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彩 陈国华
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属于传染性疾病, 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 由于治疗时间较长, 因此对患者需承担较大经济压力, 治疗依从性差, 若未及时治疗将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对患者身心均造成严重伤害[1]。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结构及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共同作用, 乙型肝炎发生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 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本文将对本院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78例乙型肝炎患者给予临床研究, 从而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相关性,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78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未进行任何抗病毒治疗, 其中男性49例、女性29例, 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50.95±0.94)岁。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78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静脉血液样本采集后, 均给予HBV-DNA基因分型检测、病毒学指标检测(HbeAg、HBV-DNA定量, 检测方法分别为ELISA法、PCR法),记录不同乙型肝炎基因分型患者体内病毒学指标, 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判断其临床相关性。
1.2.2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检测 利用外引物P1、PS进行第一轮PCR, 之后利用BA1R、BB1R、BC1R、B2为内引物进行第二轮PCR,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B基因分型、C基因分型、BC基因分型, 即将第二轮PCR的A、B两组产物分别在3%琼脂糖中进行电泳 同时加入低分子量Marker, 根据所得产物片段大小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情况进行判断。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B基因分型患者为20例(25.64%), 其中HbeAg阳性9例(45.00%), HBVDNA(3.57±1.49)(E+04IU/ml);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分型患者为54例(69.23%), 其中HbeAg阳性35例(64.81%), HBVDNA(7.32±1.13)(E+05IU/ml);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分型患者为4例(5.13%), 其中HbeAg阳性2例(50.00%), HBVDNA(8.17±1.09)(E+03IU/ml)。
由此可知乙型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分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 且该基因分型HbeAg阳性率、HBV-DNA定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分型, 对比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显示, 根据不同个体基因序列见得规律性差异, 可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nus, HBV)分为8种基因型, 即A-H[2]。有研究表明, 不同地域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也有所不同, 欧美国家主要以A、D型为主, 我国等东南亚国家则以B、C型为主。研究表明, 乙肝病毒在患者体内的载量与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变甚至死亡具有密切关系, 因此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疾病的关键因素是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3]。
本文研究可知, 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分型患者发生HbeAg阳性率较乙型肝炎病毒B基因分型及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分型患者显著上升, 且HBV-DNA定量也随之增加。有研究可知, HBV-DNA定量及HbeAg阳性与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肝癌几率具有密切相关性, 提示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分型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 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需今后研究中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 临床医师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 若条件允许应对其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进行准确判断, 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肝硬化、肝癌等发病率, 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1] 林江,邓正华,温先勇.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1):44-47.
[2] 娄红梅,刘洪海.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自然变异耐药性与HBV DNA、HBeAg、ALT及AST相关因素分析.广东医学, 2012,33(9):1279-1281.
[3] 邹淑慧,应颖,周艳,等.基于基因序列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的比较.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13,37(2):17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