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路径研究

2014-07-05 17:24李忠民于庆岩
西部金融 2014年4期
关键词:低碳经济二氧化碳

李忠民 于庆岩

摘 要:本文基于LMDI模型,首次将信贷与M2引入并作为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结果表明:货币深化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信贷规模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总体呈现正的促进作用。笔者建议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发展绿色信贷,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贯彻社会保障制度,促进金融自由化等政策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关键词:二氧化碳;信贷规模效应;货币深化效应;低碳经济;LMDI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4)-0016-04

一、引言

随着温室效应、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非正常变化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抉择上,许多国家已经达成共识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面对着发展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也肩负着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我国制定了降低碳排放的长远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为了实现这一远景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低碳经济的起源最早追溯到1947年,美国思想家莱斯特·R·布朗率先提出在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指出经济发展模式应该由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太阳能、氢能源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2003年,英国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低碳经济》正式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低碳经济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它是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政策制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来达到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的目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增长模式。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金融必然也对低碳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Liu(2011)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一些银行系统缺少绿色信贷的专业知识、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一些跨国公司缺少社会责任等;建议加强金融法律监管、增强金融创新研发低碳金融交易工具、建立一致的碳金融交易平台等政策。Xing(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模式,分析了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落后、碳金融系统不完善等;提出要深化低碳的意识、建立健全碳金融机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合理布局产业等政策建议。Li(2011)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和双向因果关系;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利用资本市场以及基金业等。

张长龙(2011)指出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并提出要改善金融机构的内部环境以及维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顾洪梅(2012)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测算1979-2008年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省级数据,构建P-VAR模型,分析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区碳排放量、金融发展深度和金融发展集中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碳减排具有自我激励的性质而金融发展不具有自我激励的性质。刘妹琴(2011)分析了天津市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促进节能行业发展、增加清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政策建议。李强(2011)分析了甘肃省平凉市的金融发展状况,并指出金融在支持低碳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产业结构调整过慢、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不完全、绿色信贷监控困难等问题,提出建立健全评价及监督机制,促使绿色信贷运作规范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相关政策建议。郭福春(2011)运用Gregory—Hansen结构突变检验方法对浙江省1995-2010年期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效应,能源使用效率低是导致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金融信贷能够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对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正向推动效应。李忠民(2011)采用弹性脱钩方法和Tapio评价标准,分析了1978年到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各阶段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同,并预测在2020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40%-50%的承诺压力巨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孙耀华(2011)基于Tapio脱钩指标对1999年到2008年各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近十年绝大部分省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弱脱钩状态,经济增长速度大于碳排放增长速度,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然而煤炭消费的主体地位日益加强,能源“高碳化”特征加剧,对以后的节能减排工作挑战巨大。

以上研究均分析了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等诸多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也不乏许多学者对金融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分析。但上述研究缺少金融的具体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深入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取信贷与M2作为金融发展的代表性指标,并首次将二者引入kaya公式,分析金融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探讨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模型建立

日本学者Yoichi Kaya提出了著名的Kaya恒等式,把二氧化碳排放的总效应分解成五方面的分效应,包括: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效率效应、人均GDP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做了很好地解释,并且这一方法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一)本文假定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由已知的可分解因素决定的。构建扩展的kaya恒等式如下:

(二)LMDI加法分解公式如下。LMDI方法即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是一种不产生残差的分解分析方法。该方法首次由Ang等人提出,有效解决了在分解中存在的剩余量、数据汇总时存在的零值与负值等问题,从而相对于其他的因素分解方法具有路径独立、残差为零以及聚合一致等独特优势。Ang(2004) 对LMDI分解法是否适用于以发展中国家总量作为分解对象作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分解方法中,LMDI是较为合适的方法。LMDI加法公式如下:

三、结果分析

按照LMDI分解方法,以相邻两年样本数据为例,计算全国2000~2011年碳排放总量及其分解值,并计算出各自贡献率,得到如下结果:

(一)总效应与人口规模效应。2000年以来,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多,从2000年的564.98Mt增长到2011年的1327.3Mt,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55%。2001~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不断增加,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以递增的速度增长。2008~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缓慢,表明《节能法》颁布实施初见成效。

人口规模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贡献值为5216.98万吨标准煤,年均贡献率为0.09。人口规模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并不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人口规模效应的波动不大,因此在本文中对人口规模效应不做进一步的分析。

(二)经济发展效应。经济发展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起着促进作用,2000~2011年经济发展效应的年均贡献值为139537万吨标准煤,年均贡献率为2.54。即在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效应最为显著。2000~2008年,经济发展效应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经济发展效应在2009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更多地依赖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范围内的需求量都大幅度减少,同时也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在出口受到冲击的同时,也加快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使得经济增长的着力点由依赖出口转向以扩大内需为主。

(三)信贷规模效应。信贷规模效应的最小值为-45515.96万吨标准煤,最大值为71471.54万吨标准煤。这表明信贷规模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有时会表现出促进作用,有时会表现出抑制作用。2000~2011年,信贷规模效应年均贡献值为4938.34万吨标准煤,信贷规模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总体为正的促进作用。信贷规模效应受到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重影响,我们认为信贷规模与M2发行量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合理时,信贷规模效应对二氧化碳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当信贷规模与M2发行量之间的结构比例合理时,信贷规模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抑制作用。

(四)货币深化效应。2000~2011年,货币深化效应年均贡献值为35409.26万吨标准煤,年均贡献率为0.59。货币深化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2000~2008年,货币深化效应表现出较为平稳的趋势,在2009年出现一个明显的拐点,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与其他国家的行为和趋势相反,危机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扩张使得M2出现大幅度增长。而此时我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的下滑,这使得单位GDP的M2过度增长,导致货币深化效应陡然上升。此后轻微的通货膨胀把货币深化效应拉回原来的水平。纵然货币深化效应没有经济发展效应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明显,但在我们考虑的因素范围内,货币深化效应是促进碳排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五)能源的信贷消费强度效应。2000~2011年,能源的信贷消费强度效应年均贡献值为-86473.77万吨标准煤,年均贡献率为-1.58,该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有着明显的抑制效应。2000~2005年,能源的信贷消费强度效应表现出较为平稳的趋势。2005~2009年,能源的信贷消费强度效应有明显增长,到2009年达到最大值-181466.67万吨标准煤。能源的信贷消费强度效应为能源消费量与信贷额度的比值,金融危机以后出台的扩张性信贷政策在导致信贷额度扩张的同时也降低了单位能源的信贷消费量,从而提高了能源的信贷消费强度效应。2009年以后,轻微的通货膨胀使得政府调整政策紧缩信贷,而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的同时,能源的信贷消费强度效应逐渐降低。

(六)碳排放效应。2000~2011年,碳排放效应年均贡献值为-29329.38万吨标准煤,年均贡献率为-0.586,碳排放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虽然碳排放效应要小于能源强度效应,但碳排放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效应仍是比较显著的。2000~2007年,碳排放强度效应的变化较为平稳,碳排放强度效应的最大值为-13261.97万吨标准煤,最小值为-27134.14万吨标准煤。2008年,碳排放强度效应达到-54241.13万吨标准煤,这主要是由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引起的。

四、政策建议

(一)作为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碳排放强度效应与能源消费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并且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较大,这意味着短期内减少一定量的煤炭消费并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长远的角度,我们认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必要可行的措施,即由以石油、煤炭等高污染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向以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转变。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是调整能源结构的必要途径之一。加大能源化工等重型化工行业的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以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

(二)能源的信贷消费强度效应作为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率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首先在能源使用的各环节都要做到低消耗、低污染,即在使用开采前端总量上控制、中端循环利用、末端减排控制。再次,可以通过加大对先进技术的投资、促进能源开采技术的创新等措施提高能源加工转换的效率,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大力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公民消费模式朝着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并且要更好地贯彻落实《节能法》。

(三)信贷可以从能源的信贷消费强度和信贷规模效应两个效应共同作用于碳排放的总效应。降低信贷量可以从能源的信贷消费强度方面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信贷规模的大幅度迅猛调整涉及金融、经济的诸多方面,会带来更多、更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在逐步调整信贷规模的同时,不断改善优化信贷结构,从而降低信贷规模效应,进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调整信贷结构,一方面政策上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即信贷发放更加倾向于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企业;另一方面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充分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市场工具优化信贷总规模、优化信贷资金的结构配置、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控制信贷规模效应、能源的信贷消费强度效应,更好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四)货币深化效应作为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货币深化效应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金融的发展不应只重视货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金融的深化包括货币深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等,金融机构除了传统的存贷款、收付结算等业务外,要加快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从而能够在不影响金融深化的同时有效控制货币深化,即在不影响金融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碳排放。要加大力度贯彻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创建社会保障基金等措施,推行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等的不断深化,从而降低公众对于养老、教育、医疗以及失业的预防性动机,并因此降低M2的储蓄量,进而降低货币深化效应。

参考文献

[1]ANG B W.2004.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 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J].Energy Policy,

32(9):1131-1139.

[2]ANG B W,LIU N.2007b.Negative-value problems of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 ap-proach[J].

Energy Policy,35(1):739-742.

[3]LIU Jiguang, SHEN Zhiqun, Low Carbon Finan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Ener-gy Procedia,

Volume 5, 2011, Pages 214-218.

[4]顾洪梅,何彬.中国省域金融发展与碳排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8):22-27。

[5]李忠民,陈向涛,姚宇.基于弹性脱钩的中国减排目标缺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57-63。

[6]李忠民,宋凯,孙耀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实证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1,(14):86-88。

[7]刘妹琴,孙振清,张发树等.天津市低碳发展路径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47-50。

[8]孙耀华,李忠民.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87-92。

责任编辑、校对:张宏亮

(四)货币深化效应作为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货币深化效应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金融的发展不应只重视货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金融的深化包括货币深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等,金融机构除了传统的存贷款、收付结算等业务外,要加快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从而能够在不影响金融深化的同时有效控制货币深化,即在不影响金融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碳排放。要加大力度贯彻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创建社会保障基金等措施,推行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等的不断深化,从而降低公众对于养老、教育、医疗以及失业的预防性动机,并因此降低M2的储蓄量,进而降低货币深化效应。

参考文献

[1]ANG B W.2004.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 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J].Energy Policy,

32(9):1131-1139.

[2]ANG B W,LIU N.2007b.Negative-value problems of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 ap-proach[J].

Energy Policy,35(1):739-742.

[3]LIU Jiguang, SHEN Zhiqun, Low Carbon Finan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Ener-gy Procedia,

Volume 5, 2011, Pages 214-218.

[4]顾洪梅,何彬.中国省域金融发展与碳排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8):22-27。

[5]李忠民,陈向涛,姚宇.基于弹性脱钩的中国减排目标缺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57-63。

[6]李忠民,宋凯,孙耀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实证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1,(14):86-88。

[7]刘妹琴,孙振清,张发树等.天津市低碳发展路径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47-50。

[8]孙耀华,李忠民.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87-92。

责任编辑、校对:张宏亮

(四)货币深化效应作为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货币深化效应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金融的发展不应只重视货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金融的深化包括货币深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等,金融机构除了传统的存贷款、收付结算等业务外,要加快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从而能够在不影响金融深化的同时有效控制货币深化,即在不影响金融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碳排放。要加大力度贯彻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创建社会保障基金等措施,推行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等的不断深化,从而降低公众对于养老、教育、医疗以及失业的预防性动机,并因此降低M2的储蓄量,进而降低货币深化效应。

参考文献

[1]ANG B W.2004.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 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J].Energy Policy,

32(9):1131-1139.

[2]ANG B W,LIU N.2007b.Negative-value problems of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 ap-proach[J].

Energy Policy,35(1):739-742.

[3]LIU Jiguang, SHEN Zhiqun, Low Carbon Finan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Ener-gy Procedia,

Volume 5, 2011, Pages 214-218.

[4]顾洪梅,何彬.中国省域金融发展与碳排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8):22-27。

[5]李忠民,陈向涛,姚宇.基于弹性脱钩的中国减排目标缺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57-63。

[6]李忠民,宋凯,孙耀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实证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1,(14):86-88。

[7]刘妹琴,孙振清,张发树等.天津市低碳发展路径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47-50。

[8]孙耀华,李忠民.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87-92。

责任编辑、校对:张宏亮

猜你喜欢
低碳经济二氧化碳
碳足迹,记录你的碳消耗!
将二氧化碳抓回来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科学家成功把二氧化碳变成石头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为湖南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