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梅
(大通县林业调查队,青海大通 810100)
大通县退耕还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于梅
(大通县林业调查队,青海大通 810100)
随着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状况的发生,土地沙化日益严重。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对土地进行退耕还林是改变土地沙化情况的重要措施,也是根本性手段。本文将通过青海省大通县在退耕换林方面采取的策略对退耕还林中所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做出阐述。
青海省大通县 退耕还林 人工植被 水保功能 物种多样性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发展与生存造成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土地沙漠化情况严峻,脆弱的生态环境给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针对西部地区可持续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其进行退耕还林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下环境问题异常严重的情况下采用以粮食换生态的策略是必要的。
退耕还林工程是需要技术支持的,技术方面主要集中在工程中如何选择树木草皮的品种、如何确立合理科学的林中结构以及选取合适的工程地域等方面。因为每个地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所以在制定退耕还林具体措施与标准时,应当参照当地的气候条件、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地区进行选择。在进行过程中,应从工程所需的规划、技术方面对其进行分析[1],在规划过程中,应对退耕还林工程选用植物的综合经济价值、适应性、适生范围、根系发展等进行考虑;在退耕地过程中需要的技术有经济植物开发利用技术、抗旱造林技术、造林技术、整地技术等。
有学者提出了乔灌结合、林粮结合、半退半耕等几种模式进行退耕还林。研究人员们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资料的调查、记录、分析、总结,指出针对大通县干旱的浅山区[2],提出了使用农业与园林相结合的退耕模式,这种模式中可以选用生态经济性较高的植被,使干旱的浅山区具有较高的水源涵养能力;青海省所处的海拔较高,针对其寒冷的气候,可以采用播撒树种、草种的方式进行退耕,并对林区进行划分,配过资源配置上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针对大通县所处地区具有干热风、沙尘暴等天气状况,可采用灌区外围与灌区农田防护林的综合模式逐步进行退耕,并对地域进行区域划分,划分为生态治理区、水土流失拦截区、经济林区、耕作区等,对各区分别采取不同的退耕措施。
目前大通县的退耕还林工程还处于发展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
“退耕还林”从大局上来讲,是对产业结构、能源配置、农田建设等方面的改组与调整,所以在进行此项工程时,应注意对工程的系统化与量化程度进行提升,并对退耕还林工程完成后农业、林业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做出规划与实施。就目前情况而言,应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退耕还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存在的管理问题与政策问题进行解决,并在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进行退耕还林。在宏观把握方面,政府的支持、引导、管理与调控机制会对退耕还林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实行多元化的、具有约束性的、有秩序的、自我激励式的退耕还林政策机制,可以很好地协调与缓解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冲突。
对生态资源、经济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使退耕还林模式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体现出合理性、系统性与科学性成为了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在制定与实施退耕还林规划时,应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等,通过合理科学的技术途径、施工模式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包括提升林草存活率的新技术、新材料等在内的技术体系与技术模式,可以在提高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对产业结构进行改组[3],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增加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
植被与土壤成分的更新在退耕还林过程中都有体现,并且是同时发生的,生态的服务功能与调控功能都会通过退耕还林过程中植被与土壤机理的变化而得到改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退耕还林过程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也是最有正义的话题,如何通过评价林分生物量的好坏来对其进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的综合评价,就显得很重要。
青海省大通县位于黄土高原与祁连山交界处,是西宁市的下属县,海拔较高,地处河西走廊之上。大通县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因海拔关系[4],其农业生产、土壤植被、气候等都与其他地区不同。北川河流经大通县,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大通县以黄土土质为主。
高寒高原条件下的植被适合在这一地区生长,这里也存在天然的防护林、乔木林等。由于坡向不同,垂直方向分布着不同的植物带:河川谷地落叶阔叶针叶林植被带、山地针阔叶林植被带、山地常绿针叶林植被带、亚高山灌木林植被带、高山灌丛植被带等。
大通县主要的经济产业支柱是农牧业,其次为林业,而农副产品相对薄弱。实施退耕还林,可以从根本上对经济产业结构实现改组,并能在保障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这一点对大通县在退耕还林的实施上具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可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大通县在进行退耕还林时,应在退耕时序与地段进行斟酌规划,在天然次生林、退耕还林地域耕地中,都需要按照植被物种的均匀度、优势度、多样性、丰富度,从低龄的林地开始向高龄的林地逐步推进。在推进退耕还林时,大通县可以将植被物种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群落进行培育,通过考量植被对水资源的保存能力对植被进行分地段、分海拔的错落种植,以实现植被对水资源由上到下的截流与保持功能,提高土壤的蓄水量。
[1]唐轲.可持续生计框架下退耕还林对农户生计影响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姚文秀.基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下的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尹刚强.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D].重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4]肖庆业.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