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勃
[摘 要]土锦艺术是最为绚丽的一朵奇葩,研究土家族传统土锦的审美特征对现代包装设计带来的启示,现代包装的多方面设计可以在传统民间土锦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得以启示,继而创新设计的可行性。通过传统土锦艺术特征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完美结合,可以创造出既蕴含文化韵味,又具有时代感的设计作品。
[关键词]土家族土锦 现代包装 造型 布局 色彩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土锦艺术便是其中最为绚丽的一朵奇葩。这一接近现代设计审美观的艺术形式既体现着传统的土家族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同时又为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现代包装设计带来启示。统观新兴设计国度的设计实践,一个突出的特征即在于其从传统工艺、传统生活方式、地域特点、地方化知识和文化资源中汲取了创新的养分。[1]
一、土家织锦的艺术审美特征
土家族土锦,即土家织锦,又名“西兰卡普”,一直以来,土锦的主要用途是制作被褥。土家人将生活中观察到的花卉、动物、场景等等,通过“摹仿记忆”再融入自己的情感传变成几何形的纹样编织出来,是土家人社会实践的产物。
1、造型的几何化
土家族土锦图案因为织造工艺的原因,织物经密大于纬密,以通经断纬进行编织,其坐标纵横的向度决定了它只能直线发展,所以抽象的几何图形在土家织锦中大量出现。抽象,相对于具象是无形之象,在艺术作品中就是非客观实物的形象表达,是非客观现实的形、光、色、线等的形式组合。[2]土家织锦中的图案造型通过简化对象原本的形式外貌,采用变化斜纹组织的方法,将参照的具象事物中曲线部分转换成无数阶台连接成的近似图形。
民间手工艺者任凭天性,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图形、样式的表达,而这种图形及样式的表达往往结合生产、生活而进行,或者说是融合在其中的。[3]在土家织锦里,万物都转变成以直线和斜线为主的几何图形,变形使具体的对象,从自然的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成为既可以指认,又不完全与自然相同的形状,是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态的升华。例如:土家织锦中的“马毕”图案,马的头部、身体和尾巴都被直线和斜线取代,形成简单明快的几何图形;“凤凰”图案,则由一些分开的几何图形组成,凤凰的眼睛、羽毛简化成了菱形,翅膀由多个等距排列的复合几何形构成,见图1。
2、构图的图地转换与对称分布
一般情况下,“闭合形”与衬托形的背景形成“图”与“地”的关系,即衬托“形”的背景为“地”,各种“形”的本身为“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图地关系。[4]土家织锦图案的布局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就是以菱形、方格形、复合形等闭合的几何纹为构成骨骼,在分割的单元空间内填充适合的动物或植物纹样,填充纹样一般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对称组合排列,图与地的面积大小几乎近似,从而常常形成织锦中的“图-地”转换关系。与此同时,不同纹饰图案,在连续排列和色彩的作用下形成图与地前后层次的不断变化,产生炫目的动感并构成完整性的和谐。如土家织锦中“z”字形排列支架结构,以连续的“z”形方式重复排列,通过有序排列形成在一个深重色的勾纹或几何形出现的同时,其空隙处就会自然出现一个浅轻色的勾纹和几何图形,深浅图形相互对“抱”,相克相生,虚实相望,图与底相互转换,使织锦产生流动的美感,见图2。
3、色彩的绚烂华丽
传统土家织锦中,常常以深蓝、黑色作底色,然后配以无数艳丽的、对比强烈的色块。深蓝、黑色等深色在织锦中起着色彩骨架的作用,统一的底色呈现出静态的感觉,而其他像“红配绿”、“黄配紫”这样争奇斗艳的色块在深色底色的衬托下,表现出一种动态的感觉。动而不燥、静而不闷,色彩的动静结合形成一种既绚丽悦目,又安定协调的美感,形成了土家土锦错彩镂金的色彩特征。
西兰卡普是织锦,因此它的色彩不能采用绘画方式去调配各种或浓或淡、或纯或灰的颜色,而只能作各种彩色棉线之间的色相对比与协调来表现,明度高、对比强烈的补色色块在土家织锦中频繁出现。土家人让这些对比色相互穿插形成连续对比的效果,线包面,面夹线,使图案细腻精致。通过色彩面积、构图以及材料的共同参,构成整体的视觉效应。另外,土家织锦会在对比强烈的色块边缘配上白色或灰色,或是采用色彩渐变、层层推移,使织锦具有强烈的节奏变化和响亮的对比效果。
二、土锦艺术审美特征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
从当今消费和商品包装形式上讲,创新是市场竞争与发展的必然,但创新并非是摒弃传统文化的随意拼凑,创新应该是在继承和吸取新血液过程中,所进行的形式与内容的重新认识。[5]对于现代包装设计的创新,可以融入土家织锦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将其应用在现代包装的造型、版面布局以及色彩设计方面。
1、应用于包装造型设计
将具象事物抽象化表现,采取几何化造型是土锦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里格尔所说:人类在二维平面上发明的轮廓线才标志一种真正创造性活动的开始。离开三维写实走向二维错觉,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它把想象从严格遵从自然的挚肘中解放出来,让形成的修饰组合有了更多的自由。[6]由于土锦本身是一种纺织品,无法构成有效的设计形态,但如果将其造型理念扩大到包装外型设计中,思路就可以打开了。
土锦纹样形态来源万物,大胆运用直线、斜线表现事物特征,化曲为直、简化造型的方法非常适合在现代包装造型中进行运用。对于现代包装外型设计来说,可以用尽可能少的结果特征把复杂的形态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不同于现代包装造型上大多采用简单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作为商品的外包装形态,而是根据产品特点实现形与意结合的创意外包装造型设计。有偏差的形态都具有强烈的直觉感染力,它在引发受众注意和记忆的同时,还会引发受众内心的刺激、紧张、新奇等心理感受。[7]在使包装外型独具一格的同时,直线或斜线的外轮廓造型也能满足制作设备与包装运输的要求。不需要如实的描写,不强求符合对应事物的固定比例,而是通过简化、概括、夸张的变形手法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以创造想象为心理过程的新的形象。台湾的两个不同商品的包装造型创意就是基于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食物和用具的造型中进行提炼、简化和变形设计的。一个是“台农17号”凤梨酥包装设计,包装造型上去掉凤梨表面原有的弧度,将凤梨的原型转化为以折叠的三角形为侧边的六边形包装盒状,通过三层连续累加形成一个完整的简化凤梨的形态,见图3。endprint
2、应用于包装图形布局设计
手工编织的土家织锦图案以连续构成,形成无数个封闭的块面,与背景一起产生出极其饱满复杂的关系。这种连续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图地关系类似现在视觉设计当中讨论的正负图形的关系。通过正形的图和负形的底相互借用,相互依存来展现视觉上的满足感。
在现代包装的图形设计中通过图形的有序排列组合,产生图与底的正负关系的方法经常被国外的设计师运用。贡布里希曾从审美经验论述过:即审美快感来自于对某种介于乏味和杂乱之间的图案的观赏。单调的图案难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过于复杂的图案则会使我们的直觉系统负荷过重而停止对它进行观赏。[8]因此,在现代包装的几何图形设计中,我们可以借用土锦中的图案排列方式。虽然单个母体几何形趋于简单而单调,但是通过二方、四方、“Z”形的重复连续,整体的几何图形会呈现有规律又富有变化的形式美感。在借鉴传统的土锦纹样排列规律的同时,现代包装中的几何图形在图与底的布局上可以更加灵活自由。依靠在包装中面积、比例的不同使图与底在相互作用的同时,产生视觉的中心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以突出包装的品牌价值。正如南非“WYN”红酒包装中的几何图形设计,通过采用45度斜线与水平线交错排列、局部填色形成大小不等的菱形图案,这些图案互为背景,随着视觉中心的转移,产生炫目的动感。同时,通过面积的处理,让跳跃的几何色块与黑色底面形成疏与密、繁与简的对比,让品牌名称更加醒目,见图6。
3、应用于包装色彩设计
土家人选用纯色对比,运用黑白或邻近色进行调和的色彩视觉体验近似现代色彩构成概念。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发挥色彩的视觉功效是非常必要的。传统土锦中善用补色、极色、对比色的配色原理,以及色彩排列组合关系可以融入到现代包装的色彩设计当中,将炫丽的装饰色彩搭配最大限度地泼洒在现代包装商品上,使其具有抢眼的视觉效果。“GLOW”品牌的啤酒包装色彩设计,就是运用强烈的黄与紫、红与绿的对比色系来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同时为了避免生硬刺目的色彩并置,在色彩的排列上采用类似土锦中线包着面,面夹着线的方式,不仅使包装的色彩充满活力和节奏感也使强烈的对比关系达到了调和,增加消费者对商品的记忆。
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累积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反映。土家人的土锦艺术是从简单、精炼的造型中得以认知事物本质,从繁杂的图底转换所形成的空间层次及色彩的对比、调和中产生视觉的愉悦。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艺术审美特征除了可以在今天的包装设计中直接运用,也可以与现代包装设计思维对接进行隐性的反映。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土家族濒临消亡的土锦艺术可以在新的包装设计领域中得到新的生命力,同时也使现代包装设计蕴含了传统文化的底蕴。
(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袁熙旸.创造力在边缘:传统工艺、地方资源与可持续设计之路[J].装饰,2013,2(238):16.
[2]江璞.艺术形象的抽象因素[J].艺术百家,2014,1:231.
[3]钟玮.谈民间手工艺审美特征影响下的土特商品包装设计[J].包装工程,2013,12(34):108.
[4]谭江宁.“闭合形”与“开放形”的视觉空间表象浅析[J].艺海,2013,12:101.
[5]沈松德.论民族化与包装设计[J].包装工程,2013,12(34):83.
[6]辛艺华,罗彬.土家族民间美术[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50.
[7]徐津.论包装造型的偏差设计方法[J].包装工程,2009,30(9):112-225.
[8]贡布里希.秩序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18.
[基金项目:武汉轻工大学校科研项目“湖北恩施土锦艺术在新媒体下的传承与创新性设计研究”(2013y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