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澂清
“倾心于事业 敬业于岗位”
“我是2003年3月24日就任国资委主任的,我记得很清楚。”稍顿了片刻,李荣融接着说,“我是在今年(2010年)8月24日离任国资委主任,算起来一共7年零5个月。”说这番话时,李荣融流露出一种难舍难分的心情。但瞬息间,他便恢复了往日的平和。
在一本纪念相册上,李荣融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倾心于事业,敬业于岗位。”
这位国务院国资委首任主任在任7年。7年多时光,记载了央企改革历程。这7年间,央企总数从2003年的196户,缩减为目前的123户;而央企的资产规模由7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在税金方面,这7年央企累计上缴税金达到5.4万亿元,央企年上缴利润则翻了5番。7年间,央企管理改革持续推动,比如总法律顾问制度、董事会试点改革、EVA考核等等。
特殊的职位、特殊的使命也使他有别于其他同级官员。李荣融7年间走过的历程与其说是其个人命运的一部分,倒不如看做是中国国有经济乃至整个经济体制变革的一段重要旅程。2003年,国资委在争议声中成立,付出巨大改革成本之后的国有企业此时正是百废待兴,急需一个“出资人”代表的角色,时年59岁的李荣融“临危受命”。
面对变革的困难和肩上的重担,李荣融很坦然:“说老实话,国有企业改革是世界难题,中国在国有企业改革上支付的成本在国际上是最低的,反过来成效有目共睹。值得自豪的是,今天给了我这样一个岗位。我对解决这个难题充满信心,搞企业就那么几条,你要遵循企业的规律,按照企业的规律办,我不相信办不好。”
铁腕魄力“威逼”改革
国资委成立后,已获授权对大型国企拥有“管人、管事、管资产”的职能。在李荣融的心里,他更强调自己是“出资人”的身份。此后,李荣融主政下的国资委开始围绕这个角色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显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首当其冲的要务。
一个个动辄上百亿的国资航母,有的国企领导甚至都是部级待遇,要推动任何一家这样的企业、这样的领导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但李荣融的铁腕,业内共知。
在过去7年里,李荣融的国资委历经了央企一浪高过一浪的重组并购,全线推广了薪酬激励,用几乎“威逼”的手法让央企的老板们签下业绩“军令状”。
在李荣融的操刀下, 196户央企开始逐年递减,以此来着力于央企在经济中充分发挥主导性、影响力和带动性。随后,李荣融又大胆出新,面向全球展开招聘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活动。他又针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制定了业绩考核制度,2004年国资委和170家央企领导签订年度业绩“军令状”。
然而由于全力推进央企的兼并重组、主辅业剥离、做大做强主业,在任7年间,李荣融和他所在的国资委从未走出过“国进民退”制造者的质疑。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利润及资产规模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不断地被挤出能源等部分领域,在业内人士看来,央企在李荣融出任国资委主任后的一系列做大做强的举动,跟李荣融铁腕的个人性格不无关系。“李荣融一直的理念,就是中国应该有自己的航母级央企,这也是他力推的,并且不容质疑。”
李荣融坦白地表示:“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市场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国有企业未来将不断地向少数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在李荣融时代,“重组做大”、“改革改制”成为这辆庞大的国有经济战车已经形成的两大发展路线。
最关键的是,李荣融卸任之前已经完成了国新公司的报批,而这正是下一届国资委主任接手之后将会继续完成的。国新公司是国资委酝酿成立的第三家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主要接收现有123家央企中资产规模较小、资质较弱、经营状况不佳、利润排名靠后的央企资产或股权的无偿划转,计划约20家央企会被置入其中。
执教清华,融入新角色
曾经的国资“掌门”,如今执掌教鞭。李荣融袒露卸任后的心愿,是选择去高校授课,因为“授课的方式离实现我心愿的距离最短”。在清华EMBA,李荣融的授课主题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作为曾经的“实战者”,李荣融无疑是很有资格讲这堂课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的变化历程和搞好企业的主要措施。虽然讲授的更多的是国企的经验,但李荣融强调:“核心就讲一个题目,怎么搞好企业。”在他看来,通过对国有企业近几年的成就进行分析,也可以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从“国资掌门人”转变为“教授”,他未改初衷——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实现中国强国梦。
无论做什么,李荣融都精益求精。“要把这个课讲好,我前期工作量很大”,为了扮演好新角色,如今的李荣融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备课。“有时候,我要考虑怎么讲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常常晚上睡不着觉。”李荣融说,“当然,还是在国资委的时候,睡不着的次数更多。”
那些聆听李荣融授课的清华EMBA学生,有一半是来自非公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另一半则来自国有企业。对于这位教授,很多国有企业出身的学生依然习惯称他为“荣融主任”或“李主任”。 每一次上课,教授李荣融都会成为学员们关注的焦点。每一次课间休息,总有一群学生围着李荣融展开激烈讨论。
学生们如此评价说:“李荣融老师的经历使得他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的课给了我们一个观察中国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的不同的视角。”
(责编:萧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