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思嘉
壹
爷爷的名字中有个“竹”字,不知道是因为竹子才有了这个名字,还是因为名字赋予了他竹子般的人生。爷爷是种竹子的,年轻时便种。那时的生活如同苦竹,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与诗词里那些高雅不沾边的。爷爷不是隐逸的名士贤人,也没有什么值得时时挺直了脊梁骨的高傲,相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是常常弯下腰干活的农民,没有空闲也不会吟诗作对。爷爷得挖竹笋,得浇水施肥,还得砍了竹子做些竹器。奶奶总会说起爷爷挖的竹笋鲜嫩极了,也爱夸耀家里还留着的几把陈旧却依然结实的竹椅——“你爷爷做的竹椅是村里最结实的啊”。
弯着腰的爷爷直起身来瘦瘦高高的,像竹子。农民爷爷却不是白丁,他能写一手瘦长的毛笔字,不算漂亮,却挺拔。爸爸小时候就跟爷爷学过毛笔字,被爷爷的竹棍教育长大成人,也被穷困的爷爷硬供着读书,又送去当兵。现在,爷爷虽不再用竹棍教育孩子,却也常说:“侬做人得正,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
爷爷的大半生全给了山坡上的那片竹林,直到那年村边的矮山为新造的公路让道,生生被挖掉了一半,他才不用守着山上的竹林了。“退休”的爷爷又在院子里种上了竹子,将山头的那抹竹绿搬回了家。爷爷依然天天早起,按时浇水施肥。再后来,爷爷被检查出了胃癌,平静地做完了化疗。这几年他又开始打太极拳,对着竹子打,偶尔也会望着竹子出神。竹子碧绿而挺拔,像中国诗画那样,似乎永远不会老去。我总也觉得,中国诗画里少了位“种竹人”,弯着腰,也直着腰,不会吟竹画竹,却像竹子一样活着。
贰
有段时间我特别愤世,总在想人长大了是否都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变得现实无比,没了年轻时的凌云壮志,年复一年了然无趣地“三点一线”,不知不觉添了皱纹,白了鬓角。
那时,父亲在我印象中就是这样的大人: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该放的假一天不少,但大多数时间都坐在办公室里,做着一板一眼的工作,连他办公桌上唯一的植物,也不过是一颗圆圆的仙人球,长着不讨喜的刺,只起吸点辐射的作用罢了——养了多年只因为实在不用悉心照顾。
我自认为比父亲有理想多了,当然更不怕吃苦——父亲总说“生活得稳定”。我憧憬那些新颖的职业,我想多换几次工作,尝试不同的人生,我想跑去世界各地,特别是撒哈拉沙漠——像三毛那样。父亲也看过三毛的书,只皱着眉头说:“沙漠可不是什么好玩的地方,稳定点才是好啊。”我总想质问父亲为何在壮年就说这样“老态毕露”的话,他自己年轻时不也全国各地到处跑么,那些开怀大笑的照片仍被保存在相册里,郑重地放在书架顶层。
我对父亲的“稳定”没半点好感。每当跟父母一道去那些大人们的聚餐时,我大半是不高兴的。他们喜欢相互敬酒,喜欢争着买单,说话圆滑,话题无聊,他们大笑时,只有我和邻座的小孩尴尬地对望。这时我就会想,这些大人们最好的青葱岁月已然逝去,他们离青春理想已经太远了。
去年夏天,老家的房子要重建,父亲带回了两只他转业回乡时放在那里的大皮箱。父亲说那是他当兵时用的,还有上学时的东西。我闲在家里,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偷偷打开了父亲的箱子。上个世纪的大皮箱里面很是整齐简单,一件军大衣,十来本书和几只鼓鼓的大信封便完了。父亲的书大多是严肃的,却也有令人惊讶的浪漫。高中时的古文读本,与现在父亲的职业基本绝缘的无线电理论书,里面布满了父亲的笔迹。父亲有一本薄薄的钢笔字帖,绿色的封面破破烂烂,但又是仔细补过的。我盯着那隐约可见的“定价:0.50元”,不禁咋舌那个年代的5角竟是奢侈的,父亲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应该也有这本字帖的功劳。让我惊讶的是,父亲最厚的一本书不是大部头的字典,而是一本上海译文社出版的《乱世佳人》,我比画着父亲的《乱世佳人》的厚度,总觉得自己那个全译本偷了懒——价格居然是差不多的。28元,对于年轻拮据的父亲来说,可算一笔巨款了吧。
我小心地打开了那两个没封上的大信封,没想到是“大套小”的把戏——里头皆是一封封的信。寄信的人有很多,有母亲,但大多还是战友——父亲的名字后尾随“同志”二字,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上个世纪凛然的气息,那绿色的气息,穿越时光的荏苒,扑面而来。我父亲也曾乐于谈人生,谈理想,那年少的豪情不仅鞭策着自己,也鼓舞着别人。我才知道,那时我父亲是个指导员,总爱给手下的新兵做思想工作。我才知道,那时父亲和他的战友分散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里,互相砥砺。
父亲的信一直叙到了他转业前。终于有了:“她也快上幼儿园了,现在还能跟她妈一道随我在部队里,但这里到底艰苦,我工作又常会换,她的教育很成问题……想想还是决定转业……”信是寄给父亲的部长的,一直在道歉。信中那个“她”指的就是我,为了这小小的一段话,我掉下了眼泪。早前我们去北京玩,顺便到父亲的老部长家做客。老部长的妻子还笑着跟我说:“要不是那时你爸要转业,现在指不定……”指不定后面是什么,听过也就忘了,只听着父亲说:“回去了也好,我一点不后悔。”
这些年,父亲不管哪一种身份都是尽责的。我想起父亲起草的那些厚厚的文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我看不懂那些枯燥的名词,也厌恶那些“一二三”的分点论,但我知道父亲年复一年地和这些文件报告打交道。我知道父亲不仅得坐在办公室,还得经常去乡镇考察,他有很多我不太懂的电话内容,也有那被母亲要求收敛一点的“带刺的倔脾气”。
父亲喜欢《乱世佳人》,那曾花了他半个月工资的浪漫;父亲懂无线电,有闯劲,也曾意气风发,乐于奔波,书写着他现在所谓的“轻狂”。现在父亲安守一隅,默默地做着那看似枯燥的文件报告,父亲是中年人,是长成的仙人球,再无心肆意飞翔,那是他甘愿承受的“稳定”;珍贵的清水藏在圆滑的表皮和尖锐的芒刺下,那是他在岁月里争夺到的深沉内涵。这样的墨绿布满了强壮的裂纹,在岁月的沉淀里愈发深刻。
叁
我16岁,站在青春里头。我的爷爷成为竹子,大约是因为世间为枯枝败叶所占,需要弯腰人;我的父亲成为仙人球,大约是因为时代是片大沙漠,需要开荒者。到了我们这一代,枯枝败叶早已被除尽,沙漠也多半成了绿洲。我们承着祖辈、父辈的绿,是幸运的,也是艰难的。
此刻,我们各自骄傲地在肥沃的土地里长出幼苗,一点又一点浅浅的绿色,连成我们共同的青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将来长成怎样茁壮的绿而尽情想象,并付出努力。
五年,十年后,或许我是苹果绿,或许你是橄榄绿,或许他是松柏绿……
人间绿常在,梦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