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的渊源

2014-07-05 05:31李鸣
艺海 2014年5期
关键词:花鼓戏花鼓锣鼓

李鸣

[摘 要]文章叙述了“花鼓”的起源,介绍了地花鼓戏中不可少的“锣鼓丁子”。

[关键词]地花鼓戏 “锣鼓丁子”

曾经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湖南的地方戏为什么叫做花鼓戏?”有人解释为“花鼓、花鼓、花在鼓上。”对花鼓戏的这种解释虽然不尽全面,但也不是不无一点道理的。

花鼓戏起源于民间歌舞。很久以前,在湖南的广大农村中风行着“打地花鼓”的习俗。凡逢年过节、生日喜庆之时,人们聚集在一起,或装扮人物,或演绎故事,披红挂彩,玩龙舞狮,敲锣打鼓,串门走户地热闹一番。所谓“地花鼓”,它并不像安徽的“凤阳花鼓”,指的是用“鼓”来表演节目的名称,而是以当地这种民间艺术组合形式中的“锣鼓丁子”中的“鼓”来命名的。加上这个花字,除了是美化“鼓”的形容词以外,另外一个重要含意,便是指“鼓”在演奏上的花哨了。随着“地花鼓”在繁衍和发展中不断的成熟和提高,当把它搬到舞台上的时候,称之为“花鼓戏”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地花鼓必不可少的“锣鼓丁子”是本地人对民间打击乐的一种俗称,它是由堂鼓、大锣、二付大钞和小锣组合而成。它可以在行进中长时间地、不间断地进行敲打,亦可在表演时,根据不同的需要用它来伴奏。由于“锣鼓丁子”演奏时的特殊环境和特殊型态,因此,又把它称为“路边锣鼓”。

《路边锣鼓头子》

“路边锣鼓”的演奏,既可把无数支锣鼓曲牌联缀起来,不间歇地、不断变化地,无限循环地来进行。如《路边锣鼓头》—《长捶》—《来长捶》—《夹钞溜子》—《扑灯娥》—《风吹荷叶》……等;亦可以加入大小锁呐,吹奏民间乐曲,使之成为一支支节奏鲜明,风格独特,结构完整的民间吹打乐。如民间曲调【洗菜心】、【望郎调】、【大板子】、【小小花鼓】等在加入“锣鼓丁子”吹奏后,显得更加欢快,更加热闹,更加完美,通过它们的演奏,传递着一种信息,营造着一定的氛围,给人们带来愉悦与欢乐。

如果说,“地花鼓”是花鼓戏表演艺术的原始型态的话,那么,在“地花鼓”中占有几分比重的“锣鼓丁子”便是它的原始音乐形态,而在这种原始音乐形态中,“堂鼓”起着左右花鼓戏音乐风格的主导作用。

在中国戏曲的众多剧种中,自然都少不了代表自己剧种的锣鼓。像京剧锣鼓、川剧锣鼓、粤剧锣鼓等都具有鲜明的剧种风格和特色。不过,在他们剧种的锣鼓中,作为龙头老大的鼓使用的都是班鼓亦称:“单皮鼓”,然而作为花鼓戏锣鼓中仍承袭了“地花鼓”中所用的颇具特色鼓——堂鼓(亦称双皮鼓)。班鼓和堂鼓的不同,在于它所发出的音响,给人们产生不同的听觉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班鼓只能局限在一寸大小的圆周的鼓皮上敲击,因此发音短暂,单薄,力度无明显变化。捶法讲究简单明了,给人以干脆,刺耳的感觉,堂鼓鼓皮大,发音深厚、圆润,不同力度的敲击可产生明显不同的力度变化,用鼓心和鼓边,明击和按击,轻击和重击都能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而且它的锤击花哨,丰富,变化多端,在花鼓锣鼓中从始到终都能感受到它十分突出,十分入耳的演奏,给人以活泼、欢快、亲切、愉悦的感觉。因此,花鼓戏中的“鼓“是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魅力的。

因为堂鼓在花鼓戏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个性和魅力,所以,在众多的传统花鼓戏剧目中,一直保留着它的演奏风格和形式,如《刘海砍樵》、《张先生讨学钱》、《扯萝卜菜》以及一大批打锣腔剧目都是如此,当然随着戏曲艺术的提高和发展,花鼓戏锣鼓中也使用了舶来品——班鼓,以此来丰富和充实本剧种的艺术表现力,但作为代表花鼓戏的风格和特色的堂鼓,仍在演奏中占有很显著的位置和比重。如现代花鼓小戏《补锅》、《打铜锣》等剧目中的堂鼓仍然发挥着它独有的魅力,故而“花鼓花鼓花在鼓上”这一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花鼓戏锣鼓中,除了堂鼓的艺术特色外,当然也应该提到它的双钞演奏。作为锣鼓中的节奏乐器,两付大钞始终是一前一后,按照一定的规律构成不同的节奏型来进行演奏,它要求演奏员配合默契,变化自如,这种结构方式和演奏形态,在其他剧种中也是不多见的。

可能有人会认为花鼓戏锣鼓太俗,太土,其实不然,它土得出味,俗得有趣。正是这些飘逸着泥土的芳香,充满着生活气息的花鼓,飘过洋,越过海,为世界所认识。研究花鼓,振兴花鼓,让“花在鼓上”的艺术,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杨建)endprint

猜你喜欢
花鼓戏花鼓锣鼓
淮岸花鼓情
邵伯锣鼓小牌子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