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茹+马裴伟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的党中央领导团队,领导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部署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党在西柏坡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团队集体智慧的成果,西柏坡精神也是西柏坡时期党的团队精神的升华和凝结。如今在改革与竞争背景下,研究和探析西柏坡时期共产党团队管理的实践与经验,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共同的目标追求和价值理念是团队管理的灵魂支撑
1、由自卫战争到解放全中国的目标设定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对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要将中国引向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要将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是独裁内战,还是和平民主,国共双方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展开了激烈斗争。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全面内战爆发。内战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方面拥有军队430万人,而共产党方面仅有130万人;国民党有美国援助建立的空军和271艘舰艇、8亿多美元的剩余物资,而共产党方面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和坦克,大炮很少,没有外国的接济。面对如此的国共力量差距,毛泽东果断提出打一场“人民自卫战争”的目标,同时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这掷地有声、充满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言壮语,大大鼓舞了革命士气,成为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10月10日,中共中央向全国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言》分析了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指出蒋介石国民党20年的统治,“就是卖国独裁反人民的统治”,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与口号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了民众的热烈的拥护和响应,对整个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适时提出“建立新中国”的目标蓝图与美好愿景
194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毛泽东考虑到,国民党政府很快就要在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覆灭,新中国的红日即将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这时更需要全国人民一致行动,为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毛泽东用发布口号的方式表达了这个政治意图。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五一节口号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蒋介石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民主治国的政治理念。
二、明晰的分工与合作机制是团队管理的功能保障
1947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在枣林沟会议上,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简称中央前委)、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工委),中央前委在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的领导下,率中央的精干机关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个战场作战;中央工委在刘少奇、朱德的率领下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4月11日,中央又成立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员,暂住晋西北临县地区,统筹后方工作。中央领导各有分工,明晰而严谨,有力推动了解放战争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平津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完成了对平、津、唐三点的分割包围之后,中央军委决定攻歼新保安、张家口之敌。我军采取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展开强大的攻坚战。12月21日,协同作战的华北野战军杨罗耿兵团开始攻击新保安第35军。经过激战,于12月22日攻克了新保安。在整个战场上,全国一盘棋,正是因为野战军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整体协调,实现了军队部署的最优效果,才使得各个攻坚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辽沈战役中,为了配合东北野战军在行动,中央军委同时又决定将华北野战军部队重新调整后进军绥远,以便把位于平津一带的傅作义集团主力吸引到西线,形成“东北打,华北牵”的局面。如此的配合与合作,奠定了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
三、有效畅通的沟通渠道是团队管理效率基石
沟通是团队管理的制胜法宝,也是诸多管理问题的共同症结所在。良好的沟通是高效团队一个必不可少的特点,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金钥匙。西柏坡时期,是党中央核心团队沟通最顺畅、氛围最和谐的时期。当时面临土地改革、解放全国、规划未来等复杂的任务和局势,党中央通过广播、报刊、传单、会议、游行集会、演讲、舞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主张,传播革命真理与信念。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更是发挥了渠道畅通、沟通高效的巨大威力。据统计,三大战役期间,中央向前线发出电报达197封之多,既有指令也有沟通与协商,在电报的往来中,三大战役取得了胜利。如周恩来所说,我们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子弹,就靠发电报就把敌人打败了!
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团队,运筹帷幄中畅所欲言,坦诚相处,肝胆相照,决胜千里时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平津战役开始后,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林、罗、刘的电报,提出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将攻克塘沽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后来,邓华到塘沽附近作了调查,感到进攻塘沽难度很大,尽管这是毛泽东所强调的平津战役最重要的攻击点,但他决定如实向林彪报告。林彪将邓华等人的报告转报军委,并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先克天津的意见。毛泽东所以把攻塘沽作为平津战役中“最重要”的一着,是因为塘沽口子一扎,平津国民党军将全部由惊弓之鸟变成笼中之鸟,插翅难飞了。他是从战略上或者从宏观上来考虑的。但林彪、刘亚楼、邓华等却从地形出发,从战术上,或者说从微观上考虑,从而大胆地建议毛泽东把口子扎低一点。塘沽只有敌人的5个师,即使打塘沽,敌人随时可以上船逃跑,也不可能将其全歼。不如舍去这5个师,围住天津来得有把握。毛泽东立即接受了这一建议。他在给林彪、刘亚楼的电报中说:“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5个纵队准备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 由此,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团队中相互体谅,相互补充,相互磋商,择优而从的顺畅沟通与民主抉择的和谐氛围。团队氛围是团队成员生存的综合环境,好的氛围可激发斗志愉悦身心凝聚士气,反之人心涣散、貌合神离。
四、具有威望与魅力的领导者是团队管理的制高点
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队首的中央领导团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展示了独具魅力的领导艺术和伟人风范,成为万众敬仰的伟大领袖,鼓舞着万众同心,朝着共同目标奋勇前进。
任何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艰苦奋斗。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艰苦奋斗。西柏坡的十个月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最繁忙的时期之一。他借住的是当地老乡家的土坯房,吃饭不定时、不定顿,总要多次催促提醒才吃,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且饮食简单,从不挑拣,最喜欢吃二米饭(大米和小米),常常是一盘地瓜或煮一茶缸麦片粥充当一顿饭。饭菜撒到桌子上,随手拾起便送入嘴里,直到进城十几年后他还是这样。周恩来在西柏坡穿的布鞋,还是警卫员王还寿在转战陕北时做的。磨得前边都露出了脚趾头,他就请身边手巧的工作人员给补了两个包头,一直穿着进了北平城。进京后他也舍不得扔,在晚上办公时又把它当成便鞋穿。
毛泽东和他的团队在艰苦奋斗方面做出了表率。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这四个字。
西柏坡时期,作为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其他书记有不同意见总是向毛泽东直言陈请,毛泽东也总是能虚心听取并采纳其他书记的正确意见。在大决战的日子里,中央领导集体实行集体办公,每天晚上8点左右,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都准时到毛泽东的办公室开会,他们研究战报,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共同商量,集体决策。毛泽东不仅在书记处开会时,而且在诸如签发军事电报等事上都注意听取并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高效决策的机制。
毛泽东对人的尊重不仅体现在五位书记之间,同样体现在上下级之间。1948年1月22日,粟裕经过深思熟虑致电中央,提出了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构想。由于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构想,所以,在电报的最后,粟裕用了“管见所及,斗胆直陈”的语句。中央军委电复粟裕:拟令他率部渡江南进,并要他就渡江南进的时机、地点和方法等问题“熟筹见复”。4月底到5月初,中共中央在阜平县城南庄召开了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他的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这一决策,树立了上下结合、个人与集体结合,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光辉典范。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出色的团队管理实践与经验,创造了党在这一时期的辉煌伟业,培育了既有历史风骨又有时代价值的团队精神,其基础是挥洒个性、鼓励创新,其核心是协同合作、注重沟通,其境界是坚定目标下的超强归属感和凝聚力,这正是伟大西柏坡精神的具体展示,是西柏坡精神指引下的组织建设的丰硕成果,其宝贵的经验与实践值得我们深思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