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在东亚,日本偷走了琉球王国,将之废为郡县,改称冲绳;左宗棠率领大军收复新疆;在欧洲,希腊向土耳其宣战;大英帝国正踌躇向位于中亚的阿富汗用兵。这就是1878年,这一年,波斯尼亚被奥匈帝国吞并,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巴尔干地区。然而,真正的世界大战迟迟没有开打。直到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掀翻了巴尔干“火药桶”,才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翻看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许多都会将“一战”的爆发原因,归结为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的崛起、巴尔干斯拉夫人与奥匈帝国的仇恨云云。其实,上述因由,在1878年时就已大致形成,为何世界大战要迟至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才开打呢?
原来,这三十多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催使生产力极大提升的阶段,各类新型武器逐年逐月诞生,并实现工业化生产,直到为世界大战开打打足了物质基础!“一战”的主战场,成了最疯狂的新品发布会!
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后,德国的小毛奇游说小威廉,要他能够把握历史赋予的时机,一举摧毁法俄,统治欧洲。小毛奇慷慨激昂地说:“你知道俄罗斯有多少铁路和重武器吗?每一样我们都是他们的十倍!陛下,这是天赐良机,开战吧!”
从马克沁机枪到坦克
“敌人越强,荣誉越大!”古斯塔夫·克虏伯在自己的黑色笔记本上奋笔疾书,力透纸背。1914年的夏天,可没有什么微博、微信,克虏伯也不需要什么媒体营销。写下自励之语,克虏伯明白,出膛的炮弹就是最好的广告。
当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短短一个月间,欧洲已经如沸腾的一锅滚粥,克虏伯成了给这锅滚粥添加猛料的人。从1914年7月到1917年,位于鲁尔工业区的克虏伯工厂,以每月交货900万发炮弹和300门各型大炮的速度,供应德军所需。然而,有时候仍无法充分满足战事需要。以1915年与1916年之交的凡尔登战役为例,德军埃里希·冯·法金汉将军战前称:“我要让凡尔登成为碾碎法军的磨盘!”为此,法金汉抽调了10个师6个军总计27万人。虽然兵多将广,法金汉却没有像拿破仑那样一味使用人海战术!“以强大的炮火摧毁敌人的阵地、绝大部分人员装备,然后施行巩固和占领。”这是他的指导思想。为此,法金汉需要上千门大炮!以克虏伯的生产速度,得小半年时间才能囤够货。
从俄国前线,从巴尔干,从克虏伯兵工厂……迫不及待的法金汉以铁路运输为主,共抽调了1400门火炮,其中600余门重炮,包括当时最重型的火炮——12英寸海军大炮和420毫米口径巨型工程榴弹炮!
从1860年,甚至更早时期开始,克虏伯即是德皇的御用军火工厂。1860年十月,甫登皇座的威廉一世,就来到工厂视察。1867年的第二届巴黎工业展览会上,当一款长17英尺、重50吨的全钢线膛后装大炮亮相之时,曾引起巨大反响。但是,若要让整个欧洲真的轰动,并记住克虏伯的名号,还得靠实战。
420毫米口径巨型工程榴弹炮,专为攻城拔寨而生。其发射的重磅炮弹,曾于1914年一举轰毁列日要塞。列日要塞,南靠阿登森林筑就,在默兹河与乌尔特河汇合处形成了周长50余公里的环形炮台群——12座炮台,以3到6公里为间隔,部署了各种火炮400门。同时,各炮台筑有厚度为2.5到3米的钢筋混凝土永久工事。可是,当德军用火车将420毫米巨炮运到铁路尽头,再铺设专门的公路杀将而来后,短短几天工夫,12座炮台毁碎殆尽。
因为有了这样威力巨大的重炮,德军的战术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变。当炮击开始后,甚至有德国指挥官大言不惭地声称:“打完所有炮弹,我们的士兵在那里不会发现任何活的东西留下。”这就是1.0版本的地毯式轰炸!在成建制的轰炸机中队尚未诞生之前,这是地球上最狠最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14年“一战”爆发时,德国的钢铁年产量达到了1760万吨,是英、法、俄三国的总和!即使是英国一贯占据优势的煤炭工业,也被技术革新后的德国迎头赶上。克虏伯大炮,正是这一时期德国工业的拳头产品。与此同时,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德国仍没有扔掉一些山寨货,而那些山寨货也证明了——战争时期,管用就好,至于支付给敌国的专利费,就让倾泻而下的弹药替代吧。其典型产品就是克虏伯-马克沁机枪。
马克沁机枪诞生于一战前,是由出生于美国缅因州的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发明的。1884年,在移居英国的第二年,马克沁发明了可以连发射击的机关枪。1901年,他甚至被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封为爵士。
当索姆河战役结束的时候,1916年11月,76岁的马克沁恰巧病逝。与马克沁同一年过世的,是战争中阵亡的大批士兵。他们在战斗中汇集成尸山血海!被德军的山寨版马克沁扫射,使得协约国军队一天之内的损失就高达2.6万人,而收获的战果,仅仅是推进了几公里。此战,使得马克沁机枪名声大噪,乃至时至今日,都有不少准军迷认为——马克沁是德国人。
而实际上,马克沁自始至终都在英伦三岛上研发自动武器——1891年,第一挺马克沁机枪试装英国军队,1893年后开始陆续装备英国军队,正规军每营装备2挺,取代了英军装备的加特林机枪。至于外销方面,马克沁机枪1888年进入美国和中国;1899年,装备德国装甲部队;1912年装备土耳其军队。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型号的马克沁机枪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当然,一战时德、英互为敌国,德军新装备的,只能是山寨版的克虏伯-马克沁。
造成“一战”大多数伤亡的,自然是各类枪炮。而坦克的登场,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芝加哥大学荣休教授、美国世界史学家威廉·H.麦尼尔在《竞逐富强 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和社会》中写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些空想家预想了一种全新的军事系统——不仅靠汽油作动力,而且可能超越当时所有陆地军事武器的威力限制。”
1916年9月15日,英军60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这款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的“魔兽”,令德军阵地迅速崩溃。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则只装5挺机枪。endprint
在索姆河战役当时就惊呆了的德国人,于1916年11月决定——设计自己的坦克。及至1917 年1月,工程师约瑟夫·沃尔默1917 年设计完成了A7V型坦克。这款坦克还采用民转军技术——使用了现成的德国“霍尔特”拖拉机的底盘,于1917年夏天制成样车。随着战事吃紧,以及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问题,到战争结束时,德国仅生产了22辆A7V,其中17辆投入战场。而英、法号称共生产了一千余辆坦克。在麦尼尔看来,坦克在一战后期,取得了有限成功,直到1930年代才由德国在波兰和法国的土地上,取得了坦克战的空前效果。
空军的诞生
1911年10月,当意大利上尉皮亚扎驾驶飞机到土耳其军队阵地侦察时,其身后机舱内的加沃蒂少尉,从飞机上向土军阵地扔出了炸弹。
这是意土战争的小小一个环节,却是开创性的一投,昭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在此之前,1903年发明的飞机,在军事上唯有侦察一个用途。
1912年6月27日,鉴于飞机在战争中的表现,意大利决定组建一个航空营,维托里奥·科德罗中校任第一任航空营营长。到了一战爆发,第一次空对空的战斗终于打响——
1914年夏,法国飞行员安德烈驾驶着一架双翼飞机飞往比利时列日一带执行侦察任务;与此同时,德国飞行员汉斯也正驾驶飞机前往马恩河岸执行同样的任务。两架飞机在空中迎面相遇。汉斯按飞行员的规矩绅士般地向对方挥手致意,但安德烈只报以对敌人的藐视与嘲笑,并向汉斯伸出一根小指头。这污辱性的动作令汉斯怒火中烧。报复心促使汉斯立刻调转机头向安德烈猛扑过去,安德烈也不示弱,驾机往回盘旋,并再次向汉斯晃动一个小指头。被惹怒了的汉斯拔枪射击,安德烈也举枪还击,两人在空中斗起了枪法,犹如草原上决斗的骑士。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打着谁,双方很快便兴味索然。于是两人干脆挥手告别,各干各的活去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空战便这样草草收场。直到10月5日,一位法国飞行员用机枪击落了一架德国侦察机,才算第一次有了空中战果。
从1914年 10月到1915年7月,法国飞行员仅击落了8架战机,而且其中7架是用卡宾枪击落的。1915年,德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装有机枪射击协调装置的飞机,使战斗机的作战能力有了突破性的提高。
到了“一战”中期,从1915年10月开始,协约国和同盟国正式开始争夺前线制空权。1916年,德国开始用飞机轰炸英国。
那时候的双翼甚至三翼螺旋桨飞机,及其活塞发动机的成本相对便宜。由于构造简单使得驾驶也不复杂,由此导致培训飞行员的时间很短。以如今培养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动辄需要几年时间飞行几百个小时来对比,当时的战斗机飞行员培训,只需18个小时飞行时间,就可以独飞并开赴前线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战”期间,英、法、德都先后生产了几万架飞机,乃至有生产商暗地里表示——“战争是飞机的催生婆”。当时的空战,战机折损率有时可达到惊人的66%!有的王牌飞行员,一人就曾击落飞机近百架。这些数字在现代空战中都无法复制,亦难以想象。其中误伤比例也很大,因为“一战”方起时,各国的飞机上还没有区别国籍的标志。1914年,法国将红、白、蓝三色组成的圆形帽徽涂装在机翼上,德国人则在右机翼和尾翼上画上黑十字架。此后,各国相继确定自己的机徽,有的还在飞机机身上写有字母和数字,以标示机种和部队番号。英国的机徽是蓝、白、红三种颜色的三重圈。美军的机徽是蓝圈里面一颗白五星,两侧各有一蓝框白底中间加一红色条纹的长方形。“一战”之后,各主要空军都已规定了本国军用飞机的徽记。
航空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另一项重要作战任务是空袭。1917年6月和7月,德国对英国的两次轰炸,使英国政府怒不可遏。1917年8月,英国成立伦敦防空指挥部,包括6个战斗机中队,以及众多高炮和探照灯部队。在对付敌方空袭的办法里,幽默的英国人甚至用上了“洋泡泡”——在伦敦东郊,军方组织了一道气球屏障,将很多气球放到一定高度,气球之间用铁索连接,再从铁索处垂下密密的铁丝,组成一道空中屏障。与“英国人的气球阵”类比,某将军今日所谓多种海带,以阻隔敌方潜艇侦察的办法,看来倒还真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由于德国人在大战中对英国空袭频繁,其中飞艇空袭51次、飞机空袭52次,总共投弹9000枚,造成近5000人死伤,使得英国人想尽办法以求得反制措施。成立独立的空军,成了英国人的研究结果。1918年4月1日,英国皇家飞行队和海军飞行队合并,成立一个与陆军、海军平行的独立军种——皇家空军。这是世界上第一支独立的空军部队,系世界军事史上一个重要拐点。而一战之后,原本单纯用于侦察的飞机,已经脱胎换骨,演变出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等系列机种。比如侦察机中的德国L.V.G.C Ⅵ、法国“布莱里奥”,歼击机中英国“索普威思”、“布里斯托尔”系列、法国“斯帕德”系列、德国“容克”系列等,都成为了一代名机。
除了单纯的航空兵,海军航空兵在一战时亦有一定发展。虽说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原装航母,是1922年12月建成的日本海军“凤翔”号,但早在1914年8月,英国皇家海军改装了3艘水上飞机母舰,每艘可搭载3架水上飞机。
毒气战,恐怖阴云不散
1915年4月22日,位于比利时的伊普雷小镇处在轰炸后的喧嚣中。三天前,德军用420毫米大炮轰击小镇的民用目标,当炮击停止后,协约国参战的阿尔及利亚狙击兵和非洲轻步兵们,注意到有一片奇怪的、略呈绿黄色的云飘了过来。没有人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在这片云飘到他们面前时,他们开始窒息,痛苦得喘不过气来,许多人倒下来,闷死了,他们的眼睛、鼻子和喉咙好像被酸性物质烧灼似的感到烫痛。有160多吨氯气,从德国堑壕特置的圆筒里放了出来。这种毒气差不多比空气重三倍,它乘轻微的东北风,沿地面滚滚而来,坠入堑壕。这就是“一战”中典型的一场毒气战!
当年,协约国以牙还牙,以毒攻毒,也曾着手制造毒气炮弹。但德国人在这方面保持了技术优势。1917年7月,德国人甚至开始使用芥子气。这是一种油状腐蚀剂,能使皮肤起泡,引起溃烂,只有经过很长时期才会蒸发。芥子气造成部队的恐怖。协约国用路易氏毒气反击,这同样是一种剧毒的起泡剂。德国人还研制一种能渗透防毒面具的化学品,使戴防毒面具的人猛烈地打喷嚏、恶心、呕吐,迫使他们扯掉防毒面具。紧接着这种突击就发出时间上经过小心安排的其他毒气。大战期间,对协约国至少发射了12.5万吨毒气。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年,50%的德国炮弹都充了毒气。双方化学战的伤亡人数都大大超过100万,其中十分之一死亡。
而早在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国际会议上,就已批准通过了禁止使用有毒气体作战的文件。这一问题持续到“二战”——1925年在日内瓦通过了禁止化学武器的国际公约——《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有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简称《日内瓦议定书》。可“二战”中,毒气弹照样大量使用。“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亦常见毒气攻击。可以说,毒气战的恐怖阴云,一直没有消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