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录/顾建平
在我国古代,表演歌舞戏曲节目的少年儿童,称为童伶。翻开我国剧坛上的童伶史,可追溯到2100年前的汉代。汉代设立“乐府”,也就是当时音乐歌舞的总机构。乐府命令各地戏曲教坊培训童伶。汉高祖刘邦为了颂扬自己反秦起义的武功,亲自作了一首《大风歌》,在一次招待来宾的盛大宴会上,由童伶126人演唱。
汉武帝时出现“百戏”。武帝一面把民间乐曲搜罗到乐府里来,一面在教坊中蓄童伶。武帝爱看《总会仙昌》,这是一出大型歌舞剧,排场盛大,布置华丽,由100名相貌俊美的男女童伶演出。武帝还爱看“百戏”中的“戴竿之戏”,由衣黄衫文玉带的大力士额上顶一根长竿子,竿上置一横木,横木两端都有一个童伶悬在上面,左边童伶做着“忽跟挂而倒绝”的动作,右边童伶摆出“虬索龙蟠”的姿势,竿顶再有一个童伶“杪竿音而旋腹”。动作是很惊险的。
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十分喜欢少年儿童的演出。一次,她在宫廷欢宴皇亲国戚。席间,武则天命内侍招伶侑酒,宫娥引出一队娃娃,在宴席前载歌载舞。这些小演员全是武则天的孙儿孙女。年纪最大的是12岁的皇孙,他演了化妆歌舞《安公子》。年方6岁的隆基、后来的唐明皇歌舞一曲《长命女》。年仅4岁的玄宗的二妹李华,后来的代国长公主舞了一曲《西凉》。玄宗的弟弟、后来的歧王年只5岁,戴着假面具扮演《兰陵王》。这些娃娃的表演赢得满堂彩声。
唐玄宗是个最会玩戏曲的皇帝,他精通音乐,他编撰了宫廷乐队演奏的《倾杯乐》曲,还亲自编导《破阵乐》巨型舞蹈,这是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国家的歌舞。他在教坊中蓄有童伶杂伎300多人。每次演出《破阵乐》等巨型舞蹈时,除宫女表演外,还有童伶的专场演出,这些小娃娃身穿银饰盔甲,手中持戟,用舞蹈演出古代作战的阵式,更增加娱乐成份。
北宋时,神宗皇帝在京城的教坊,蓄有更多的童伶,教习歌舞。一年神宗寿日,宫廷演戏,神宗招童伶演出《崔护六么》(演人面桃花的故事,“六么”是古曲调名称),“舞态多姿,曲尽其妙”。当时,大文学家苏轼写了一篇《教坊致语》,其中有“朱弦玉绾(指女童歌队),屡进清音;华翟文竿(指男童舞队),少停逸缀。宜进诙谐之技,少资色笑之欢,上悦天颜,杂剧来欤。”表明男女少年儿童的歌舞演完之后,接着演出杂剧。可见当时的童伶,已经成为宫廷的专业演员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