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凤 高炳辉 余晓芳
摘 要: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信贷投放是金融发挥配置经济资源功能的主要手段,信贷资金的合理、均衡投放,以及信贷资金的高效利用将会对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运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青海省为例,客观分析西部欠发达地区信贷投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信贷投放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动态效应和贡献,针对分析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投放;欠发达地区;VAR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4)-0060-05
一、引言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才、资本、技术和制度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金融机制通过引导生产要素投入到高效率部门促进经济增长,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长、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交易成本等功能,促使资本积累和资金集聚,由资金的合理流动引导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高效率、低风险的领域或行业,由合理的制度安排促成经济交易的发生,进而实现经济的高效运作。因此,在现代经济中,金融越来越凸显其核心作用。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业有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银行信贷业务平稳发展,股票市值逐年增长,债券市场从无到有,保险业服务功能逐渐发挥。但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资本市场的发展规模与间接融资方式的银行信贷相比仍然较小,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成为了各经济主体主要的融资渠道,社会资金的配置主要还是通过信贷投放来完成。以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为例,2012年信贷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61.74%,比全国高9.6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速达25%,比全国增速高9.36个百分点,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主导地位。可见,现阶段,信贷资金仍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核心,信贷投放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核心手段。因此,分析信贷投放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作用渠道,客观判断欠发达地区信贷投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证检验信贷投放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文将以青海省为例,客观评价欠发达地区信贷投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助计量经济学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实证检验信贷投放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动态效应和贡献。
二、信贷投放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作用渠道分析
理论上,信贷投放通过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消费和出口来影响产出水平,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构成信贷投放对经济作用机制的三个渠道:投资渠道、消费渠道和出口渠道。对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来说,由于经济开放程度较低,出口总量偏小,出口在经济中的比重偏低,本文仅分析信贷投放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影响的投资渠道和消费渠道。
(一)投资渠道。就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来说,经济增长对投资拉动的依赖性相对要大,因而,投资渠道是信贷投放影响经济的主要渠道,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经济体的投资量、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而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的。第一,银行信贷能促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使投资量大幅增加,实现资本的积累。在现代经济中,住户部门是主要的储蓄主体,而非金融企业部门是主要的投资主体,在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相分离的情况下,银行发挥其信用中介职能,通过信贷投放将储蓄转化成投资,降低了交易费用,加速了资本的形成。第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下,信贷结构是影响投资结构的重要因素,信贷结构的合理与否会对投资结构甚至经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第三,银行信贷投放过程就是对资金进行有效配置的过程,就是将资金分配到边际产出高的部门,提高资本产出率。与一般投资者相比,银行具有信息优势和专业优势,可以以较低成本搜寻到优质投资项目,使资金由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由高风险部门流向低风险部门,以此提高投资效率。
(二)消费渠道。消费渠道主要是通过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缓解居民流动性约束,合理协调消费者即期消费与远期消费的关系,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受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传统消费观念等因素的限制,消费信贷业务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缓慢,信贷增长对消费的影响作用还不够显著,信贷对整体经济发挥作用的渠道还比较单一。
三、青海省信贷投放现状及特点
(一)信贷资金来源分析。存款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信贷投放规模和信贷资金的成本。从近15年青海省银行存款总量情况看,总规模不断扩大,增速不断提高:青海省各项存款余额由1997年的204.23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3528.41亿元,增长了17.28倍(如图1),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92%;各项存款在全国的占比由1997年的0.25%增加到2012年的0.37%;存款余额增速也由1998年的14.84%上升至2012年的24.47%,增加了9.63个百分点;自2006年开始,存款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存款增速(如图2),2012年存款增速比全国存款增速高10.41个百分点。存款规模的扩大一定程度上为银行信贷投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也为青海省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信贷投放规模和期限结构分析。随着存款规模的扩大,青海省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各项贷款余额由2007年的322.03亿元增加至2012年2791.68亿元,增长了8.67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49%。尤其自2009年开始,随着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青海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加快,2009年较上年增速达到最高,为36.21%(如图3)。
从期限结构来看,青海省信贷投放的中长期化趋势比较明显。2012年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为649.95亿元和1990.52亿元,分别较1997年增加了486.03亿元和1841.4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62%和18.86%,中长期贷款年均增速比短期贷款高个9.24百分点,比各项贷款高3.37个百分点。从图4可看出,自2000年开始,中长期贷款占比增加而短期贷款占比不断下降,至2012年,中长期贷款占比高达71.3%,而短期贷款占比仅为23.28%。贷款的长期化趋势与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靠固定资产投资紧密相关,表明欠发达地区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主要取决于当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
(三)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分析。在欠发达地区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使用效率高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信贷资金作为欠发达地区主要的金融资源,其使用效率的提高将会对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发现,青海省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
在此,先用信贷投入的产出效率,即一单位的贷款所产生的产出(简称贷款产出比)来反映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用地区生产总值来反映区域经济在一定时期的产出。据此,贷款产出比为地区生产总值除以各项贷款。从图5可看出,15年来,青海省贷款产出比先升后降,全国贷款产出比有下降趋势,青海省贷款产出比始终低于全国水平,两者差距在15年间明显缩小,不过自2010年来又有扩大趋势。再者,从存贷比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青海省的这一指标从1999年开始持续下降至2006年的80.76%,之后的几年均保持在80%的水平,而全国的存贷比始终低于青海省,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如图6)。
结合图5和图6来看,青海省贷款产出比低于全国水平,而存贷比高于全国水平。此外,2012年青海省信贷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4.15%,而经济总量占比为3.63%,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份额明显小于信贷总量份额。由此来看,与其他地区金融机构相比,青海省将吸收的存款更多地以贷款形式投放出去,而一单位的贷款所带来的产出却比较少,说明青海省信贷资金使用效率虽然在近几年有所提高,但还是低于其它地区。
四、信贷投放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为验证信贷投放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动态效应及其变化规律,在无法明确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情况下,选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并以青海省数据为例进行分析。VAR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在不明确变量结构关系的前提下,通过数据反映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通常用于多变量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描述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本文实证分析过程中,信贷投放的指标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表示,经济增长指标用地区生产总值表示。各指标数据的时间段为1997年至2012年,所用数据来源于《青海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为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各指标除以GDP平减指数(以1997年为基期)得到实际值,实际各项贷款余额和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用LOAN和GDP来表示。为缓解数据波动,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问题,对上述变量取其对数,分别记为LLOAN和LGDP。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于时间序列数据之间可能会出现伪相关问题,即实际上没有任何关系的序列之间会出现较大的相关系数,因此有必要进行因果关系的检验。
表1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LGDP不是LLOAN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表明经济增长是信贷投放的格兰杰原因。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LLOAN不是LGDP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表明信贷投放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可以初步推断,青海省信贷投放影响经济的方式主要是需求引致性发展,即经济增长产生资金需求从而推动信贷规模的扩大。
(三)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效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对于VAR模型,感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系统的动态特征,即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冲击对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作用。这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加以刻画。第i个内生变量的一个冲击不仅直接影响到第i个变量,而且还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递给其他的内生变量,脉冲响应函数试图刻画这些影响的轨迹,显示任意一个变量的扰动是如何通过模型影响所有其他变量,最终又反馈到本身的过程。
在VAR框架下建立脉冲响应函数时,首先要确定最大滞后阶数,并检验VAR模型的稳定性。表2是EViews6.0输出的最大滞后阶数的选择准则,从中可看出,有三个信息准则(即60%)认为最大滞后期为2期,因此,选定最大滞后阶数为2,建立VAR(2)模型。通过检验,VAR(2)模型中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都小于1,位于单位圆内,VAR模型是稳定的。
对LLOAN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可以得到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图,如图7,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纵轴表示LGDP受冲击的反应程度。由图可看出,给信贷一个正冲击之后,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的反应,到第三期达到最小值,为-0.4,然后冲击效果逐渐上升,到第七期开始有正向的反应,第八期达到最大的正向反应,为0.2左右,之后保持平稳。由此说明,(1)青海省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具有滞后效应,滞后期为8年。这主要是由于青海省信贷投放中中长期贷款的比重逐年增加,增长速度也比短期贷款大,而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等方面是中长期贷款的主要支持对象,使得资金从投放到生产产出的时滞较长;(2)最初三年内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有负向反应,说明由于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大,挤占了短期贷款的投放量,而短期贷款主要用来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在青海省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经济中的有效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抑制了经济主体正常的投资和经营行为,势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3)信贷投放对经济的负向效应大于其正向效应,说明信贷投放期限结构的不平衡和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的低效。
从图8LGDP对LLOAN的脉冲响应图来看,LGDP的一个正冲击使得LLOAN迅速有正向反应,这一正向冲击效果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在0.1左右,之后在第三期回落到原点。由此可见,信贷对由经济增长而产生的资金需求有积极的反应,但这一反应程度仅有0.1,说明青海省信贷投放能及时捕捉到经济增长中产生的资金需求,但其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无法完全满足经济对资金额度、期限等个性化需求。
(四)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随机扰动项相关的组成部分,从而判断各随机扰动项对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方差分解方法可以描述信贷投放、经济增长对内生变量波动的贡献度。
表3是经济增长波动的方差分解,LGDP自身的冲击是其波动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由第二期的95.55%增大到第10期的98%。同时,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在最大时也只有4.4%,而且其贡献率逐期减小,到第10期,只有1.85%。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比较小,与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大有关,中长期贷款多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及项目贷款,比起短期贷款,在新增价值和增加国民收入方面作用有限,短期内不能产生收益取得回报,因而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导的信贷投放所能推动的经济量也就受到限制。
由表4LLOAN变动的方差分解结果来看,LLOAN自身的冲击是其方差的主要来源,而其贡献率在第三期降到最低,为60.18%,之后又缓慢上升,至第十期其贡献率降为65.28%。经济增长对信贷投放的贡献率在第三期就接近40%的最高值,之后稍有下降,但稳定在33%的水平。由此可看出,与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比,经济增长对信贷投放的影响效应更明显、更具持续性,这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相一致,说明经济增长引致的资金需求的增加带动了信贷投放规模的扩张。
五、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分析结论。本文首先通过对青海省信贷投放关键指标的趋势分析,总结出西部欠发达地区信贷投放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信贷期限结构不均衡、信贷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然后利用VAR模型分析信贷投放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动态效应和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1)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具有滞后效应,滞后期为8年;(2)短期(三年)内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有负向效应;(3)信贷投放对经济的(短期)负向效应大于其(长期)正向效应;(4)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的模式是需求性信贷模式,即经济发展产生新的经营和投资需求,从而资金需求增加,引致信贷投放对需求做出反应,反映了青海省银行信贷在经济发展中处于被动适应的地位,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开发、服务方式创新方面的动力不足,金融业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有待提高。
(二)政策建议。调整信贷结构,引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贷款长期化趋势会降低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蕴含潜在的风险,也会增加信贷结构调整的难度。因此,欠发达地区信贷投放应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导向,以产业结构的优化为突破口,以金融机构综合风险管理为思路,支持现代物流、旅游、信息服务和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旅游景点、文艺演出等收费权质押贷款,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全力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技术创新和兼并重组,着力培育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工业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信贷投放要向优质农畜产品的种养殖、流通和深加工领域倾斜,延长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于贷款投放结构与资金需求结构不匹配,使资金流向低效经济部门,造成了有限信贷资源的浪费,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不高。因此,欠发达地区应以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为手段,引导经济资源的高效配置。响应国家关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要求,禁止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严格限制对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的信贷投入,对存量信贷实施有计划的退出;要提高利率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实施差别化利率政策,发挥利率的杠杆和引导功能,降低借款者道德风险;金融机构要改变对大企业、大项目的信贷偏好,结合经济中流动资金短缺的实际,对处于同一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同时授信,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扩大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融资工具进行债务融资,采用BOT等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上,弥补城市群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要借助银行间市场推动直接融资发展。做好企业和项目筛选,推广“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利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直接融资快速增长,改善城市群融资结构。
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动力,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可以将众多处于同一产业链或行业的中小企业联结起来组成行业协会,凭借行业协会对企业经营历史和所有者资信情况等信息的掌握,将有资金需求的企业组成信用联保组织,由银行对该组织内成员统一授信,成员之间相互担保,增加行业协会对企业的监督和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机构还应主动探索适合辖区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争取在动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信用共同体贷款方面取得新突破。
扩大消费信贷业务规模,拉动经济内需的增长。各金融机构应根据城乡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细分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有针对性地创新业务品种。对于城镇居民,加快发展汽车消费信贷、装修消费信贷、大宗耐用消费品贷款和旅游消费信贷等业务;对于农村居民,推出适合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农户需求特殊性的消费信贷产品,积极开办大型农机具消费信贷业务、家电消费信贷业务以及医疗卫生等服务消费信贷业务,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全方位的信贷服务。
参考文献
[1]龚沁宜.西部地区信贷融资影响因素分析[J].甘肃金融,2014,(1):64-67。
[2]乔薇.我国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3,(24):102。
[3]肖一铭.银行信贷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4]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邹银群.江苏省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
表3是经济增长波动的方差分解,LGDP自身的冲击是其波动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由第二期的95.55%增大到第10期的98%。同时,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在最大时也只有4.4%,而且其贡献率逐期减小,到第10期,只有1.85%。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比较小,与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大有关,中长期贷款多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及项目贷款,比起短期贷款,在新增价值和增加国民收入方面作用有限,短期内不能产生收益取得回报,因而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导的信贷投放所能推动的经济量也就受到限制。
由表4LLOAN变动的方差分解结果来看,LLOAN自身的冲击是其方差的主要来源,而其贡献率在第三期降到最低,为60.18%,之后又缓慢上升,至第十期其贡献率降为65.28%。经济增长对信贷投放的贡献率在第三期就接近40%的最高值,之后稍有下降,但稳定在33%的水平。由此可看出,与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比,经济增长对信贷投放的影响效应更明显、更具持续性,这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相一致,说明经济增长引致的资金需求的增加带动了信贷投放规模的扩张。
五、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分析结论。本文首先通过对青海省信贷投放关键指标的趋势分析,总结出西部欠发达地区信贷投放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信贷期限结构不均衡、信贷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然后利用VAR模型分析信贷投放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动态效应和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1)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具有滞后效应,滞后期为8年;(2)短期(三年)内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有负向效应;(3)信贷投放对经济的(短期)负向效应大于其(长期)正向效应;(4)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的模式是需求性信贷模式,即经济发展产生新的经营和投资需求,从而资金需求增加,引致信贷投放对需求做出反应,反映了青海省银行信贷在经济发展中处于被动适应的地位,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开发、服务方式创新方面的动力不足,金融业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有待提高。
(二)政策建议。调整信贷结构,引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贷款长期化趋势会降低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蕴含潜在的风险,也会增加信贷结构调整的难度。因此,欠发达地区信贷投放应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导向,以产业结构的优化为突破口,以金融机构综合风险管理为思路,支持现代物流、旅游、信息服务和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旅游景点、文艺演出等收费权质押贷款,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全力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技术创新和兼并重组,着力培育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工业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信贷投放要向优质农畜产品的种养殖、流通和深加工领域倾斜,延长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于贷款投放结构与资金需求结构不匹配,使资金流向低效经济部门,造成了有限信贷资源的浪费,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不高。因此,欠发达地区应以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为手段,引导经济资源的高效配置。响应国家关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要求,禁止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严格限制对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的信贷投入,对存量信贷实施有计划的退出;要提高利率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实施差别化利率政策,发挥利率的杠杆和引导功能,降低借款者道德风险;金融机构要改变对大企业、大项目的信贷偏好,结合经济中流动资金短缺的实际,对处于同一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同时授信,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扩大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融资工具进行债务融资,采用BOT等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上,弥补城市群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要借助银行间市场推动直接融资发展。做好企业和项目筛选,推广“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利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直接融资快速增长,改善城市群融资结构。
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动力,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可以将众多处于同一产业链或行业的中小企业联结起来组成行业协会,凭借行业协会对企业经营历史和所有者资信情况等信息的掌握,将有资金需求的企业组成信用联保组织,由银行对该组织内成员统一授信,成员之间相互担保,增加行业协会对企业的监督和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机构还应主动探索适合辖区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争取在动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信用共同体贷款方面取得新突破。
扩大消费信贷业务规模,拉动经济内需的增长。各金融机构应根据城乡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细分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有针对性地创新业务品种。对于城镇居民,加快发展汽车消费信贷、装修消费信贷、大宗耐用消费品贷款和旅游消费信贷等业务;对于农村居民,推出适合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农户需求特殊性的消费信贷产品,积极开办大型农机具消费信贷业务、家电消费信贷业务以及医疗卫生等服务消费信贷业务,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全方位的信贷服务。
参考文献
[1]龚沁宜.西部地区信贷融资影响因素分析[J].甘肃金融,2014,(1):64-67。
[2]乔薇.我国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3,(24):102。
[3]肖一铭.银行信贷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4]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邹银群.江苏省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
表3是经济增长波动的方差分解,LGDP自身的冲击是其波动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由第二期的95.55%增大到第10期的98%。同时,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在最大时也只有4.4%,而且其贡献率逐期减小,到第10期,只有1.85%。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比较小,与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大有关,中长期贷款多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及项目贷款,比起短期贷款,在新增价值和增加国民收入方面作用有限,短期内不能产生收益取得回报,因而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导的信贷投放所能推动的经济量也就受到限制。
由表4LLOAN变动的方差分解结果来看,LLOAN自身的冲击是其方差的主要来源,而其贡献率在第三期降到最低,为60.18%,之后又缓慢上升,至第十期其贡献率降为65.28%。经济增长对信贷投放的贡献率在第三期就接近40%的最高值,之后稍有下降,但稳定在33%的水平。由此可看出,与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比,经济增长对信贷投放的影响效应更明显、更具持续性,这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相一致,说明经济增长引致的资金需求的增加带动了信贷投放规模的扩张。
五、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分析结论。本文首先通过对青海省信贷投放关键指标的趋势分析,总结出西部欠发达地区信贷投放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信贷期限结构不均衡、信贷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然后利用VAR模型分析信贷投放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动态效应和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1)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具有滞后效应,滞后期为8年;(2)短期(三年)内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有负向效应;(3)信贷投放对经济的(短期)负向效应大于其(长期)正向效应;(4)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的模式是需求性信贷模式,即经济发展产生新的经营和投资需求,从而资金需求增加,引致信贷投放对需求做出反应,反映了青海省银行信贷在经济发展中处于被动适应的地位,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开发、服务方式创新方面的动力不足,金融业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有待提高。
(二)政策建议。调整信贷结构,引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贷款长期化趋势会降低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蕴含潜在的风险,也会增加信贷结构调整的难度。因此,欠发达地区信贷投放应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导向,以产业结构的优化为突破口,以金融机构综合风险管理为思路,支持现代物流、旅游、信息服务和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旅游景点、文艺演出等收费权质押贷款,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全力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技术创新和兼并重组,着力培育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工业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信贷投放要向优质农畜产品的种养殖、流通和深加工领域倾斜,延长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于贷款投放结构与资金需求结构不匹配,使资金流向低效经济部门,造成了有限信贷资源的浪费,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不高。因此,欠发达地区应以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为手段,引导经济资源的高效配置。响应国家关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要求,禁止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严格限制对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的信贷投入,对存量信贷实施有计划的退出;要提高利率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实施差别化利率政策,发挥利率的杠杆和引导功能,降低借款者道德风险;金融机构要改变对大企业、大项目的信贷偏好,结合经济中流动资金短缺的实际,对处于同一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同时授信,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扩大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融资工具进行债务融资,采用BOT等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上,弥补城市群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要借助银行间市场推动直接融资发展。做好企业和项目筛选,推广“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利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直接融资快速增长,改善城市群融资结构。
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动力,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可以将众多处于同一产业链或行业的中小企业联结起来组成行业协会,凭借行业协会对企业经营历史和所有者资信情况等信息的掌握,将有资金需求的企业组成信用联保组织,由银行对该组织内成员统一授信,成员之间相互担保,增加行业协会对企业的监督和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机构还应主动探索适合辖区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争取在动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信用共同体贷款方面取得新突破。
扩大消费信贷业务规模,拉动经济内需的增长。各金融机构应根据城乡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细分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有针对性地创新业务品种。对于城镇居民,加快发展汽车消费信贷、装修消费信贷、大宗耐用消费品贷款和旅游消费信贷等业务;对于农村居民,推出适合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农户需求特殊性的消费信贷产品,积极开办大型农机具消费信贷业务、家电消费信贷业务以及医疗卫生等服务消费信贷业务,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全方位的信贷服务。
参考文献
[1]龚沁宜.西部地区信贷融资影响因素分析[J].甘肃金融,2014,(1):64-67。
[2]乔薇.我国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3,(24):102。
[3]肖一铭.银行信贷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4]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邹银群.江苏省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