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乃彦
在全国,自我教育的实验已经进行了多年,在实践中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尤其是在进行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方面,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
一、实验班为什么“大获全胜”
前一段,某小学四年级实验班的数学老师十分烦恼,因为孩子们总在应用题的审题上出问题。最可气的是,这次教会了,下次照样错。
老师通过分析,认识到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懂得自己教育自己。
于是,老师就针对“审题”这个环节,进行了一次微型自我教育实验——
首先,老师引导学生按照自我教育的四个环节,来面对“审题”。
第一步,自我认识。每个同学在“审题”方面进行自我认识,认识自己审题为什么出错误。老师先出一份“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应用题摸底测试”试卷让学生解答,然后根据测验结果,要求每个学生写出自我认识。从反馈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自己认识到“马虎”“不会审题”这两大问题。但“不会审题”,又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读不懂题”,有的是“没深入思考”,有的是“误解题意”,有的是“思路不对”……
第二步,自我要求。针对自己审题出错的特点,在“审题”方面,对自己提出改正的要求。
第三步,自我践行。在后来的几次练习中,每个学生认真落实自我要求。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态度认真,而且学会了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留下痕迹——用笔标注,使得审题的质量更高。
第四步,自我评价。学生自己总结这几次审题的心得体会:自己进步在什么地方,还有什么不足。
后来,在一次全区数学统一测验中,学生们在审题时,发现有一道题似曾相识,差一点就 “中了圈套”。原来,他们曾经练习过“大于0.1小于0.5的小数有多少?”(应该是无数个)现在考试题是:“大于0.1小于0.5的一位小数有多少?”(应该是三个)考试题比练习题多了“一位”两个字。
于是,全班同学在审题时,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留了痕迹:在“一位小数”四个字下面画了记号,提醒自己不要犯糊涂。结果,这道题全班都答对了。
为什么实验班在数学统一测验中“大获全胜”?就是因为他们按照四个环节,学会了自我教育。
二、自我教育的四个环节和六个层次
自我教育一般都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力争收到一定的预期效果;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对自己新的认识。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第一个环节——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只有当他了解自己时,才能教育自己。”因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对自己提出与之相匹配的要求,有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推动自己怎样行动。一个认为自己很聪明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有尝试的积极性;而一个自认为很笨的孩子,则往往在成功面前停下脚步。
人的动力,来源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要弄清现实的自我,就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如果对自己认识不正确,自卑或自傲,就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真实的客观基础。有了正确的自我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正确的要求,从而使自我走向理想的境界。
有一个一年级小学生,在参加智力测试的拼图活动时,面对着一堆能拼成马的形象的硬纸片,她试都不试,用手一推就说“我不会”。原来,这个孩子的老师和家长都经常贬低她,使她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变得十分自卑。由于自卑,她过低地估计自己,就放弃了这次锻炼自己、了解自己的机会。而另一个同龄的小学生,面对这一测试,立刻说“我能行”,接着就紧张地拼装起来。其实,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她也没有完成拼装,但她还是不愿离去,边拼边说“我能行”,最终拼装成功。后面这个学生虽然是超时完成任务,但她不仅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信心,尝到了战胜困难的乐趣。
自我认识还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
1.客观地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最根本的是客观认识自己,也就是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既不盲目听信他人看法,也不主观看待自己。有的家长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经常说孩子“又笨又傻”,结果孩子就真认为自己“又笨又傻”,从一开始,就会脱离真实情况,站在错误的起点上。
2.全面地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还需要学会全面地认识自己。我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在小学或初中,每个班总有一两个同学,认为自己“只有缺点,没有优点”或者“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就会造成盲目自卑或盲目自负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进步。
3.发展地认识自己
有些人僵化地看待自己,认为自己落后就永远落后,先进就永远先进,这样不是使自己丧失信心,就是使自己丧失动力。学生对一些比较快的变化、外在表现明显的变化,容易看到(如自己掌握了一种游戏,个子长高了),而一些变化比较慢、外部表现不明显的变化,不容易看到自己实际在发展(如经过多次努力,表面上分数仍然没有提高,其实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第二个环节——自我要求
自我要求是自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一个人如果仅仅是认识自己,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的愿望,没有进一步的自我要求,自我教育就失去了目标,自然不可能出现螺旋式的上升。所以,要推动自我教育的进行,需要关注的是自我要求这一环,即从认识自己到要求自己。
自我要求也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
1.形成动机
恩格斯说过: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这说明,要进行自我教育,自己提出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要求是最关键的一环。一个觉得自己已经十分完美的学生,和一个自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同样都不会真正进行自我教育。他们虽然对自己的看法截然不同,但内在的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来自错误的自我认识。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看法,导致的却是相同的结果,那就是都没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
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一个人,当他不满足自己的现状,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强烈愿望的时候,才能形成动机,进入自我教育的第二环节。
2.提出目标
人类和动物不同,在行动前,人在头脑中就会出现超前的表象,在这里,就是指自我教育的目标、蓝图的建立。要建立理想的、比较符合实际的目标和蓝图,就要对自己的现状、能力和需要进行综合把握。
比如,一个中学生在班上感到被大家冷落了,他的心情很不好,这时他必须首先对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其实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的尊重”,是一种自尊的需要。其次,他还需要对被冷落的现状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分析,究竟是因为自己的多疑,是旁人的骄傲自大,还是自己本身的缺点造成的。最后,再对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为自己设置一个恰当的目标:是在班上捣乱引起别人的重视,是用金钱去收买人心,还是用自己好的行为去赢得大家信任?甚至,也许有的同学只要消除自己的多疑,就能改变沮丧的心情,从而满足自己自尊的需要。
中小学生设置的自我教育目标,应该是远目标和近目标结合,远大理想和具体设计结合。
远目标——中小学生要有远大理想,以杰出人物为榜样,建立自我教育的远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
近目标——一方面,不但要远学杰出人物,还要近学同学中的榜样;另一方面,不但要有人生大目标,还要有年目标、学期目标、周目标、日目标。
3.安排计划
安排计划是自我教育实践过程的超前表象,它包括行动的方案、步骤、过程管理、方法和措施等内容。这是为了达到目标对实践过程的一种预设。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些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又是非做不可的。如果没有这一步扎实的安排,自我教育就有可能落空。因为自我教育是一种需要自己亲自把握的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自身就存在着不善于全面规划、不善于细致思考的弱点,而他们面对的客观情况往往又是千变万化的。
所以,对安排计划这一层次,老师、家长应该多一些具体引导。
如有一个后进生,考试成绩是全班最后一名,他完全丧失了前进的勇气。这时候他父亲循循善诱,帮他制订了一个变后进为先进的计划。第一学期超过倒数第二名的同学,第二学期超过倒数第三名的同学……这个计划使他看到了曙光,于是通过努力,他一步步改变了成绩落后的现状。
实践证明,如果既有长规划,又有短安排,长远的目标能从根本上引导着学生,近期的具体目标,则能保证着计划逐步实现,就有可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收到阶段效果,增强继续前进的信心。
以下还有第三个环节——自我践行和第四个环节——自我评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