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豐:台湾高级定制人像摄影师的焦虑与挣扎

2014-07-05 03:23傅尔得等
摄影世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摄影

傅尔得等

在两岸摄影界交流愈发频繁的当下,蔡榮豐是很少被提及的台湾摄影师,这印证了他一贯低调、内敛的性格。如果稍加打探,便知道,他算得上是“台湾摄影界的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无论政商权贵,还是轮番红上来的巨星,都在他的镜头前来来往往。按快门近40年来,他手里捏着一部台湾名利场断代史。

在没见到蔡榮豐之前,就常听他在台湾媒体圈的大学同学提起,在他们的认知里,蔡榮豐大概是台湾摄影界里,唯一可以靠摄影过得衣食无虞,并且活得很好的摄影师。

在频繁的间接介绍中,我已隐约觉知蔡榮豐的强大气场。想象中,他应如金庸笔下的高人,一身绝世武艺,避世于山林之中。

第一次见蔡榮豐,是在台北敦化南路的一家西餐厅内。他头发略长及肩,提着一个深色布包走下楼梯,穿着在日本买的三宅一生的休闲西装外套,艺术气浓厚,这是我在台湾很少见到的摄影师打扮。

他面带笑容,轻声拖动椅子坐下。在餐厅的柔和灯光下,他看起来很放松,但眼神流露出些许谨慎,即便如此,能量不小,似乎环顾一周,便能人事洞明。

一口红酒后,他更放松了些,说:“这是近一年来我第一次喝红酒。”红酒一直是蔡榮豐的生活必需品,每天晚餐,他一定会来一杯。但近两年,他患上胃食道逆流,暂时停掉了红酒,此外,还有咖啡。工作强度和密度是直接原因,而更契合蔡榮豐状态的根本原因,是焦虑。

焦虑,在于转身之困

一直以来,蔡榮豐都在自我艺术追求和诸多的现实责任之间,辛苦地拔河、拉锯。

身上肩负的家庭、公司、社会等责任,驱动他永不懈怠、持续向前,这的确成就了蔡榮豐的事业。除去事业的辉煌亮丽,人们对他内心的挣扎,却一无所知。

蔡榮豐几次三番被焦虑笼罩,一心想要转身的职业生涯,他很少在人前提起。但回顾他的职业过往,我们哪怕只掀开冰山一角,便可一窥他的显赫江湖。

1980年代,台湾的演艺圈曾流传一句话——“一个明星红不红,看看他有没有被蔡榮豐拍过。”从1980年代到现在,所有在大众媒体上叫得出名号的港台明星,从钟楚红、邓丽君、林青霞、张曼玉、周润发、刘德华,到周杰伦、林志玲等,几乎都在蔡榮豐的镜头前被量身打造过。

到1995年,全球六大唱片公司都进驻台湾,伴随着台湾经济的持续增长,台湾的音像出版市场竞争激烈。在那个台湾唱片业的繁荣时代,蔡榮豐给明星、歌手拍过的卡带封面,就有两百多张。当正惊讶于这个数字的背后,他的工作强度有多大时,蔡榮豐很平淡地说:“背负那样的期待,怎么能懈怠。”他的回答,成了台湾人在经济起飞年代形成的勤勉努力性格的一个印证。

蔡榮豐绝对是“台湾的安妮·莱博维茨”,不仅最当红的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要找他拍,政商权贵也都纷纷找他。安妮·莱博维茨受邀拍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蔡榮豐所拍摄的名人中,不乏台湾的商界精英:如台塑总裁王永庆、台积电(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忠谋、长荣集团总裁张荣发等。此外,他还曾受邀专门给马英九等政界人士拍摄正式肖像。

即便事业顺风顺水,但每隔几年,强烈的焦虑感,就会袭击蔡榮豐一次。就像孙悟空永远也飞不过如来佛的五指山一样,本事再大,成就再高,他心心念念的,还是纯粹的摄影创作。在蔡榮豐看来,无论是给媒体,还是公司、个人拍摄,他都只是在做着一单单的“委任”工作,都是在激励别人、引渡别人,唯独,忽略了他自己的初心。

1955年,蔡榮豐出生在台湾南部的台南市。童年时,他在老家隔壁的庙里,看着老艺师们做剪贴、雕龙凤,培养了他最初的美学萌芽。高中考入台湾南部最好的男子高中——台南一中,当时,有个高他两届的校友叫李安(华人电影导演),校长是李安的父亲。

升学时,蔡榮豐考入了台北的东吴大学,专业是电子计算机。也许,从念大一开始,蔡榮豐就开始意识到内心的呼唤,他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沉浸在计算机的冰冷语言中,当他加入学校摄影社时,可能连自己也没想到,那将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

“那时,我拍的老教授,拍的小孩,大家看了都很感动,便开始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一些天份。但是把美女拍美,我倒是没有成就感。所以,我一开始就想进报社做报道摄影。”

蔡榮豐的选择,跟台湾社会上一辈人的期望不同,他跟李安一样,代表了那个经济开放政治动摇时代的躁动与叛逆,台湾的年轻人开始追求内心的梦想。

大学毕业时,蔡榮豐原本想进报社当摄影记者,但服完兵役后,台湾各报社已无摄影记者的空缺,他进了一家杂志社,开始了同样以摄影为生的另一条职业之路。

这一条路,蔡榮豐走得很拼,很卖命,也很成功,几乎成了台湾人像摄影的一个招牌。一路上,他成了家、立了业,但是,他一直没忘记要转身。

在台北一家约好的咖啡厅里,我见到了蔡榮豐的太太蔡青桦。她一头利落的短发,穿着一件精致的黑色夏姿·陈(SHIATZY CHEN)长外套,搭配一串简单的珍珠项链,散发出成功职业女性的好品味。但在讲到先生蔡榮豐时,蔡太太脸上仍流露出40年前少女般的婉约 :“从40年前认识我先生,直到现在,我最欣赏他的地方,就是他可以一直为摄影着迷下去,不改初衷。他只要拿起相机,就会忘了自己。”

蔡榮豐几次三番想逃离工作,好潜心创作,但家庭、公司、社会的责任,一次次地把他逼回工作中。他说,每隔两三年,就会抽离一次。东京是他最常去躲清净的地方,他去过不下50次。

“有次,我在餐厅吃饭,完全不想说话,服务员以为我是哑巴,我也轻松,就跟他在菜单上指来指去。”

此刻,我们坐在一幢大楼大堂的活动室里,坐在对面的蔡榮豐低头看着桌面,我心想,对一个内心有所渴望却一直服从于现实责任的人来讲,短暂的出逃是多么有效的精神疗养。

多年来,蔡榮豐在东京、佛罗伦萨、巴黎、纽约、伦敦等地的美术馆间流转,与其说他是在吸收美学养份,在我看来,那更像在为流亡的灵魂寻找归属之地。endprint

“麻疹”,无关金钱名利

即便这样,平均15年,蔡榮豐会被强烈的焦虑感袭击一次,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出麻疹”。

第一次出“麻疹”,蔡榮豐去纽约呆了一个月。“1996年,我去纽约呆了一个月,在那里接触了大学学弟乾琦。”

“乾琦”是蔡榮豐对张乾琦的称呼。在台湾出生长大的张乾琦,被外界贴上的标签是“唯一一个加入马格南图片社的华人摄影师”。这个在世人眼里报道摄影师的荣耀和光环,在蔡榮豐眼里却有着另一面解读,带着朋友之间的欣赏与疼惜,“那时候,台湾的报道摄影语言渐渐没了,乾琦在美国,他有他的文化宽度,我鼓励他,但他太卖命了,付出的代价太大,包括健康、精神,甚至连生命都有可能。即便如此,他还是很坚定地走这条路。”

1996年的张乾琦,已经结束了在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的摄影记者工作,刚刚被推荐为马格南图片社的预备成员不久,还在持续拍摄他3年后得到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的项目:纽约唐人街的非法移民。

张乾琦的卖命坚持,或多或少对有报道摄影情结的蔡榮豐,发出了有力的召唤。

之后的几天,我在台北的一家咖啡厅里,见到了张乾琦。谈起蔡榮豐,他说:“蔡榮豐比我早进入大学7年,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他就已经是台湾很有名气的摄影师了。那年在纽约,他一直在思考,要不要转型。”

在全球艺术大本营的纽约,蔡榮豐身上的“麻疹”病毒被渐渐冲刷干净,他释放掉工作上的焦虑和压力,像一根拉到极限的橡皮筋,突然间恢复弹性。

然而,积累满满能量后回到台湾,等待蔡榮豐的,是目不暇接的拍摄工作,“那都是二三十年来工作结下的缘,每个case都很难推掉”。 工作的好处,是让他财务自由,“我并没有在生活上被追得很辛苦”。所以,他三番五次的焦虑,跟金钱和名利没关系。蔡榮豐在台湾名利场打滚了三四十年,在镜头前后看尽了人的功名利禄,浮浮沉沉,如果名利可以让他内心平静下来,他大概10年前就可以歇着了。

定制,把自己逼到极致

近四十年来,作为一个平面媒体的资深工作者,蔡榮豐的拍摄虽然是在一次次的“委任”下进行,但是,用“高级定制”来形容他的工作,一点都不为过。

受委托给客户拍摄,意味着拍摄要在委托方的要求下进行。但是,蔡榮豐交出的作品,总会超过委托方的预期。

每一次拍摄,他都不断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对于商业委托工作来说,蔡榮豐的做法,似乎有点不计成本,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要这样努力:“我是那种会把自己榨干,把自己逼到极致的人,常会耗到自己能源耗尽了之后,才会喊停。”

1998年,台湾著名歌仔戏团(台湾传统戏曲)“明华园”到巴黎演出,蔡榮豐随团拍摄海报和宣传照。他没有将重点放在舞台拍摄上,而是精心策划,拍出了轰动一时的照片。散场时,他请男女主角站在门口送观众离开,刚被戏曲感动过的观众,为之疯狂。蔡榮豐不仅拍出了歌仔戏的国际化层面,而且拍到了歌仔戏在巴黎受欢迎的热烈氛围,给了委托方一个惊喜,“我做case,基本上会掌握关键的时刻,善尽所有的题材”。

时间回溯到1984年,蔡榮豐为钟楚红拍电影宣传照,“那时的钟楚红在香港刚刚红,在台湾算是新人,我善于挑战新人,要给她不同的面向和可能性。两个小时内,我做出了春、夏、秋、冬四组照片,钟楚红很惊讶台湾居然有这样的摄影师”。

听蔡榮豐的朋友说,钟楚红的照片让他在业界一炮而红。“刘德华在台湾出头两张唱片时,也委托我给他拍。王祖贤一出道,也来找我拍。”

蔡榮豐有自己的解释,“跟新人共同成长,我们会变成很好的工作伙伴和朋友。我用他们自己的条件,给他们做延伸的可能,这也是我的成就,而我也因此继续往前走,这是我的能量来源。如果不这样做,我就觉得对不起我自己。”

可能,正是因为他给你的,永远会超过你的预期。从那时起,蔡榮豐开始在台湾的名流场竖起了一块名牌。

拍人,更是在探讨人性

蔡榮豐对拍人物有着天生的直觉。看到石头雕像,他会产生莫名的感动,那份感动可以让他把雕像拍出人的情感,他也有本事把人拍成雕像,一气呵成,无需加一笔,也无需减一笔。

过硬的技术,是拍人像最基本的内功。早期台湾的几个主要塑身广告,都请蔡榮豐操刀,胶片时代的拍摄,绝不可能像今天可以在电脑上随意进行后期处理。

1973年进入大学后,蔡榮豐才开始接触摄影,他的摄影技术,全靠自学。初入职场的两年,蔡榮豐白天在杂志社上班,晚上回家学习色彩学、空间设计等,常常在摄影台睡着。他自学拍汽车、珠宝等,整整磨了两年基本功。“我要赶快超越我自己!”他的焦虑和不安于现状,一直拉着他向前走。

技术外的其他内功,要靠个人的长期修为。蔡榮豐洞悉人性,三十多年的人像拍摄经历,他不仅是在拍人,更是在探讨人性。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很厉害,看她的文章我很惊讶,她没拍过照,怎么会跟我这么多年拍下来,对人物的观察与感受一样?比如,我发现很多人到我工作室来,他们在照镜子时看到的自己,跟他原本的自己不一样,他们都只是看到想象中的自己,忽略掉很多。”

常年的实践与观察,蔡榮豐有着他拍人物肖像的基本准则,“拍出来的人像首先要像他自己,但是还要把他的境界向上、向善提升,这是人性。”但是,他也懂得如何让人在他的镜头面前坦诚,“还原他是一个人,尊重他是一个人,你不需要改变他,他就还原给你他的本真。”

已在实践中千锤百炼的蔡榮豐,仍旧会很谦卑地去赞扬身边为摄影做出努力的朋友,“摄影我不敢讲太伟大,但是有人性的见证。我很喜欢阮义忠写的书,以及他引进来的关于西方人性摄影大师的书。”在名人面前,他也懂得拿捏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个人物摄影师,跟拍大自然一样,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贬低,但回应要温柔。”endprint

洞悉人性外,蔡榮豐有一些自己的拍摄技巧。

“‘任真很重要,‘任就是不设防,任其自然,‘认真的不见得好,其实摄影是可以模糊的,情绪是可以飘的。我不喜欢‘驾驭这两个字,那违背我的原则,就让他自然散发。我只要刹那,‘不设防的笑容很淳朴。”

常常,蔡榮豐只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要让对方马上“任真”。这并不容易,而他有自己的一套“破冰”方法。

对明星来讲,即使面对镜头老练,但是,要在经历混乱的交通后马上放松下来,也非易事。对此,蔡榮豐也有自己的办法,比如倒杯茶,坐下来,在聊天中带入情景。

“有次,舒淇中午赶过来我这边,接着要赶去香港拍戏,没吃午饭,时间很紧张。我请人买来意大利面,边吃边聊。瞬间,她就变成邻家小女孩,吃东西一样可以拍,出来的照片很棒。”

“我接的case常常如此,重点是前置作业要做得很好”。

对于“前置作业”,蔡榮豐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拍摄对象的个性、习惯。打个比方,如果打听到对方喜欢某种类型的音乐,他拍照时,会提前准备好十几张CD。

在数码摄影还未普及的年代,早期艺人虽然希望宣传自己,但也不是随便哪个场合都可以拍,他们希望每张图片都完美,就会专门找摄影师拍照以备用。比如,林青霞有新片要发的时候,她都会跟媒体说,你们去找蔡榮豐拿照片。

对女神一般的林青霞来讲,外表已不是重点,摄影师要拍出让她满意的照片,实属不易,要拼内功。十几年间,林青霞的宣传照几乎都会找蔡榮豐拍。

“我喜欢把一个人的成长、转折拍下来,我拍(林)青霞十几年,从1980年拍到她结婚息影,她的灵性之美,每个阶段都有改变。激励她漂亮,她不会笑得出来。我了解她的生活,懂得哪一句话能跟她拉近距离,因为我知道她当时在哪里。人是情绪的,讲太多不行,太少也不行。1990年,她的电影《滚滚红尘》拿金马女主角,之后马上进我的棚,我早给她准备好了很多红布挂在棚里。”

蔡榮豐不仅会激励美女,也会激励各种状态下的拍摄对象。“我曾拍过一个歌星,那时他刚不幸入狱后出来,准备复出,状态不振。我当下用拍立得照片激励他,让他看见自己的状态很好。”

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蔡榮豐都有自己的应对之道。

“政治人物强势,我想拍到他们柔性的一面。而商界人物,都很低调。我跟吴念真拍王永庆先生时,是在他的办公室,吴念真录影,我拍照。他讲完一个约20分钟的发言,我们的时间就到了。20分钟不好拍,还只有一个面向,这是一种挑战。”

在跟政治人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蔡榮豐也有自己的观察与总结。“拍政治人物时,千万不能跟他讲‘不要紧张。”

“有一次,我不小心跟萧万长说了‘不要紧张,他立马不悦,回应‘我怎么会紧张。但说完,眼神就来了。”蔡榮豐认为,眼神最能精确表现政治人物的个性和特质。

在蔡榮豐那里,总能听到一些有趣的秘闻,但是,他很谨慎,懂得把握分寸,绝不会讲任何一个人的不是。

即使拍过那么多的风云人物,但坐在我对面的蔡榮豐,跟他嘴里讲的那个世界,似乎离得很远,我们好像在聊别人的故事。这大概能从他温和、内敛含蓄的性格中得到解释。“我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但如果有了相机,我就会马上进入职业状态。拍人物,按快门时我就像是在把对方的脉搏。”

摄影,一种孤单的天职

蔡榮豐40年的摄影之路,盘点起来,灿烂辉煌。但是,在他自己看来,却是一条孤单之路。“工作是天职,是我应尽的责任,但是我会忽略自己,对自己不好。”

“1998年,我在巴黎蒙马特吵闹的画家村里,听到了大提琴的声音,沿着声音,我走到了旁边的一条巷子里,看到一个流浪艺术家正在独奏大提琴,当时,我的眼泪就跟着掉下来。14年后的2012年,我最小的女儿在巴黎读书,竟然还拍到他。她把照片传给我时,我哭到不行。”

这眼泪,是蔡榮豐为自己流的。

“我的心境跟大提琴一样,它能安抚我。平常都给人伴奏,但其实,我想独奏。”

“我想独奏”四个字,他说得很慢,很轻,却很长,声音略带颤抖,眼神充满了迫不及待与渴求。这四个字,如闪电扯过我的心,当下,于无声处听惊雷。

“40年了,我才真正知道什么是摄影。”这话说得有些沉重,“但我不会很严肃地看待它,只是把它当做一种生活。它是我的事业、心灵的延伸。相机拿起来,我就平静下来。”

一直在拍委任的案子,一直在“引渡”别人的蔡榮豐,在近40年的内心角力之后,终于决定要舍弃一切,开始做自己。“去年,我女儿跟我说,巴黎蒙马特拉大提琴的人不在了。他的消失,是给我的警告。”

其实,从2000年开始,在纯粹的艺术创作道路上,蔡榮豐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国际性的关注。

2003年9月,巴西圣保罗国际当代美术馆为庆馆40周年,特邀世界优秀艺术家参展,蔡榮豐就在受邀请的3位摄影师之列。他带去了个人纪实摄影项目《善念的黄河,流向世界吧!》,主题是异国僧侣为台湾9·21大地震劫后余生的台湾行脚祈福。这组作品,在台湾引起很大反响,媒体纷纷报道,台北市美术馆也收藏了部分作品。

跟蔡榮豐多次接触下来,他的焦虑和挣扎告诉我,梦想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当我们成家立业,一日日老去,甘愿让生活磨砺了最初的梦想,抱怨现状时却不愿改变,越来越不敢跟自己坦诚相待时,蔡榮豐的挣扎显得多么珍贵,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不安于现状,都可以追随自己的信念。

我跟蔡榮豐多次谈起过张乾琦,他心疼张乾琦的玩命和不管不顾。但我想,其实,报道摄影对他有着同样的召唤。终有一天,蔡榮豐会拉响他的大提琴,在台上独放异彩。彼时,他得到的最大宽慰,应该是内心的平静。endprint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梅(摄影)
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夜垦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