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禾
摘 要:自从1999年我国的动画电影《宝莲灯》出品后,我国的动画电影的商业化运作由此开始。在此后的十多年中,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又推出了许多商业电影。然而,这些新推出的商业电影虽然在动画的制作与发行等方面有着一定程度的进步,然而在动画电影的商业化创作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使得我国的动画电影的并没有达到很好的理想成效。本文将主要对我国的动画电影创作中存在的偏差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创作偏差;商业化运作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被誉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动画电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动画片,它融合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结构十分精巧,而且制作精致,富含奇特的想象力,代表着各种类型动画片的最高成就。我国动画电影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从《宝莲灯》的发行为起点,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动画电影的创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一、受众定位低幼化
我国的国产动画电影在创作上存在的最大偏差就是对电影观众的定位过于低幼化,因此电影所呈现的内容显得十分幼稚和浅显,流于表面化。
动画电影与儿童电影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儿童电影所定位的主要观众群体为儿童,动画片的技术含量不高,语言、思维等多种表现方式都主要以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为准,创作的题材较为简单,不适合成人观看[1]。而动画电影则不同,它是与剧情片、动作片、刑侦片等电影类型并列的一种类型片,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创作的题材十分广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并富有超强的想象力,为观影者提供了十分绚丽多彩的视觉体验。
二、对动画电影民族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刻
在我国第一部动画电影《宝莲灯》发行以后,我国的动画电影作品越来越多,如《魔比斯环》、《勇士》和《宝葫芦的秘密》等,这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动画电影市场,使我国的动画电影发展迅速[2]。然而,我国的动画电影创作虽然在技术上与美术造型手段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发展成就,可是在对动画电影的民族内涵挖掘上还存在较大欠缺,动画电影作品存在着民族内涵不够深刻的问题。例如在《魔比斯环》这部动画电影中,影视画面所呈现出的场面可谓是宏达壮丽,特技效果也十分真实生动,给人的视觉冲击效果是十分强烈的,然而由于电影在创作上过于重视对视觉效果的追求,使得这部动画电影缺少民族内涵,显得过于空洞;具有类似创作缺陷的动画电影还有《宝葫芦的秘密》、《勇士》等。
因此,中国的动画电影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起在创作过程中对民族内涵的挖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创作之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空话,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必须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的美学艺术与动画电影相融合,让其不仅能够利用高超的科技手段制造出美轮美奂的影视画面效果,还具有独特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向更为辉煌的动画电影创作之路[3]。
三、我国动画电影的创作重教化、轻娱乐
动画电影作为一项以丰富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为重要目标的艺术,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然而,由于受我国传统“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动画电影在进行创作时普遍存在着重教化、轻娱乐的观念,使得最终创作出来的动画电影作品具有较强的道德塑造意味。这样的现状就严重降低了动画电影的趣味性,不能很好的起到愉悦人们身心的作用[4]。
四、我国动画电影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不够完整
电影的故事是由人物构成的,根据人物性格的不同引起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推动着整个电影故事情节的展开与发展。然而,我国的电影动画在创作中由于受传统戏剧模式的影响,存在着重视对电影戏剧冲突的营造与故事情节的强调上,而忽略了对动画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性格不够鲜明,存在着“好人”、“坏人”这种泛化的人物性格塑造形式,人物性格十分单一。例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穿着容貌秀丽、穿着端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看就知道是好人,而通过对马文才的形象设计我们就能够清楚的判断出他是坏人。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塑造过于程式化,没有新意,例如在《宝莲灯》这部动画片中,二郎神这一角色本来具有很强裂的内心冲突,可以通过对其性格的多样化塑造使动画电影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可是创作人员却将二郎神刻画成了一个嚣张跋扈、不分善恶、失去人性的人,完全弱化了二郎神这一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使整部动画电影作品失去了许多光彩。
结束语:我国的动画电影的商业化创作之路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技术手段与美术造型等方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发展成果,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动画电影创作还存在许多偏差。我国动画电影创作必须努力克服这些缺点,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今.试述宫崎骏动画片的艺术特色[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13,15(7):56-59.
[2] 吕永华.宝莲灯与狮子王的人物形象比较,兼谈国产动画片人物塑造的不足[J].上海艺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1):38-40.
[3] 焦素娥,张洁.从《宝莲灯》和《千与千寻》看中日动画片创作观念的差异[J].中国电视,2007,11(6):46-50.
[4] 罗艺军.电影的民族风格初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18(6):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