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小聚集区域清真寺的发展

2014-07-07 19:39汪田明齐萌
艺海 2014年6期
关键词:清真寺

汪田明+齐萌

[摘 要]山东省临清市现存的清真寺有大小几十个,但其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破坏。其发展及保护的一些问题急待我们去思考与解决。

[关键词]山东临清 清真寺 发展及保护

山东省临清市地处鲁西北地区,隶属于聊城市,位于山东河北交界处,北临德州夏津县,南接聊城冠县,东边是同属于聊城的高唐,西以漳卫河为界与河北省邢台市相望。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有着明显的运河文化特征。现属于山东省经济不发达区域。

根据临清政务网上的数据:1990年临清回族人口为一万二千多人,占全市总人口(包括乡镇)的2%,回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区。回族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临清运河文化中。

临清的回族大部分是沿着大运河来的,穆斯林有经商的传统,作为运河重要商埠的临清从元代开始聚居了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商人。凡伊斯兰繁衍生息之地,必建其寺尊为圣洁之域。北寺西门外街巷据专家考证为元帅府街遗址,传说是明初回民大将常遇春府邸所在地,其士兵也多为回民,带兵北上途中经过临清,在此驻扎,建起了清真寺。这也是临清建造清真寺的开始。

一、清真寺现状

临清现有大大小小清真寺几十个,每个小的回族聚集区域都有自己的清真寺,现存的比较有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有两个,临清清真北寺和清真东寺,都是明朝修建,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的清真北寺亦称洪家寺,为全国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据寺内碑刻记载,洪姓回族人建房时偶得白银八缸。建成该寺,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三次大规模重修,此寺占地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

东寺与北寺遥相呼应,相距不过百米,后门和北寺隔街相望。是著名的临清三大寺之一。始建于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现存最早的建筑,规模比北寺较小。现保存情况不如北寺,东寺坐北朝南,四进院落,和其它清真寺一条中轴线的建筑样式不同,清真东寺有两条中轴线,建筑布局呈十字形。以东西排列的对厅、正殿、后殿、后门和南北排列的山门、垂花二门、穿厅、讲经堂等构成了两条中心相交的中轴线,两中轴线相交处为一方丹墀。两旁对称排列有穿厅、讲经堂、备房、沐浴房等,共有殿、堂、厅70余间。但寺内多件房屋已为民居,现存的一些主体建筑已破败不堪,木质构建漆面脱落,出现龟裂,损毁严重。礼拜大殿多处漏雨,已经谢绝参观。

由于历史原因各地的清真寺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以临清为例,较典型的是一九六八年为了疏通京杭运河航道,把当时当地最大的清真寺顺河清真寺部分拆除,后又由于种种原因整个拆除,现如今旧址都不复存在。清真女寺只剩下几间房舍,被附件居民当做仓库使用。而现存的临清清真北寺和东寺也有不同程度的毁坏,虽然八十年代在省政府的组织下清真寺进行重修,使得两座清真寺得以较完整的保存,但仍然和鼎盛时期有较大差距。经过近三十年的风侵雨蚀两座清真寺房舍都有不同程度的毁坏,笔者实地考察时发现清真北寺礼拜大殿的木柱都有些倾斜。礼拜东寺仅存的几间房舍损毁严重,木质构建漆面脱落、龟裂。房顶和院落内杂草丛生,礼拜大殿漏雨严重,现在教民的主要活动大都集中在清真北寺。

二、现状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是越来越高了,但是这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先进的工业文明使得生活在这里几百年的回族群众改变着生活习惯,而自古以来伊斯兰人就有经商的传统,临清、德州等地本就是历史商业重镇,是随着大运河兴衰而强盛没落的,运河沿岸的居民很多又有着经商的传统。市场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些有经商传统的回族人找到新的生机,如今在临清沿老运河沿岸回族主要聚集居住的区域已经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清真北寺,清真东寺,清真女寺都建立在这条街上,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大家并不能像原来一样每天几次去寺里做礼拜。已经渐现破败的清真寺和局限的礼拜场所,有时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穆斯林群众的宗教需要,在物质条件的制约下,活动场所的局限性使得一些穆斯林不会像以往那样来按时礼拜。而这种结果就导致房舍的破败和来礼拜的穆斯林群众的减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回族的族源复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习惯于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方言。而《古兰经》则是使用阿拉伯语的,传统的清真寺有着教育机构的作用,无偿教授教民学习阿拉伯语,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清真寺的这一职能渐渐消失,部分清真寺只是在节假日有免费的语言学习,但是非常不系统,很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并熟练地运用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现如今在这种小聚集区域的回族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因为宗教信仰愿意拿出几年的时间好好地去学习一门语言。这也使得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自己的民族和宗教缺少了一些必要的了解,信仰也就没有那么虔诚。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多,严格的伊斯兰教教规对于现如今年青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每天来清真寺礼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家对寺庙的资助和捐献也就比以往少。由于现如今一般的清真寺都没有私产,驻寺阿訇的日常生活一切的费用来自于教民的资助和捐赠,这样的局面就是阿訇的日常生活都有困难,专业阿訇的人员流动性很强。教民们就更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来寺里学习阿拉伯文和《古兰经》,清真寺的日常运转有时就会捉襟见肘。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当地清真东寺、清真北寺、清真女寺三个清真寺只有一个阿訇在主持正常的宗教活动,而且阿訇的费用大部分由当地的一家私营企业负担,生活有些清苦。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当地的民族宗教事业的发展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当地广大穆斯林群众需要一定场所进行宗教活动,而作为一个目前山东省内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县,运河文化典型的北方代表,同样也需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加强民族宗教的发展,但是当地的经济条件制约着一切。而经济的发展对原本相对封闭和有着明显宗教自我保护的广大穆斯林们的影响也是日益加重,而这些矛盾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endprint

三、保护建议

对于清真寺的保护和维护同时也是对当地伊斯兰文化的保护,不能单纯地把清真寺独立到脱离群众的行列,脱离了广大的穆斯林群众清真寺也就没有什么生命力可言了,当地现在比较有规模和历史的两座清真寺相距不过百米,周围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回族民居,在保护清真寺的同时应该把附近的有特色民居一起列入到保护行列,适当地限制性开发一些有特色的胡同文化旅游。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也让当地居民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优越感,还可以让广大的穆斯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穆斯林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宗教。同时也可结合当地其它历史文化开发旅游业,把旅游市场不一定做大,但可以灵活、精致。

当地的伊斯兰文化其实也可以说是运河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当年大部分的穆斯林还是沿运河北上在此定居的。安作璋教授在《中国运河文化史》中说过一段话:“运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加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源地齐鲁地区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文化交融,更把汉唐的长安、洛阳,两宋的开封、杭州和金、元、明、清以北京为首的文化中心连为一体,不断减少区域文化和差异而呈现共同的文化特征,从而使各个区域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文化;同时也使运河区域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

明清时期因为京杭运河的开通,成为江北四大经济重镇,由于元代运河和明代运河在这里相交,运河在这里又有一段借用漳卫河部分河段,老城区内水系交叉,街道和胡同又都是沿河建立,斜巷较多,胡同和胡同之间纵横交错。这里曾是手工业和加工业的一个重要基地,沿运河的街道有着明显的运河文化特色,竹竿巷、马市街、锅市街、箍桶巷、剪子巷、白布街,这些都显示着这个小城当年的繁华,是当地运河文化痕迹强有力的证明。现如今,这里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的限制导致当地经济欠发达,旅游业发展不顺利,知名度不高,旧城改造步伐落后,这也无意间给这个没落的运河名城带来了一些好处,现如今这里拥有整个京杭运河流域唯一的一段没有破坏的元代运河遗址,元代运河河段上还保留着一些元代时建立的桥梁。这些有意或无意间保留下来的文化和承载这些文化的文物值得我们好好保护。

但是经济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保护,这两者之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着很多矛盾,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一直关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问题,他分析说:“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今日,地区间的竞争已从资源竞争转向目的地竞争,即城市或地区的整体性竞争。那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占尽天时地利,旅游业自然成为经济支柱,‘历史文化名城往往成为金字招牌。”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发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必须面面俱到,开发显然是无法避免的。可是进入旅游开发程序后,有些地方政府没有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而是一股脑按商业规律来办事,适度开发变成了过度开发,城市的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和生态性被破坏。”

值得庆幸的是在笔者进行实地考察时,经当地文化部门同志介绍,政府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组织工作人员对当地大运河文化的遗产进行调研、整理。委托省文化部门和国家文化遗产研究所,提出意见,以大运河文化片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多次到临清实地调查,对临清运河段文化遗产点反复勘测,经过多方比较和慎重研究作出将临清作为片区进行申遗的规划。临清片区会通河临清市内,北临卫河,南临会通河,西临南运河,东占会通河北岸,整个遗产片区凌驾于会通河之上。整个片区文物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运河钞关、清真寺、清真东寺、舍利塔、鳌头矶、问津桥、月径桥、会通闸、砖闸及众多的省级文保单位临清民居等。片区文化底蕴丰厚,区内有保存原貌完好的元代运河,在京杭大运河全段尤为少见;临清运河钞关作为古代八大钞关之首,是古代运河税收机构的唯一典型遗存,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果申遗成功,为了保护这些厄待拯救的历史文化,上一级政府肯定会有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希望当地政府可以把握机会,完善运河文化的品牌,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给没落的历史文化名县和艰难的民族宗教事业带来新的契机的同时,在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责任编辑:刘小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清真寺
巴清真寺爆炸致56死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Xinjiang(Ⅱ)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