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焱兰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11)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校园精神的重要体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规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依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发挥学校教育效能,成为各大高校内涵建设的永恒主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心理行为规律,将专业特色与人文精神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相结合,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对大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特定环境中,通过师生共同创造和传播的知识、思想观念、制度和校园精神的总和。至今学术界对于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没有明确的定义,具体来说,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具有独特的个性,并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转变或提升,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规章制度、教风学风、学生风貌、物质环境等因素的积淀,高校的特色文化能够决定一所大学的发展方向[1]。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强调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地方特色、围绕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突出个性,不趋同,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注重突出专业特色、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
1.有利于服务专业实践,促进专业建设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长,为学生搭建一个进行专业实践的舞台,以活动延伸课堂。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是特色专业实践的平台,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去。
2.有利于营造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得以成长成才的沃土。良好的校风学风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凝聚力,优秀的特色校园文化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特色人才的第二课堂,不仅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焕发激情、催人奋进,还能使学生形成独特而优雅的气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人文精神、优良道德风尚、高雅文化的熏陶。
3.有利于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所高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发展规划、文化底蕴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高校要在激烈竞争中得到长足发展,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就要杜绝雷同化和盲目跟风,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才能加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所高校都坚持特色办校,个性发展,坚持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文化有着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能够促进社区文化、乡镇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大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从校园文化环境来看,有些高校的建筑并不能体现其应有的艺术性,在人文景观建设方面缺少整体规划,没有特色也没有深刻的人文教育内涵。从校园文化活动来看,一些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过分强调数量,重视文体活动却缺乏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弘扬,繁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疲于应付,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校园文化活动仅停留在表层,没有意识到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他们道德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难以避免流于形式,以致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高校应大力提倡格调高雅、高品位的精品校园文化建设,以特有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
每一所高校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发展规划、文化底蕴,因此每一所高校都应当有区别于其它高校的特色之处。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很多高校却存在盲目跟风、相互模仿的趋势,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千篇一律,学科专业建设大同小异,校园文化活动相互模仿,甚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出现雷同。每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往往是区别其他高校的关键所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特色,对高校的整体发展不利。
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存在,高校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并且服务于社会,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因此,建设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应该打破“象牙塔”模式的封闭状态,而很多高校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忽视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性,没有对社会开放,融入社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相对封闭,不能发挥引领社会文化的作用,不能同社会文化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
加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打破对校园文化认识上的局限,克服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行为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弊端,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体现在校风、校训、校规校纪等各个方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各个高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出展示高校自我形象、提高高校竞争力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切实强化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形成校园浓郁的学术气息,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学生奋发向上的求学态度,都是高校独特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展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根据学校的自身特色,制定出系统、规范、和谐的校园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并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主线,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方向、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它标志着一所大学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2]。高校应当在深挖学校的历史背景、办学理念、发展方向、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在专业的开设上不能追求“人有我有”,为了追求综合性高校的建设,不顾及自身的师资力量,发展方向,盲目跟风,最后只能造成专业开展全面却力量薄弱,整体办学水平难以提高的局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当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武汉大学的测绘专业和安徽大学的外语专业都是各自高校的特色专业、招牌专业。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打造优良的特色社团,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为了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应该组建一些非专业的、有文化底蕴的社团,如文学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要从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出发,培养特色学生社团。此外,高校学生有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的激情,但是社团的建设也需要学校的关注和支持,要有专业教师带队指导,不能放任自流。为了使学生的特长和才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应该开展社团风采展示和社团评优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在举办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为学生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应该致力于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将学校的文化精神推向社会。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使学生的活动更符合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目前,一些高等院校的品牌校园文化开展得很出色,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如,武汉大学根据其治学和地域特色推出的“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珞珈金秋艺术节、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不仅关注到学校的人文发展,也关注到对外文化交流,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平台,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介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更容易受到大众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引导,因此,高校应高度关注网络可能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与引导,在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改良校园广播和电视设备,发挥专业优势,打造高质量的高校特色校园广播;创设学生刊物,营造自由而轻松的氛围,鼓励师生交流学习心得,传播思想,发表观点;完善的制度是支持无形的人文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高校更要注重完善校园规范,以制度规范学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完善的校规校纪能够监督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建筑、景观都体现着学校的校风,蕴含着独特的校园精神,高校应当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塑造。首先,整体规划校园人文景观的建筑,注重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化,突出主题,突出人文教育内涵。比如,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优雅别致的休读点;可以建设文化艺术长廊,由各专业师生用自己的作品去美化长廊;校园内设置石刻校训和名人题词、图片等,让学生时刻谨记校训,学习名人的良好品质,以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其次,加大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投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另外,由于学生公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致力于学生公寓建设,打造公寓文化,强化安全保卫意识进公寓,高雅文化进公寓,党员示范进公寓,促进宿舍间的学习和文化交流,形成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要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开放性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应当把高校文化置于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之中去研究,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性。首先,发展高校校园文化,要积极利用社会有用的资源,吸收社会文化中积极健康的部分,有效地将其引入校园,比如,针对“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进行校园宣讲,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次,要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影响力,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担负着教育和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使命,也引领和服务于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具体而言,高校校园文化在服务社会中提供科研成果和文化产品;发挥高校的文化传媒的辐射作用,高校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的公共服务,校报校刊对社会的发行;发挥高校文体人才和设施的作用,通过文艺演出、体育交流,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引领社会文化[3]。
总之,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政府和学校领导统筹规划、全面推进、重点突破,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分工协作,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在急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今天,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发挥自身优势,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全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特色、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1]黄峰.新时期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索[J].生物技术世界:理论研究,2012,7(1):93-94.
[2]王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观[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报,2005,6(3):1-4.
[3]赵枞安.高校教育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江淮论坛,2009,4(236):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