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摘要】胰腺癌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情况较差,属于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恶性疾病。内镜技术是治疗无法接受切除手术治疗的胰腺癌的主要方式。本文就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采用内镜技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内镜技术 手术切除 胰腺癌 研究进展
胰腺癌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近些年来,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且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因其具有起病急、发病快、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1],患者在患病后,不仅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胰腺癌是目前已知的最致命的癌症之一。
1胰腺癌概述
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由于胰腺癌的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具有隐蔽性,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以及消化道不适等,与胃肠道反应相近,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所以多数患者在发现问题到医院检查时,基本病情已发展到晚期。据相关的临床资料指出,胰腺癌的生存率较低,1年生存率为8%,5年生存率仅为3%,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随着胰腺癌患者病程的延长,多数患者体内肿瘤在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还对胆管和胰管造成挤压,导致胆管和胰管梗阻,从而导致胰腺癌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胰腺萎缩和癌性疼痛等症状,致使患者无法接受手术治疗,增加了胰腺癌的死亡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解除胰腺癌患者梗阻产生,预防和控制各种并发症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2内镜技术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医疗检查设备的优化、创新和应用,胰腺癌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内镜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内镜已经不再局限于疾病的诊断和检查,而是逐渐应用于各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内镜技术作为不可切除胰腺癌姑息治疗的主要方式,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可以清晰地观察和掌握到患者十二指肠受压和乳头的受压情况,从而提高对患者胰腺癌分期评估的准确性,为后续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相关的参考信息。
3内镜下支架引流技术
由于胰腺癌的临床症状具有隐蔽性,初期症状不明显,且多与胃肠道反应相似,所以导致多数患者发现问题到医院接受正规检查时,往往病情已经进入晚期,失去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针对该类无法接受手术切除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胆道引流术是最为理想和常用的治疗方案[2]。即便是符合手术治疗适应症的患者,医务人员出于对手术治疗的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预后效果不理想等方面的考量,也不建议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从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改善和提高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出发,大部分的医疗工作者在临床治疗胰腺癌中主要提倡通过多种治疗方式联合的方式对胰腺癌患者进行临床治疗,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采用自膨式胰管支架植入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和控制因肿瘤引起的胰管狭窄和慢性胰腺炎产生的疼痛感。
4内镜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
内镜是胰腺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价值平台,在临床治疗上可以与多种微创治疗方式联合使用,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和控制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显著。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联合超声内镜和细针抽吸技术应用于胰腺癌引发的恶性黄疸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显著,手术治疗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在内镜技术的帮助下顺利的完成乳头括约肌切开、脓腔抽吸、细菌培养以及支架引流等相关操作。光动力疗法是支架引流基础的有效辅助和补充,通过对患者注射肿瘤亲和力较强的光敏剂血卟啉衍生物,使光敏剂血卟啉衍生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顺利吸附于肿瘤细胞上[3],使光敏剂的杀伤效应能够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达到治疗肿瘤的最终目的。
5展望
内镜技术应用于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是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无论是缓解因肿瘤产生的疼痛感,或者是与光动力疗法联合应用,均取得了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延长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的幸福指数。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报道,笔者认为:手术治疗仍是临床治疗胰腺癌的首选方式,在针对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进行临床诊治时,医务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耐受程度、经济状况以及治疗目的等方面出发,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后,为患者选择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式,争取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宋笑冬,曹良启,陈德.内镜技术在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中的进展[J].廣东医学,2013,10(14):363-364.
[2]徐裕金,郑晓,封巍,刘冠.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适形放疗联合吉西他滨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评估[A]. 2007年浙江省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年会暨肿瘤放射治疗规范和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西安:西安财经电子大学,2007,372-373.
[3]赵玉沛,张太平.重视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的处理[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18(21):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