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央行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新思考

2014-07-05 08:18袁庆春
西部金融 2014年4期
关键词:调控货币政策融资

袁庆春

摘 要:货币政策是金融的核心。本文探讨了我国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内涵及实践,分析了2014年稳健货币政策的新特点及面临的挑战,对基层央行执行好稳健货币政策提出建议:加强稳健货币政策传导的及时性;增强稳健货币政策执行的前瞻性;增强稳健货币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增强稳健货币政策执行的协同性;提高稳健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提高稳健货币政策操作的规范性。

关键词:宏观调控;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4)-0004-0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货币政策又是金融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灵活采取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管道,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消费等行为,既成功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又有效地防止了通货紧缩,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打造我国经济的“升级版”,关键在于经济转型升级成功。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严峻复杂,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风险,使经济不发生大的波动,必须要有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的货币政策的有力支持。因此,讨论在经济转型升级下的货币政策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内涵及实践

(一)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稳健货币政策的提出主要是由于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体制性矛盾和经济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管理的难度,中央银行履职面临重大挑战。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面临四大问题:第一个是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加剧,在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的情况下,国际流动性持续流入国内,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较多。第二个是物价总水平上涨压力很大。第三个是国际收支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存在。第四个是金融系统性风险隐患。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过度膨胀,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增长过快和“贷大、贷长、贷集中”等结构性问题持续存在,影子银行等金融领域潜在系统性风险隐患比较严重。

(二)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很丰富,其总体要求可以概括为12个字,即“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可以概括成三句话:稳中求进,不大起大落;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增长,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防止金融系统性风险发生,也高度关注区域性金融性风险发生。具体内涵包括:首先,要控制好货币总量。截至201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0.65万亿元,而2008年是47.52万亿元,五年间广义货币增加了63.13万亿元,约增长1.33倍。从数据上看,我国货币供给总量过多,可能会引发物价上涨;但若深入分析,这其实与我国经济金融结构中储蓄率过高、直接融资发展不足、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现实密切相关。其次,要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及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近年来,我国金融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金融市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直接融资比例明显提高,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也对贷款表现出较大的替代作用。要更加重视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除人民币贷款外,还包括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筹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第三,要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如新兴战略性产业)和薄弱环节(如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第四,要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高度重视和防范经济较快发展中存在的流动性宽松、信贷投放较大等可能积累的顺周期系统性风险隐患。同时,未来几年,应高度关注由于经济增长减速、地方财政收入尤其是土地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还本付息问题,可能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三)2014年稳健货币政策的新特点。2014年,中央确立了继续“稳中求进”的总体发展思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尽管继续了“稳健”基调,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却发生了微妙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政策目标的重心显著转向。2014年,在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下,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下,在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4年我国经济的总基调,即从去年的“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变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稳增长”继续摆在了更加优先的位置上,稳增长是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则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二是更加注重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对于今年的宏观调控基调,要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针对性”以前一直在讲,而今年更加强调“前瞻性”。同时首次提出了“协同性”,我理解,协同性包含四个方面的意思:货币政策调控要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协同;货币政策调控要与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协同;货币政策调控的各种工具之间相互协同;货币政策调控要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协同。三是更加注重适时适度预调微调。“适时”就是要求掌握好政策调控的时段或时点,“适度”就是要求把握好政策调控的节奏和幅度,“预调”就是要求准确预测形势并实施政策的预先调整,“微调”就是指不改变政策基调的较小幅度的政策调整。四是更加注重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适度增长。在稳中求进主基调的背景下,今年稳健货币政策将更加致力于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加强对信贷融资总量和社会融资总量的监测与调节,并着重引导信贷融资和社会融资增长的合理、适度增长,将社会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中去,继续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五是更加重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将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密切联系起来,重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稳健货币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稳健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还可能面临新情况、新变化。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主要有五大挑战:第一个挑战,金融市场变化巨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对象是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业经营模式发生渐变。近年来,传统的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以及基金为代表的分业经营模式开始发生渐变,银信合作、银证合作以及银保合作不断涌现。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以及财务公司等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不断拓展业务种类进而参与信用创造,社会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信用链条不断被扩展和延伸。二是金融创新浪潮汹涌澎湃。出于逐利和规避监管等动机,创新型和跨界型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一方面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另一方面则滋生了新的金融风险,并使得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博弈更加复杂。三是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第二个挑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面临转型。传统的主要依靠调整指令性价格水平(即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而影响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方式愈发难以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需要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更加灵活高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转型,即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应主要通过市场化的价格水平(类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或公开市场操作(如买卖国债调节流动性)传递给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第三个挑战,基础货币发行机制面临转型。长期以来,我国独特的比较优势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的结合使得国际收支盈余连年高速增长,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央行基础货币发行的独立性受到抑制,冲销性货币政策的成本不断攀升,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大打折扣。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再平衡被提上日程,我国启动了以扩大内需、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为主要目标的结构性改革。在此背景下,以外汇占款为主体的基础货币发行机制亟待向更加灵活和市场化的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转型。第四个挑战,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不能包打天下,要加强与其他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形成调控合力。货币、财政、产业、税收、价格、区域等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宏观调控目标需要借助这些政策手段的互相配合来贯彻和实现。第五个挑战,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面临挑战。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日益深入,市场主导的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在此情况下,继续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极易低估社会信用总量,况且金融创新的发展导致货币的流动性结构变化不定,M0、M1和M2各指标的统计变得愈发困难。为此,需要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统计指标体系,如使用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指标逐步替代M2,加快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转型。

(二)执行稳健货币政策需要新理念。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完成宏观金融调控任务,有效实现调控目标,人民银行各级行应调整革新执行理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上:一是要树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维护金融安全理念。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的理念要由偏重于微观审慎监管转变为重视宏观审慎管理。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结合起来,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在注重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创新宏观审慎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二是要树立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综合调控的理念。中央银行不再明确提出全国年度信贷规模控制目标,而是综合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数量型政策工具、利率价格型工具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积极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三是要树立以社会融资规模为调控中间目标的理念。金融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不仅仅只是关注年度银行新增贷款目标,更应该重点关注包括新增贷款在内的社会融资总量目标。以社会融资规模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更能真实反映全社会的融资状况,也能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2011年,人民银行正式推出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概念,并定期监测向社会公布,以作为全面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四是要树立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货币政策调控理念。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金融价格体系是金融部门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央行进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的前提和基础。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完善市场利率体系,疏通利率传导机制;适时建立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序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等,进一步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金融市场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成为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的基础。

三、基层央行执行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建议

(一)加强稳健货币政策传导的及时性。基层央行要积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充分发挥基层央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关键环节作用,要做到四个及时:在政策传达方面,基层央行要准确理解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正确把握国家政策调控的意图,对于每次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和相关政策规定,都要能及时通过转发、窗口指导等形式传达至金融机构。在政策沟通方面,基层央行要及时向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政策解释宣传,积极引导各利益主体对国家政策的正确理解。在政策反馈上,基层央行要提高对实际经济金融运行的敏感度,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准确、快速反馈上报。在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上,基层央行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按照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对差别准备金率等货币工具进行动态调整。

(二)增强稳健货币政策执行的前瞻性。首先要做到,根据对地方经济金融的长期跟踪研究,及时准确把握地方经济运行趋势的关键节点。选择能够真实反映地方经济金融运行的先行性、敏感性指标,准确反映地方经济的热冷度。其次,要及时把握货币政策在当地的实施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即使在一省内,不同区域发展程度差异也较大。因此,统一货币政策调控对某些地区具有前瞻性,或者对某些地区来说“太超前”了,而对某些地区可能是滞后了。这就要求基层央行要及时向上级行反映这种政策的地区差异性,为上级行能够了解货币政策的时效性提供决策参考。

(三)增强稳健货币政策执行的针对性。首先,基层央行要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信贷结构优化和信贷结构调整,更好地支持转方式调结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第二,基层央行要鼓励支持金融机构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信贷产品,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第三,基层央行要指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投放原则。抓好科技文化金融政策措施落实工作,开发适合高新技术企业需求特点的融资产品,支持信息消费、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第四,基层央行要积极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

(四)增强稳健货币政策执行的协同性。首先,基层央行要与地方经济管理部门建立起正式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季度金融运行分析例会制度,传导国家宏观金融调控政策和意图,同时及时了解地方政府对货币信贷工作的需求和建议。其次,基层央行要在执行货币政策中,通过货币政策绩效评估等管理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支持鼓励发展的行业和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通过提高货币币政策实效来体现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整合金融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的信贷支持。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在建续建项目、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完善民生金融服务,努力支持就业、扶贫、助学等民生工程。配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继续做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

(五)提高稳健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基层央行一要灵活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强化政策导向作用。比如,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虽由人总行统一制定,但分支行仍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在支农再贷款的使用上,要与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续考核相结合,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在再贴现的使用上,要对申请再贴现的票据种类做出详细规定,优先用于商业银行持有的中小企业、涉农企业以及县域企业签发和贴现的票据上,也可以安排一定的规模专项用于某些特定种类票据的再贴现,比如商业承兑汇票、电子汇票;在地方法人准备金的管理上,要按照“有扶有控”的原则,对经营稳健性欠佳、信贷投放不符合宏观调控要求的机构,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管理,对将存款主要用于支持当地“三农”发展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在严格考核的前提下,落实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二要加强政策指导和效果评估,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要加强窗口指导,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将总行提出的货币信贷政策总体要求进行细化,分部门、分机构加以指导,提高信贷政策的精细化操作程度。要加强政策宣传,多渠道、多角度宣传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调控意图,引导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形成合理预期;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疏通银企合作管道,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三要加强检查督导,进一步健全对金融机构落实货币信贷政策的监测、分析、评估、检查、反馈,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建立自我调节信贷行为、优化信贷结构、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弹性机制。

(六)提高稳健货币政策操作的规范性。首先,基层央行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评估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引导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落实货币信贷政策,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农”、小微企业、就业、助学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基层央行应鼓励金融产品创新,规范金融市场发展。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金融产品创新,但要关注和规范金融产品创新,只有在规范的前提下,才能防范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的需求,避免金融业形成自我繁殖、自我空转的虚拟经济,因而,规范是为了发展,是为了金融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规范就是要守住防范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这条底线。基层央行要树立大金融和大融资的观念,不仅要关注正规的金融机构,还要关注民间融资和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活动;不仅要关注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减,还要关注金融产品的创新;不仅要关注银行信贷间接融资的多少,还要关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变化。再次,基层央行要规范执行货币政策的激励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制度,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的撬动作用,发挥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的支持作用,发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正向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

猜你喜欢
调控货币政策融资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如何调控困意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