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福忠
John Wanamaker (1838~1922)是美国19世纪的商人,也是一位创意家,他创造了现代化的百货公司,被称为现代广告与市场学之父,同时也是第一个在报纸上刊登全版广告的人。报纸在当时虽然是唯一的传播媒体,但他并不完全相信广告的功效,认为“有一半广告费是浪费,却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见下图),后来这句话成了名言。
如果他能够活在现在,那么广告费有效的一半或者浪费的一半就不难找出来,这要归功于大数据(Big Data) 的技术,包括资料的撷取、管理和分析,发展出一个“预测分析”的新行业。这个行业用统计技术分析历史与现实数据、构建学习模型来预测未来,可为银行找出开设分行的最佳地点,为餐厅决定哪些菜式需从菜单上删除,当然也能找出最有效的广告方式。
企业作预测分析的目的是怎么获利或怎么省钱,最好是既获利又省钱。以美国的报业为例,每年有140亿美元的广告营收,如果广告主不断预测分析,终有一天会找出John Wanamaker说的浪费的那一半。
“数据库营销”不算是新概念,现在使用的人越来越多,用收集、整理、交换得来的个人资料,作为对象化营运的方针。美国的Acxiom公司专门进行预测分析,有2.3万个服务器,每年处理几亿个消费者的500兆笔数据,11兆网络浏览器的Cookie,2亿笔手机基本数据,平均每个消费者有1500笔数据。
这些资料从哪里取得的?当然有多种来源。公开的数据有房产和车辆的登记、Cookie追踪到的网上行为、浏览器的广告、顾客调查的结果,甚至是脱机的购买行为等。CEO Scott Howe表示,他们的数字触角不久就会延伸到每个美国网民。
另一家同样的公司APT,有近百家如沃尔马一样的大型客户,从中分析出20%的美国零售经济资料。使用这些丰富的资料,可以让这些企业客户了解售价、市场、商品、运作、资本各项目与获利的关连。
一家零售公司有1000家连锁店,每年花5000万美元用夹报的方式随报纸附送广告,每次广告送出,尤其在旺季,营收立刻增加,但管理阶层不知道营收是因为广告的关系,还是因为售价、竞争等别的因素。因为预算的压力,管理阶层屡次想减少夹报,但又怕影响营收,于是找到APT。
APT用软件仿真分析,结果发现报纸广告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1000家商店的表现好坏不一,取决于当地市场是否饱和,有些商店的营运成本远高于广告带来的收益。经过APT的建议,对收支不平衡的商店停送夹报广告,把广告预算大幅度移转到营运良好的商店,广告效益因此增加了。这一举动,减少了 500万元的广告费用,整体的营收也没有受到影响。
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等都没闲着,各投入大量资金聚集数据,从行动工具、数字媒体消费、网络社区活动、在线购物,尽可能获取大量的使用人数据,如个人的收入、住址、认识什么人、读什么书、常到哪里去、买过什么东西、买东西给谁用、上传了哪些影视等。这些数据转换给企业,就能用作开发新市场的工具,科技公司也借此聚集了更多的新资料。这样循环不已,信息科技进入了另一次革命——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的确让企业受惠,却让媒体处于尴尬的位置,因为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主正是这些企业。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预测,企业极可能、甚至必然找出哪些是“浪费”在媒体广告上的花费,进而缩减或变更广告预算,使得媒体的运作更加艰难。
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这种威胁,呼吁媒体趁着大数据还在发展的初期,赶快加紧防御,用强化数字营销能力来抵抗大数据的来袭。至于威胁是否真的存在,就要看媒体对大数据的认知了,不过这次信息科技革命确实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