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文学与岛国意识

2014-07-03 00:58张剑
党建文汇·上 2014年1期
关键词:岛国欧洲人孤岛

张剑

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由于英吉利海峡的阻隔,双方的交流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通畅。文化地理的差异造就了英国人的内敛和沉稳,同时也造就了欧洲人的浪漫和热情。英国人在自我感觉上往往与欧洲大陆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如英国人认为自己更擅长实用思维,而欧洲人更擅长抽象思维。英国的哲学家大多专注于实证主义,而欧洲的哲学家大多专注 于形而上学。英国人在想象、思维和创造力方面的确与欧洲人有一定的差别。

英国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 也曾经多次使它幸免于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曾经燃遍欧洲大陆,但是对英国没有太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军队横扫欧洲大陆,但由于有英吉利海峡的阻隔,希特勒最终没有能够征服英国。欧洲大陆所发生的那些大屠杀、种族清洗等可怕事件也没有在英国发生,因此英国有一点置身事外的超然感觉。这种孤岛意识导致了英国人对欧洲一体化、对欧元表示出巨大的抗拒,他们认为加入欧盟就等于放弃他们的主权,加入欧元区就等于放弃了他们对自身经济发展的话语权。

英国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它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向海外扩张。可以说,孤岛的状况倾向于催生一种走出去的冲动,一种外向型的思维。

然而另一方面,孤岛的状况也可能产生一种岛国意识,一种自我封闭的、置身事外的超然心态。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美国的崛起逐渐取代了英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在愤怒和绝望中,英国人的意识逐渐回归了英国本土,在自身的文化和传统中寻求力量。英国的乡村、庄园、没有受到工业化污染的田园、没有受到全球化冲击的英国国民性成为人们怀旧的主要对象。英国人的思维产生了一种向内,而不是向外的倾向,一种抵御外来干扰的自我保护倾向。这种倾向在英国文学中尤为突出。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诗歌一反先前的世界视野和全球意识,产生了一种关注邻居、回归社区的倾向。

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国人自己也在寻求深厚传统与时代需求之间的平衡,他们自己也在批评那种狭隘的岛国意识。应该说,英国是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多的民族之一,英国人的智慧能够超越他们的局限,使其继续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摘自《光明日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岛国欧洲人孤岛
孤岛(外一首)
孤岛
南太岛国“说不”背后的智慧(观察家)
欧洲人复活节餐桌少了芦笋
汤加首相发起减肥挑战赛
那些国旗上的植物,你知道几个?
岌岌可危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