射影像数据上传到中心的医院,所有放射影像检查文本及图像数据全部到影像中心。

(2)对仅要求会诊的放射影像数据上传到中心的医院,会诊的图像及检查文本数据送到影像中心。

(3)影像中心专家可方便打开接入医院的图像,并进行会诊和报告书写。

(4)接入医院可查看和打印影像中心书写或审核的报告。

(5)在网络通畅下,各医院可授权(如患者转诊到其它医院检查)从中心调取放射影像报告及图像,实现区域协同医疗和检查互认。

(6)影像中心端可统计各接入医院影像数据量、会诊医生工作量。

(7)对于本身未建有PACS系统的医院,应能直接通过WEB方式登陆市影像中心WEB服务网站进行RIS登记及报告查询打印。

2 实施效果

由于区域影像平台借鉴了其他成功案例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构建使平台的构架简洁,系统实施改造量少,基本不改动医院的具体业务流程。几家大型综合医院的PACS系统接入实施工作得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一旦影像上传到数据中心,则可以在接入影像平台的主要综合医院、区级医院、县级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等24家医疗机构中进行授权调阅。平台的运作降低了患者就诊成本,提高了就诊效率,医疗机构则减少了大型检查设备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提高了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3 建设中应注意的方面

在区域影像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区域影像平台中影像数据产生的规模、联网需要的带宽、存储的模式。由于目前平台接入的医疗单位的数据量规模不大,可以采用集中式存储。一旦将平台的范围扩大,接入的医疗机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分布式的扩展。这样不仅减少存储压力同时也可减轻网络带宽的压力。其次是患者的身份识别的问题。在现阶段平台对调阅患者信息的识别方式是通过患者的注册时的手机号码加以识别。在调阅时采用发送短信认证码确认患者身份。下一步还要加入患者的身份证号、市民卡个人编号等多种手段加以判别,进一步提升准确性和安全性。

4 结语

区域医学影像平台的建设工作使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充分考虑系统的复杂性和建设的长期性。同时区域影像平台的建成将对区域影像质量控制和评估、影像诊断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人员培训及准入、新技术新业务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大力推动区域医学影像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总体诊断和研究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晖,谷水,等.北京市区域PACS和远程影像管理平台建设思路[M].医学信息杂志,2012,1:21-24.

[2]叶欣.区域PACS厦门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2009,12:62-67.

[3]刘谦.区域性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实现策略[M].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5:36-38.endprint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
密码服务平台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福建高速网络综合服务平台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高速公路伴随式信息服务平台
医院银医保通自助服务平台的功能及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关注行业前沿 打造专业服务平台
天津高速公路出行服务平台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