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香
课堂教学是学校向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诸多方面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着教育科学的迅速发展,这种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对一堂课的评估标准也在改变。就目前教改的情况来看,什么样的一堂课才算是理想的课?脱离某节课好说,具体到某节课,往往是说法种种莫衷一是,主要的原因还是对课堂教学评估的标准缺乏共同的认识。我们通过学习国内外教育专家制定的教学原则和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评估的实践,得到一堂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改课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因素。
一、有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要求是否明确、具体,教学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这里的目标要求主要是指各个单元和每节课的目标要求。目标要求的确定必须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慎重考虑。目标要求应该有侧重,具有单一性,不能面面俱到。一堂好课要始终围绕着既定的目标要求,向学生传授某些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水平。
比如初中语文《故乡》,这篇文章是初三年级第二单元的内容。此单元还有《在烈日和暴雨下》与《多收了三五斗》文章。那么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引导学生理解记叙和描写的关系;了解有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基本知识;学习用各种描写的方法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故乡》这一课的重点是抓住肖像描写和对比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因此,这一课必须要始终围绕着这个重点来进行教学才符合要求。
二、有难易适中的教学尺度
教学的难易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中掌握难易度的标准,应根据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情况决定。也就是说,教师教学中讲解的内容,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弄懂。只有保持着这种“若即若离”的教学分寸,才有利于学生“内部诱因”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否则教学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过易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无所谓的心理;过难的内容,又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那么难易适中的教学尺度怎么才算掌握得恰到好处呢?举例来说,某教师在执教《春》这一课时,向学生提出过这样的一些问题:“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是就春天的什么特点说的?说春天像小姑娘,是就春天的什么特点说的?说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又是就春天的什么特点说的?”这样有分寸的提问内容,是把握了难易适中的尺度,是比较符合十二三岁孩子的心理和其知识水平的。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思考,能将春天“生机勃勃”“优美的姿态,迷人的景色”“无限的创造力”的特点回答出来。
难易适中的教学尺度,还体现在教学密度方面。一堂课的密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难易度来决定。密度过大,学生接受不了;密度过小,学生吃不饱,这都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难易适中的尺度把握得如何,主要看教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了解得如何。只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把握好教学中的难易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三、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堂理想的课,除了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难易度适中的教学尺度外,还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多使用比较法、导读法、讨论法等方式来进行教学,有时候,一堂课会采用多种方法。教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进行选择,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一定要与其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教学实际,主要是指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比如初中生的思维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到以抽象抽象思维为主,但是大多数还是形象思维。针对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这两种思维的交替,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某教师在执教《孔乙己》一课时,首先就从形象思维入手,通过图示法,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活动的几个镜头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在自学语文的基础上,按照画面口述并分析故事。这种方法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是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
在引导学生思维时,教师常用延迟评价(不过早表态)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寻求新颖、独特的答案。这种方法是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倡导的“智力激励法”的一条原则,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上有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特别是讲解重点、难点问题时。此外,还有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同安排,从广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讲教学的重点、难点集中在前半节课中;有的老师将教学重点、难点分散在整节课中,兼以讨论和练习。不论采用哪种分配教学时间的方法,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的能力不同来决定。在同样教学密度的前提下,哪种方法效果好,就应用哪种方法。
四、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重点
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因为知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课堂基础练习和思维规律的训练,因此,课堂练习必须精心设计,固本求活,形式多样。学生如果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则所学的知识就是死的;学生如果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则所学的知识就能转化为能力。思维规律的训练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地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逻辑思维发展到辩证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十分重视这种训练,因为任何一种能力都依赖于思维能力,没有一种能力是不用脑思考的。
五、有师生双边的积极活动
教学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内容,教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学。因此,一堂课成功与否,不仅要看教师紧扣教材的教学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学的情况。如果学生学无所得,情绪低落,教师讲得再精彩,这堂课也不是成功的,因为教师教的目的没有达到。只有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这样的课才是成功的课。
比如某教师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两节课,学生除了互相讨论以为,发表意见有三十多次,书面练习三次,总共占六十四分钟,教师讲解只占二十六分钟。这两节课,从教学时间的比例来看,学生活动的时间很充分;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口语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像这样师生共同积极活动的课堂教学,不论从教法上还是从内容上来讲,都是比较理想的课。
六、有思想、感情、意志诸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应该具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意志诸方面的教导。这不仅是社会对课堂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品学兼优人才不可缺的要素,违背了这个来进行教学,不能说是好课堂。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教学中随便加几句带有政治色彩的语言和大道理就行了,不同的教学内容,思想、感情、意志等方面的教育方式会各不相同,这完全取决于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比如教学课文《窗》这一课,由于课文本身思想性就很鲜明,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最终都能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而在这个过程学生受教育的深浅,就要看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有如《春》这一课,如何通过“美”的教育,使学生产生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强烈感情,就比《窗》这一课的教学难点要大些了。
七、有为人师表的教学言行
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态度、书写、解答问题的方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都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方面比如写字,学生终身都会模仿。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表率。如果老师上课时态度生硬、语言啰唆、板书混乱、服装不整洁、上下课不遵守时间,甚至变相体罚学生,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同样是评价一节课好差的标准之一。
总之,一堂理想的教改课,评估标准是多方面的,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确立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有所侧重,有时也要增加一些相应的评估标准。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浒墅关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