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绍兴,名人辈出,距鲁迅故居和咸亨酒店不远,明代著名才子徐渭的故居—青藤书屋,依旧延续着400年来的孤寂,独啸晚风、冷冷落落,极少有游人涉足。
徐渭,中国水墨画大写意的开创者,字文清,后改文长,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徐文长生在绍兴,“六岁读书,八岁作文”,12岁便能“自识琴谱”,仿扬雄《解嘲》的文章轰动全城,被当地人誉为神童。“越中十子”之一的沈鍊夸奖他说:“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
清静古道,冷落寂寥。三轮车夫带我穿过青板条石的窄巷,来到了青藤书屋。青藤书屋的大门比北方四合院的院门稍小。进到院里,靠左边是一间小房,里面零星摆放着几本书籍和纸砚。院子的右侧,有一大片郁郁葱葱的青竹,挺而突兀,随风摇摆,潇潇洒洒,别有风骨。紧挨竹丛摆放着几盆素雅的兰花,兰花旁的岩石蜿蜒紧靠正房的墙根,青灰色的墙壁平展开阔,上书三个大字:自在岩。
我穿过院内的石板路,进入书屋的正堂。徐文长曾踩着这条路,几次寻求功名“而未得中”。20岁时,他才磕磕绊绊地考中了秀才,之后八考八落,30年没中一项功名。徐文长诗、书、画的才名与日俱增,政途却是越走越窄。在“屡试不第,前途无望”的情况下,徐文长只好循了绍兴前辈的老路,出门做了师爷。在徐文长暮年所作的《自作畸谱》里,我们还能看到他六岁入学时读杜甫“鸡鸣紫陌曙光寒”的诗句和暮景桑榆时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青藤书屋正中,放着一张不大的八仙桌,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这些文房四宝不是400年前的原物,那屋中地上凹凸不平的石砖,或许才是几个世纪风雨沧桑的历史见证。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徐文长做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幕府,掌管文书,那年他36岁。徐文长学富才高,却没有文人书生的迂腐。他关心社会、爱家爱国。当时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侵扰,兵备无能,他曾几次冒险随军队来到前线,观察形势,然后记录下战事的过程,分析成败原因,并向有关官员提出破敌的方略。他为朝廷破敌、百姓安居立下了功劳。明史上有“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的实录,徐文长的才华和能力,不同于一般文人书生的纸上谈兵。
徐文长做幕僚时,很受巡抚的器重,但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已也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据说徐文长的好友沈炼因弹劾权贵严嵩遭其杀害,而他的上司浙江巡抚胡宗宪又与严嵩来往甚密,让徐文长代其写了许多吹捧严嵩的文章。徐文长此时内心悲痛,文章却要大肆吹捧权贵严嵩。善文不能书心,这也算是历代文人的悲剧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父子案发,浙江巡抚胡宗宪受到牵连,先被革职,后来“死于狱中”,徐文长的靠山倒了。世情薄,人情恶,徐文长的性格本来就有些偏激,再加上少年时的经历使他更加愤世嫉俗。几十年求功名而未中的抑郁一起涌上心头,徐文长发了狂病。
且听青藤诉青史(上)
高远,旅法音乐家、艺术评论家、作家、教授。留学于法国国立音乐学院,获法国政府奖学金、法国亚洲中心奖学金,享有法国国际艺术城专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