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答题能力

2014-07-09 07:11刘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答题课本思路

刘珏

在南宁市的考题题型中,学生普遍觉得难以答对答好的恐怕就是现代文阅读题了。

答好答对阅读题,除了需要有全面细致的阅读过程,答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准确的答题思路;二是良好的答题语言,三是细致的审题能力。前两种是最难的。答题思路有赖于平时的思维培养,良好的答题语言得益于平时的表达与积累。两者之间密不可分: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 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云“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阅读中你能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才是真正读懂了文章,拥有了阅读能力。因此,学生考试考的是一种能力,学生答题答的是一种思维和语言。

由此观之,思维培养思路、表达与积累,对语文学习来说的确非常重要,是语文学习的根源,影响到所有的答题,可谓四两拨千斤。但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到了初三复习阶段,知道它不行或还不够好,也没有时间慢慢来培养,我们能做的唯有:第一阶段就立足课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答题能力,进而提高其整体语文能力。

那么,该如何立足课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答题能力呢?

一、立足课本,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

初三第一阶段是分册复习,分册就要回归课本,每一册书包含的内容和知识点繁多,逐一点讲,复习笔记,耗时耗力,有炒旧饭之嫌,学生不爱,老师也烦,自然收效甚微。既然学生考试考的是一种能力,学生答题答的是一种思维和语言,那么我们不妨先以本为纲,培养学生的答题思路。

(一)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经典篇目为范本,明确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方法。

而初中三年共六册课本,每册有二十五到三十篇文章,这一百多篇文章想要在一个多月的第一阶段复习中面面俱到恐怕难于登天,再者许多文章的知识点是一样的,只能以点带面,再补充完整。最好的点,不外是每一册单元或不同文体的经典篇目了。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也很明显,一个单元的讲读课里也是以其中一篇的构架为主,另一篇是不同风格的展现,自读课则是一种补充。一篇优秀的作品,无论语言运用、表现手法,还是结构安排,主题、情感都应称得上典范。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范本就是教材。因此,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可通过范本引路,以理解、归结、联想、仿拟、借鉴等手段进行训练,分册中注意分类与综合,三段融合。所以同一种课文类型,我们在一个单元里重点复习一课,整理出相关知识点,分析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基本答题思路和方法即可,其他课则由学生根据类似方法自己学习。这样,既有教师的引导又不失学生的自主学习,复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生更易于接受,复习效果会更明显。

如七年级上册较难的第五单元现代文复习:

本单元为散文类文章,叙事性较强,记叙类的知识点与散文的知识点都兼而有之。21课《风筝》就是一个经典,因此以它为点,带动这个单元的复习即可。文中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内容归纳(全文及主要事件)、主题、记叙顺序、人物形象(描写方法、性格、心理情感)、环境描写的作用、词句含义的理解、题目理解(线索)。

回顾本册中第三单元的学习与此类似,补点观察角度与顺序即可,其他不必重复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等也有类似点,讲到这个内容时就可点对点巩固提高了。而后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知识点与方法思路自行设题解答,把规范与优化答题落到实处。

(二) 有理有度,平中有变——善于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培养学生的顺向和逆向思维,完善答题思路与方法。

在平时答题中,我们常见学生有的文思混乱,条理不清;有的思维阻塞,思路狭窄,不懂得从何下手。解决这种问题就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具备科学的认识能力的标志,为言语技能的提高准备了条件。运用语言能力关系最密切的思维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 分类、比较、对应。

如果新课文学习时分析过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肢解课文上,就会使学生很难把理解的点回归到综合的特点表现与主题设定上,从而妨碍了学生对文章整体的鉴赏力,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回到“为什么这样写”的主题设定上。从主题出发去分析,由分析回归综合,才能使学生在答题时万变不离其宗。在分析与综合,综合与分析中反复地培养顺向和逆向思绪,引导学生对表达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这样,学生才会找到突破口, 逻辑思维才会清晰,由表及里,有理有据,逐层有条理答题,有理有度,避免答题时出现跳跃与混乱。

以课文为例,通过将不同文体或不同内容的课文进行分类与比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的空间,训练其“寻找联系”的思维。这样学生更易获得整体而清晰的思维,注意到其中区别点,平中有变,不易答错答偏。

(三) 学以致用,稳步提升——及时整理与对应迁移,灵活思维,提升能力。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多种方法”,包括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熟练程度和广度而言,具有流畅性;就其灵活程度和跨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优化程度而言,具有独特性。

学生对新内容新篇目的答题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创造。每个人的答题都是一种新的产物。也应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课本为学生导了航,课外则是学生的活动场。学生对来源于课本的方法与思路掌握清晰后还要能通过课外练习来巩固运用,以达到学以致用,稳步提升,完美创造的目的。

而在迁移中我们要把更多的评判机会给学生,不要大包大揽,适当提醒与补充即可,让他们在评与练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升华,真正提高阅读及答题能力。

以上的三个做法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过程,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过程,教师每个环节的引导和推进都是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关键。

二、立足文本,培养学生的解题语言

答题时,时间与空间都是有限的。时间问题由上面的思维问题答题思路问题解决,空间问题则要立足文本,培养学生的解题语言。

根据学生答题中常出现的问题,我认为有几个“结合”是应当注意的:思维的条理性与言语的层次性相结合,思维的严密性与言语的连贯性相结合,思维的明晰性与言语的准确性相结合,思维的灵活性与言语的变化性相结合,思维的辩证性与言语的深刻性相结合。

也就是说答题语言要准确简明,流畅文雅。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体性质和手法特点,用准专业术语。如说明文归纳内容要用“说明”“介绍”起首,记叙文要用“讲叙”“记叙”,议论文是“提出”观点,“论述”“论证”过程等,以描写为主的是描写了什么,主题归纳往往用“通过……表达……”这种专业语言,而比喻拟人的用法是为了更生动,“生动形象”的专业术语就不能少。

同时要答几个问题的,回答问题要绕题,有些绕题词不能省,以免答不到位,答题不明。

自己不懂怎么表达,而课文里面一些词或句的表述可以移用的,不妨先移用,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化用了。

其次让学生学会审视自己的答案:前后意思是否过于接近,上下两层意思有没有表示层次的词语或过渡词,类似题可积累更多的词汇,以选择更好的词表情达意。尤其要注意提醒学生按答题思路与方法去答,以免重复啰嗦。

三、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拥有了清晰的答题思路,又有了良好的语言表达后,有些学生还是容易丢分,非常可惜。这分丢在哪儿呢?答题不全。对学生来说,此时最悲哀的事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在你的面前,你却视而不见”,因此,在答题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审好题,注意思维的严谨性。这也是一个答题的能力能否得以完美发挥的前提与制约因素。

如何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首先要求学生提笔审题,把问题标出来,到底这个题目里有几个问题是要回答的。其次要求圈点出影响答题方向性的关键词,不至于答偏方向了。再有就是要养成看分答题的习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平时审题中易疏漏的地方归纳起来,再强化练习。

以上方法立足于课本,夯实了基础,提高了思维能力与答题能力。如能坚持训练,后两个阶段的复习就轻松有效多了。

参考文献

余映潮.初中生新阅读训练营[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周建人.思想科学初探[J].光明日报,1979(6).

刘伶.语言学概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斯米尔诺夫.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答题课本思路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我的思路我做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