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孙帅生
摘 要: 英语作为当今国际化社会的主要交流工具,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口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不同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研究理念不同,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方式深受影响。本文分析了中外合作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现状,提出了优化的难题及措施。
关键词: 中外合作院校 口语教学模式 优化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英语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无疑成为我们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一种必要的交流工具。这就意味着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掌握技术和专业基础的同时,必须具备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即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但是,在大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主要技能中,学生说的能力相对显得薄弱。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加强英语口语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不同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研究理念不同,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方式就深受影响。所以我们急需认清目前中外合作院校中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措施。
2.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现状
2.1国内外教学法评析
我国的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深受外语教学法的影响。外语教学法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极强的学科,与语言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邻近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其至今未有一个为所有人公认的统一的理论模式,而是以一定的流派的形式存在。曾经和现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流派主要有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自觉对比法、听说法、视听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功能法(又称交际法)等,其中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和自觉实践法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影响最大(王铭玉,贾梁豫主编,1999)。
这几种教学法在实践应用中有一定的弊端。例如,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认为句子是语言的交际单位,重视语言结构的分析和操练,单纯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忽视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主要弊端是忽视口语的训练。因此,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单一式的传授课堂为主,教学方式以课堂交际为主,缺乏真实、自然的交际环境,学生没有足够的练习机会。同时,虽然每年有许多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语法知识和词汇,并顺利通过了大學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毕业生仍然很难做到用英语直接同外宾交流,许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普遍不满意,社会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造成当前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普遍低下的现象(龙坤,2011)。
2.2目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的两种极端
当今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存在这样两种极端:一为部分英语教师认为大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应侧重于课堂教学,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学习能力。他们认为学生获取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主要渠道和场所是课堂,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态度及努力程度受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大。因此,孤立课外学习,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堂授课上。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有些教师搜集筛选大量相关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可这些语言资料很少能如实反映真实的交际情景,且部分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实践并驾驭新的交际、互动的教学模式,知识灌输式的传授仍然主导着课堂,忽视口语交际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及语言学习运用能力的培养,没能指导学生进行切实的英语口语实践。
另一极端为部分英语教师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欠缺真实的语言练习环境,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充分进行口语表达的目的,因此对课堂教学不予重视,课堂组织敷衍了事,把口语教学的重点单纯放在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练习上,往往鼓励学生寻找一切可利用的课外资源学习和练习语言的表达,把课外学习视为主要的口语提升渠道。口语学习需要练习,但练习口语需要一定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的口语活动固然有利,但实际上,一些大学生的英语基础明显不足,在课外活动中的口语表达往往错误百出,中式英语现象依然很常见,且在课外活动中又缺乏教师及时的正确指导和监督,这样的学习和练习效果可想而知。有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在活动中更是不知如何开口,反而使他们感到自卑,严重影响继续学习口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口语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指引学生克服交流障碍,用正确地表达与人交流,建立有效的监督测评机制,提高口语水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能力,并不单单是讲授或练习,口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练习不应当孤立进行。因此,我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将口语课堂教学和有效的课外活动练习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既要保证课堂基础学习的有趣多样性,又要保证课外活动练习的有效反馈性。
3.IRF模式延伸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3.1基于IRF模式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优化面临的难题
传统的发起-反应-反馈(IRF: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是基本的语言话语结构,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法的束缚,把教学的重点集中在IRF基本话语结构上,这种方法能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组织的控制,但它忽视了学生是口语课堂输出的主体,在这种基本结构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口语的信心,表达能力差,更谈不上提高口语水平。在IRF模式中,反馈是整个语言认知过程中关键的环节之一,教师虽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练习,但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督,预期效果很难达到,所以本课题的另一重难点在于制订严谨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任课教师按计划督促检查方案的实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及时对课下学习信息的反馈进行监督和评价,确保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再者,连年扩招使得口语课堂人数众多,在有限的45分钟内,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较少,口语能力弱,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信,害怕说错,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因而严重影响对教师语言输入的吸收,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信息的输入效率。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失去兴趣,并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
此外,市场上关于大学英语口语的教材可选择的很多,而符合不同水平学生的统一教材则比较欠缺,因此教师备课的形式和内容参差不齐,对学生的口语测试也就很难有个一致的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估。教材在内容上的设置应以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为前提,“以人为本,贴近时代,以交际为目的,追求真实(夏纪梅,2001)”,为学生提供开口说英语的情景和素材。
3.2教学优化的预期目的和具体措施
3.2.1教学优化的预期目的
为了解决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使其与未来的工作岗位真正接轨,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水平英语人才,同时减轻英语教师的备课负担和解决教学理论难以抉择的困扰,我们在摸清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了新型的口语教学优化模式。
3.2.2教学优化的具体措施
3.2.2.1课堂多样化设计。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多样化的口语课堂设置可以改变以往教师“一言论”的局面,引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最终挖掘自身潜能,这与IRF话语结构中的言语发起理论相一致。
3.2.2.2课堂任务。在互动式的多样化课堂模式后,教师应布置相对应的学习任务,检测当天的学习效果。
3.2.2.3课堂测评。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后,不论形式是个人还是小组,教师都应及时给予测评,对于学生好的表现做出肯定和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对于学生的不足及时指正,充分达到活动的预期效果。
3.2.2.4课下英语寝室活动。经调查,大多数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在寝室度过的,因此应充分利用其中的部分时间加强口语课堂的学习,使课堂课下形成整体。将学生分组,设立小组长,布置适量的课下练习活动(内容可作為课堂学习的延伸),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反馈结果与指正;实行奖励机制,在活动的氛围中让学生轻松掌握口语表达及使用技巧。
3.2.2.5英语寝室监督。在寝室练习活动中,教师应让小组长及时反馈练习效果,监督机制正规化,保证该活动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2.2.6英语寝室测评正规化。在课堂上,学生对英语寝室活动进行反馈时,教师应同时给予类似课堂的正规评价与指正,引起学生对课下练习活动的重视,真正使课外活动成为课堂口语教学的实践、补充和发展。
3.2.2.7综合反馈。在计划课时内完成每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综合性地对学生在该单元内课堂内外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或指正,巩固所学知识。
4.结语
传统教育使得多数中国学生只是单纯地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入和忙于应对各种英语考试,忽略了语言有效输出这一基本的工具技能。很多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还是无法开口与人交流或者有相当的难度。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实用型的素质人才,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置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我们应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增强自信心,培养其在实际交流中的口语能力,早日成为国际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Willis Jane.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Heinemann,1996:52-62.
[2]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143.
[3]Olsen,R.S.Kagan.About Cooperative Learning.InC.Kessler(ed.)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A Teachers Resource Book.New York:PrenticeHall.1992:1-30.
[4]王铭玉,贾梁豫主编.外语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5]朱先明.二十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0(1):76-79.
[6]龙坤.浅谈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提高策略[J].南昌高专学报,2011(3):114-115.
[7]田娟.向课堂外延伸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科教文汇,2008(8):136-137.
[8]姚金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1(1):107-108.
[9]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彭小红.合作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