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岩
家长应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王冬岩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力和作用,是在自我评价上的一种积极态度。自信心是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和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一般专制、暴力型的家庭,孩子都是被动地接受家长的命令,心理常处于恐惧状态,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都缺乏自信;而民主、和谐的家庭,家长能和孩子一起游戏、交流、探讨问题,孩子有一定的主动权,能轻松自主地做一些事,容易树立自信心。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尤为重要,这能够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办好。
第二,帮助孩子积极认识自我。自信心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对自我的潜能缺乏正确认识,会影响自信心的确立。由于不能充分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优点,孩子需要依靠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因此,家长要强化孩子的自我积极认识,并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进而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优点。当孩子不断成功,并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也就随之树立起来了。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差生”就是因为经常失误,加之别人评价不当,便认为自己“差”, 从而失去自信心,破罐破摔,导致越来越差。
第三,多鼓励、少批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我认识一个名叫黄帅的孩子,他从小聋哑,但很聪明。他的妈妈从未放弃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不仅让其与正常孩子同班学习,还常常鼓励孩子戴上助听器与其他孩子一样听、一样学着说话。在妈妈的鼓励下,黄帅没有自卑,反而刻苦学习,能用简单的语言与人交流,最终考上了一所师范专科学校的美术专业,并且顺利毕业,娶妻生子。黄帅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与家长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是分不开的。令人失望的是,现实中有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信心的作用。一看到孩子成绩不好,就说“你太笨了,真是给我丢脸”“你比某某差远了”等,虽是气话,却摧残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认为自己无能,进而变得自卑。父母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四,严格要求,但不苛刻。家长仅仅鼓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帮助他们树立符合自己能力的目标。同时也要避免给孩子定的目标过高,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什么是适合孩子的目标呢?那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即孩子经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小步快进,在成功中培养自信心。家长切忌用“这不行那不行”说孩子,如:孩子想学骑车,妈妈说不行,会摔着;想学做饭、炒菜,妈妈说不行,怕烫着。那样会使孩子感到非常苦恼,从而失去信心。
“我能行”与“我不行”只有一字之差,但本质意义不同,“我能行”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它使人扬起自信的风帆;而“我不行”是失败者的主要内因,因为他失去的是成功的重要支柱——自信心。
(作者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