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并未出局机遇犹在

2014-07-03 03:23:51郑智维
民生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京津机遇民生

郑智维

与此前对媒体的开放态度截然不同,由于担心讲错话,会错意,保定的官员们现在变得讳莫如深。“需要采访谁,你们自己去联系吧,别经过我们了。”保定市政府一位新闻负责人说。

随着“政治副中心”传闻的散去,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保定变得有些被动。但有人认为,中央、省里政府领导不断前来调研,保定并未“出局”,机遇犹在,亟待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出台。

退休干部的公开信

多年来,老保定李松欣一直关注着京津冀一体化,尤其关注保定面临的机遇。

曾经是保定市建委干部的他,目前的身份是“京津冀经济发展空间研究”保定组成员,河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成员。

2013年5月,已经退休的前保定市委书记、前人大主任等8位离退休干部写了《致省、市委领导的一封公开信》,并将其刊发在2013年第二期的《保定城市研究》上。

作为公开信执笔人之一,李松欣向《民生周刊》记者透露,写信的目的是推动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多年来,京津冀三方签署了若干行之有效的框架性协议,但难以真正落实。我们以此呼吁,建立京津冀三方共同组成的实施监督管理及协调机构。”李松欣说。

让他没想到的是,今年他的愿望得以“超额”实现。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3月19日,《财经》杂志发布消息称,北京“政治副中心”初定保定。这条后来被证明是传言的消息,让李松欣兴奋了很长时间。

在公开信中,他们曾建议设“双省会”。“河北是京畿大省,地位特殊,在石家庄、保定两市设双城省会。好处是可沿石家庄经保定,再到北京建设经济带,有利于京津冀一体化。”他说。

此外,李松欣认为,铁路问题一直制约着保定的发展。公开信呼吁,天(津)保(定)大(新)铁路是天津辐射华北、西北的铁路交通纽带,有利于破解当前三北铁路交通瓶颈,还能缓解首都北京的交通压力。

李松欣向《民生周刊》记者透露,他们正在酝酿起草第二封公开信,将重点建言保定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作用。

“保定随首都北京的兴起而兴起,在文化、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对北京有着特殊的辅助作用,地位应该凸显出来。”他说。

期待中的忧虑

自从省会转移到石家庄后,保定经济发展就比较慢。综合实力如今在全省排名第五,排在石家庄、唐山、邯郸、沧州之后。

不过,从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方面的表态可以看出保定“穷则思变”的决心,全市提出的口号多与此有关:三年大变样,重返第一方阵,重塑大市形象等。

“政治副中心”的传言,曾让不少保定人感到兴奋。“当时感觉机会来了,保定或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谈到听闻该传言时的感受,《保定晚报》总编辑贺广君说。

一直到现在,他依然坚信京津冀一体化将给保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从各方面讲,保定具备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基础,尤其是京津保三角的位置优势,而且保定文化也是北京文化的延伸。”

3月26日《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让贺广君看到了更大的希望。该规划提出,河北省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其中,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承担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的作用。

不过,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态度则显得有些复杂,期盼中有担忧。

两年前,刘洪安因坚决不用“复炸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油条哥”。5月28日,《民生周刊》记者对其约访时,作为省人大代表的他,正在参加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

刘洪安说,对“政治副中心”、京津冀一体化,当时并没想太多,不过感情上还是有点复杂。“这可以让这个城市发展得更好,经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不过,大环境突然变了,使得部分市民的生活、竞争压力增加了。”

他的担忧并非没有缘由。首都功能疏解的概念迅速催热楼市,保定曾在一周内房价大涨近10%。“保定下辖的涿州仅仅是一个县级市,房价就涨到一万多。”一位不愿具名的采访对象说。

不过,现在保定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恢复平静。“由于对未来市场走势无法判断,一方面是房地产商惜售,另一方面,购房者購房意愿也不强。此外,五证齐全可销售的房源本来就很少。”当地一位房地产人士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机遇仍在

26年前,一位学者预言,广阔的京津市场对保定是个机会,越来越沉重的城市病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让保定恢复与北京之间的关系,保定必将在北京功能疏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位学者是原北京史学会会长王玲,在其所著的《北京与周边城市关系史》中,她将保定功能定位为“为首都拾遗补缺和文化辅助城市”。

“应该辩证地看保定所处的位置。”保定河大科技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强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过去人才都流向了京津地区,随着北京、天津竞争的加剧,企业及人才外溢现象必然会出现。

就北京周边城市而言,能承接此项功能的毫无疑问是保定。“对于北京的企业,既不失去北京的市场,又想得到稳定的人才队伍,保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刘志强说。

他以创业成本中的房租和人力成本为例分析,每平方米房价租金,北京每天17元,而在保定每月才20多元;人力成本,北京5000元月薪不算高,而在保定3000元就算高薪了。

拥有16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25万人,这是吸引北京企业前来保定投资的重要因素。

刘志强向《民生周刊》记者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北京的一家软件开发公司效益还算不错,由于竞争激烈,不断遭遇人才流失。对于这种新创立的公司,人才流失意味着产品研发链的断裂,整个产业链就无法维持。目前,这家企业已在保定河大科技园落户。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保定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做了充分准备。保定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编制了《保定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功能疏解的战略布局与设想》,以及《白洋淀地区发展规划》、《保北低碳产业示范区》、《保定环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等规划。该市还整合了17个原有产业园,谋划17个新园区,总面积达1190平方公里,全部用来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保定的优势非常明显。”李松欣说,希望仍在,目前就期待着顶层设计的推出。

猜你喜欢
京津机遇民生
RCEP与房地产机遇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时代邮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1:58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5:59:50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智富时代(2018年7期)2018-09-03 03:47:26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