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食指诗歌所散射出的精神气质,凝聚成一种具有感染力和启示性的“食指精神”,主要体现为对未来怀抱希望和信心,捍卫正义和心怀使命以及清醒的爱国意识。它不仅振奋、支撑过一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放置于当下依然葆有价值。
关键词:食指;食指精神
相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当代文学史对食指的边缘化处理,林莽称食指为中国“新诗潮诗歌第一人”[1],姜耕玉在国内首次食指诗歌研讨会上提出了当下诗坛的“清醒剂”——“食指精神”[2],均对食指的诗歌创作予以高度评价。本文从食指的诗歌创作着眼,透析其诗作中所散射出的“食指精神”的具体面向,重新审视这位在文学史中被忽略的“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的独特意义。
一、“相信未来”
怀抱希望是食指给同时代深处困厄的人的一条精神出路。在食指多首诗作中,都能感受到他内心对未来所怀抱的永不熄灭的火种。
《海洋三部曲》(1965-1968)中的“海洋”象征时代命运,“小船”象征精神和意志。该诗第一部分《波浪与海洋》歌颂如大海般充满生机、明朗有力的时代,表达出“文革”之前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理想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第二部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中,食指将自身对时代的清醒认识融入对在现实中受挫悲惘的朋友的忠告里。那个没有希望和正义的时代就像“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全无曾经“喧响激昂的波浪”,“它已沦落安息/像屋檐下过夜的乞丐”,“失去了青春的热情/失去了言语的坦白/然而更可怕的——是失去了正直的胸怀”[3](1-2)。食指在动乱初始敏锐地觉察到社会的扭曲,但他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依然怀抱对未来的信心,劝告朋友摆脱时代的困厄,不要同流合污——“不!朋友/还是远远地离开/离开这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噙着热泪劝你/去寻找灿烂的未来”[3](2)。在第三部分《给朋友们》中,象征自由精神和抗争意志的“小船”载着年轻的战友在时代的命运里抗争,“呜咽的风啊掀起滔天的浪/精神的船啊划着意志的浆/这儿已不是递送微笑的沙龙/我们正踏进流着鲜血的战场”[3](6)。这种抗争是坚定而拒绝诱惑的,“小船”不会靠向命运的海洋里“谋利的渔船”,“‘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海洋深处被压抑的呼唤/‘让胆怯的死亡吧/活着的将更加勇敢”[3](7),他相信暴风雨式的时代一定会过去。
《相信未来》(1968)更为真切地传递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尽管在贫困的生活中饱受肉体的苦痛和精神的折磨,食指仍以“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笔体”般纯洁坚韧的灵魂发出“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的呼告。“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3](10-11)。这首诗之所以被广为传抄,就在于这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向迷雾笼罩的现实困境投诸光亮,震撼了那一代苦闷难耐的青年人的心。
《热爱生命》写在1979年,患有精神分裂的食指身心疲惫,就像他在这首诗中写的那样:“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3](95),但他仍旧高呼“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一如十一年前一样,向光明的未来坚强迈进。
《送北大荒的战友》(1968)、《等待重逢》(1969)、《无题》(1977)、《人生之二》(1985)、《人生之三》(1994)等,均展现出现了食指不同时期的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振奋自己的同时也鼓舞着他人。
二、捍卫正义与使命自觉
食指的诗总能给带给人强烈的正义感和使命感,诗中所展现的对于正义的捍卫坚守、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对使命的自觉承担,再次树立起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道关怀的诗歌精神与诗人品格。
《鱼儿三部曲》(1967)是一首富于象征意味的诗作,诗中的意象各有其现实所指性。“鱼儿”象征为自由光明而战的人,“大自然”象征民族和国家,“阳光”象征自由光明和正义,“渔夫”象征文革小组。“鱼儿”在对昔日民族解放的回忆的鼓舞中,面对昏乱的现实进行有无畏惧的抗争,即便“一阵剧烈疼痛/使鱼儿昏迷,沉向水底”,但“鱼儿苏醒过来了/又拼命向着阳光游去”,“‘永不畏惧冷酷的风雪/绝不俯仰寒冬的鼻息/说罢,反身扎向水底/头也不回地向前游去……”[3](14),鲁迅式的韧战精神在此得到体现。在“渔夫”的“罗网”的威胁中,“鱼儿”追寻光明却危机四伏。“趁着黎明前恐怖的夜色/渔夫匆忙地设下网绳/堆放在岸边的食品和烟丝/朦胧中等待着蓝色的黎明”[3](16),“渔夫”的诱饵不仅仅是“食品和烟丝”,还有假扮作阳光的暖人的引诱。“鱼儿”渴求的阳光只是敌人的佯装,在一片“可怕的沉默”中,“鱼儿”警觉到危险的气息,却又痴恋这缕缕阳光。“当鱼儿完全失去了希望/才看清了身边狰狞的网绳/‘春天在哪儿啊,它含着眼泪/重又开始了冰层下的旅程”[3](17),个体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借助这一系列象征隐喻揭露出来。在第三部分中,“阳光”带来了光明和正义,“苏醒的春天终于盼来了/阳光的利剑显示了威力/无情地割裂冰封的河面/冰块在河床里挣扎撞击”,“鱼儿们”不顾安危奋起反抗,“它对于自由与阳光的热切渴望/使得它不顾一切地跃出水面/但却落在了终将消融的冰块上”,“鱼儿却充满献身的欲望/‘太阳,我是你的儿子/快快抽出你的利剑啊/我愿和冰块一同消亡”[3](17-18),为了自由和光明而不惜玉石俱焚,决非“水蟒”和“青蛙”所能理解,又何须它们“落泪”和“歌唱”。
《世纪末的中国诗人》(1999)表达了食指对诗人这一角色的理解,融入了食指对自身的观照和省思——当诗人面对前所未有的一场“利己与私欲大作的狂风暴雨”[3](195),即面对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物欲横流、人心腐化的金钱时代,诗人所要做的是“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如此我便没有虚度/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那就让该熄灭的成为灰烬/该吹散的就不留她的踪影/而我却在苦寒之中/精心守护着艺术的火种”[3](195-196),这是作为诗人所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净化人心、坚守艺术。《在精神病福利院的八年》(1998)中,“我”——作为一个诗人,“在物欲像漫天风雪的冬夜/我情愿为一堆柴草的枝蔓/点着它,给赶路人以光亮/让饥寒受冻者来取暖/而我将化为灰烬/被一阵狂风吹散”[3](191-192),大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怀和情操,散透出感动人心的牺牲精神和人道情怀——这才是食指眼中的诗人以及诗人应当具有的品格。
三、清醒的爱国意识
食指曾经激励后生,要像愚公移山那样一代代努力完成“改造中国”的使命[4]。食指对国家和民族的爱是真切而理智的,捕捉他在诗歌创作中所溶入的对祖国无条件的爱和深切的忧患意识,我们能够体悟到食指所要警示世人的良言——清醒为国才是爱国。
在《祖国》这首诗中,满身污痕的“我”依然对祖国抱以真挚的爱,虽然忍受着“严寒”、“贫瘠”、“野火焚烧”、“冰霜欺凌”,甚至“我能默默地将人们/唾在我身上的痰迹拮净/而不过露出酸心的一笑/只因有了你,你在我心中”[3](111)。
对国家的爱愈是深厚,其担忧亦愈是深切。食指对国家的爱是无私的但非虚浮的,他并不指鹿为马、粉饰太平,而是以清醒冷静的姿态正视现实社会存在的弊病,并以诗歌为载体,在其诗歌创作中植入改造社会的功用意义。以《我的祖国》为例,这组诗的第一首写清末民初懦弱无能、不知反抗的中国,“暴雨下任身上的石块鳞片剥落/那他也是连吭都不吭一声”[3](149);第二首写“文革”时期的中国,“刚结束一场血淋淋的厮杀/带着光荣,也带着伤痛/饥寒交迫中你一身疲惫/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境/月光下你一身黄绸缎的皮毛/显得你身份是那样贵重/安睡之中,你不知道/又进入了贪婪的猎枪的射程”[3](150);第三首写改革开放浪潮中的中国,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催人思索,今日的中国/种种失常的心态竟到了/要毁我民族精神的时刻”[3](152)。这三首诗组合成中国近百年的危机图景:一个是不知反抗、任人欺辱而导致的民族危机;一个是“黄绸缎”的帝制阴影再次降临中国的民主危机;一个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前景的表象背后,物欲横流、人心堕落的精神危机。食指所看到的,不只是国家新生、民族独立、经济飞跃的盛世景观,更关注在所谓的盛世背后潜藏酵化的危机,而敢于表露这些危机,致力于扭转这些危机,才是表达爱国更为急需、更为清醒的方式。
诚然,从中国新诗的整体发展上看,食指诗歌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然而食指及其诗歌创作之所以不时被提起,又不断有人予以高度评价,笔者认为主要归诸于其诗歌中所散射的“食指精神”,不仅填补了一代人的精神空洞,也对当下的社会精神净化具有引导意义,同时,它所树立的诗歌精神和诗人品格,又确实不妄为当下诗坛的“清醒剂”。正如有学者所言,“人们一定会发现,食指已不仅是一个作品不断增值的诗人,而且他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巨大的精神创痛、生命内涵,文化和美学方面的丰富启示,也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重要的精神遗产和精神象征”[5]。这位被称为中国“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的诗人将势在必然地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中去。
参考文献:
[1]林莽.并未被埋葬的诗人——食指[J].诗探索,1994(2).
[2]徐熠.国内首次食指诗歌研讨会暨朗诵会在我校举办[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6).
[3]食指.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食指[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食指、泉子.食指:我更“相信未来”------答泉子问[J].诗探索.2007(3).
[5]张清华.从精神分裂的方向看——食指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1(4).
作者简介:金晔(1990-),女,福建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2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