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评价、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4-07-02 19:30陈金波戴化勇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因子分析农产品

陈金波++戴化勇

摘要: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不但影响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综合,结合中国农产品流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的指标体系,并计算了1999~2011年以来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影响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提升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指标;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6-1483-06

Evaluation, Inflnence and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Efficiency

CHEN Jin-bo1,2,DAI Hua-yong2

(1.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2.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 The marketing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farmer income and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ferences, the paper established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ing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ed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measure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ing efficienc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 marketing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ing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dex; factor analysis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市场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农产品在总量上的供给与需求基本达到了平衡,不过在少数年份还是出现了结构性的剩余及短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农业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中国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时间不长,导致整个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供求呈现出区域性、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某些农产品供大于求导致销售困难、价格低迷;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无序性、盲目性和趋同性现象严重。中国农产品流通问题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要“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与此同时,还应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由此可见,农村市场流通效率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则是提高农村市场流通效率其中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但不断出现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质量事故说明中国农产品在流通效率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而要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就要明确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如何去测量,其效率的高低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正是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之所在。

1 理论假设

1.1 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

经济的动态效率是分析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黄飞鸣[1]用1985~2005年的数据从经验和协整计量两方面做出检验,得出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的结论,并分析了造成中国经济出现动态无效的深层原因是消费不足。因此,他提出应该从提高居民消费和收入着手,来实施扩大消费需求的内需对策,消除经济的动态无效。而从经验角度看,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就必然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提高,农产品流通规模也会随之提高,进而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正向作用。

1.2 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产品生产价格的提高,必然会影响农产品流通企业的成本,在销售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进而会影响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利润,使农产品流通企业的效率下降。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农产品流通企业效益的下降必然会导致农产品流通业效益的降低,进而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效率。而整个社会农产品生产价格的高低主要是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来衡量,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负向作用。

1.3 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产品流通投入指数

刘勇等[2]通过对全国30个地区零售行业效率的分析,认为零售行业的投入指标(比如企业数量、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员、资产总额)对产出指标(比如地区零售销售额、利润额)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正向影响流通效率。徐健等[3]运用DEA方法对中国区域零售业流通效率进行了分析,认为绝大部分非DEA有效的省市都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这些地区应该进一步扩大零售业规模,依靠增加投入来获得效率的提高。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农产品流通投入指数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正向作用。

1.4 农产品流通效率与交通运输状况

司增绰[4]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计量分析,发现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公路里程、公路客运量、公路货运量和民用汽车拥有量中,民用汽车拥有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公路货运量次之;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县的零售额、县级以下的零售额、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中,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县以下的零售额的影响程度最大,对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的影响程度次之。因此,交通运输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交通运输状况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正向作用。

2 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1 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指标的选择及数据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测评指标并建立了测评指标体系,李骏阳等[5]从周转率、规模性、效益性三个方面建立了中国流通效率测量指标体系,包含10项指标;郭红莲等[6]以流通利润、流通速度、质量保证作为衡量禽蛋流通效率的指标;张磊等[7]认为可以用市场整和度、市场集中度、技术效率、消费者满意度、流通差价、交易费用、流通时间等七大指标来综合评价流通效率的高低;孙剑[8]根据可操作性和全面性原则,建立了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包括农产品流通速度指标、流通效益指标和流通规模指标三大类,共12项指标。综合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综合考虑流通效率测评指标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的前提下,本研究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指标体系。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只有批发业与零售业的数据,因此,本研究的流通业主要指狭义的流通业,即只包括批发业和零售业。

表1中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从流通速度、流通效益及流通业发展状况三个方面来建立的。各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1999~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因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的局限性,故本研究对限额以上农产品批发零售业数据进行了处理。其中,农产品批发业主要包括农畜产品批发业和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业等。而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并不存在专门的农产品零售业数据,故本研究中农产品零售业的数据主要是用零售业数据与GDP比率(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的乘积计算所得。虽然这样处理之后,农产品零售业的数据范围要比农产品批发业的数据范围大,但由于本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数据是各总量指标之间的比率数据,只要保证比率数据计算过程中,分母的指标与分子的指标同时按上述方法进行处理,就不会影响最终的分析结果了。另外,由于在中国统计年鉴中,缺乏2004年限额以上农产品批发零售业数据,故采用2003年和2005年农产品批发零售业数据的均值作为2004年农产品批发零售业的数据。具体数据见表2。

2.2 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数据

根据中国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及前文所述的相关文献,本研究确定了农产品流通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法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数、居民收入(包括城镇与农村居民)、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铁路里程、公路里程、内河航道里程、民航航线里程、居民消费水平等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具体数据见表3、表4。

3.3 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

3.3.1 因子分析过程 本研究运用SPSS 17.0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处理结果见表5、表6、表7。

表5是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所提取的公因子对样本方差的特征值以及正交旋转后各成分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从表5中可以看出前面两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7.242和2.398,都大于1,且两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64%,这说明只需要有两个公因子,就可以反映全部11个变量的数据特征,因此,11个变量可以转变成2个变量。

表6是运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方法计算所得的两个公因子的负荷系数矩阵,从表6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对X2、X4、X5、X6、X8、X9、X10、X11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第二个因子对X1、X3、X7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因此,可以将农产品流通效率的11个测量变量减少为2个,分别用F1、F2表示。

3.3.2 农产品流通效率测量 从表5中,可以计算出所提取的两个公因子的权重:

第一个因子F1的权重=59.486/87.64≈0.679。

第二个因子F2的权重=28.154/87.64≈0.321。

根据公因子的权重,可以得出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E=0.679F1+0.321F2 (1)

将表7中两个因子的得分代入公式(1)即可得出1999~2011年间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值E,具体数据见表8。

根据表8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在1999~2011年间基本上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3.4 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选择与分析

前文假设中的农产品流通投入因素主要用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法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数来衡量;而交通运输状况因素主要用铁路里程、公路里程、内河航道里程、民航航线里程来衡量。为了得出农产品流通投入和交通运输状况的数据,本研究运用因子分析对表3、表4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法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数等因素可以用一个因子表示,其第一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6.145%;铁路里程、公路里程、内河航道里程、民航航线里程等因素也可以用一个因子表示,其第一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945%。因此,可以两个因子得分信息来表示农产品流通投入因素和交通运输状况因素的数据,结合表3、表4中剩余的数据,得到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的数据(表9)。

为了验证前文提出的假设,本研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0。

从表10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E与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和0.927,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说明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呈强正相关关系,故本研究的H1得到证实;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342,但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276,说明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故本研究的H2未得到证实;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产品流通投入的相关系数为0.906,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说明两者之间呈强正相关关系,故本研究的H3得到证实;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全国交通运输状况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说明两者之间呈强正相关关系,故本研究的H4得到证实。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农产品流通投入以及交通运输状况直接影响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因此,要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政府制定切实的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当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相应会提高。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如适当降低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而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规范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制定相关财政及税收补贴政策,提高农民及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等。

4.2 引导居民消费倾向,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适当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提高消费水平,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措施积极发展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等。

4.3 改善中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提高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

农产品流通领域投入的提高及全国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可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因此,政府可以适当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如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建立并规范农产品流通市场,采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流通领域,提高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营规模;继续加强全国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本研究运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但限于数据来源及在研究中未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对流通业的影响,研究结果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黄飞鸣. 中国经济动态效率——基于消费—收入视角的检验[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4):3-19,106.

[2] 刘 勇,汪旭晖. 对全国30个地区零售行业效率的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07(9):75-77.

[3] 徐 健,汪旭晖. 中国区域零售业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9(5):101-103.

[4] 司增绰. 区域商贸流通发展与公路交通水平计量分析[J]. 商业研究,2011(8):62-67.

[5] 李骏阳,余 鹏. 对我国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1):14-20.

[6] 郭红莲,侯云先,杨宝宏. 北京市禽蛋流通效率评价模型及应用[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10-14.

[7] 张 磊,王 娜,谭向勇. 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概念界定及评价指标设计[J]. 华东经济管理,2011(4):18-21.

[8] 孙 剑.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与演进趋势——基于1998—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11(5):21-25.

为了验证前文提出的假设,本研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0。

从表10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E与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和0.927,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说明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呈强正相关关系,故本研究的H1得到证实;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342,但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276,说明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故本研究的H2未得到证实;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产品流通投入的相关系数为0.906,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说明两者之间呈强正相关关系,故本研究的H3得到证实;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全国交通运输状况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说明两者之间呈强正相关关系,故本研究的H4得到证实。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农产品流通投入以及交通运输状况直接影响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因此,要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政府制定切实的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当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相应会提高。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如适当降低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而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规范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制定相关财政及税收补贴政策,提高农民及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等。

4.2 引导居民消费倾向,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适当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提高消费水平,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措施积极发展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等。

4.3 改善中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提高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

农产品流通领域投入的提高及全国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可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因此,政府可以适当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如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建立并规范农产品流通市场,采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流通领域,提高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营规模;继续加强全国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本研究运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但限于数据来源及在研究中未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对流通业的影响,研究结果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黄飞鸣. 中国经济动态效率——基于消费—收入视角的检验[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4):3-19,106.

[2] 刘 勇,汪旭晖. 对全国30个地区零售行业效率的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07(9):75-77.

[3] 徐 健,汪旭晖. 中国区域零售业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9(5):101-103.

[4] 司增绰. 区域商贸流通发展与公路交通水平计量分析[J]. 商业研究,2011(8):62-67.

[5] 李骏阳,余 鹏. 对我国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1):14-20.

[6] 郭红莲,侯云先,杨宝宏. 北京市禽蛋流通效率评价模型及应用[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10-14.

[7] 张 磊,王 娜,谭向勇. 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概念界定及评价指标设计[J]. 华东经济管理,2011(4):18-21.

[8] 孙 剑.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与演进趋势——基于1998—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11(5):21-25.

为了验证前文提出的假设,本研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0。

从表10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E与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和0.927,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说明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呈强正相关关系,故本研究的H1得到证实;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342,但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276,说明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故本研究的H2未得到证实;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产品流通投入的相关系数为0.906,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说明两者之间呈强正相关关系,故本研究的H3得到证实;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全国交通运输状况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说明两者之间呈强正相关关系,故本研究的H4得到证实。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农产品流通投入以及交通运输状况直接影响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因此,要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政府制定切实的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当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相应会提高。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如适当降低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而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规范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制定相关财政及税收补贴政策,提高农民及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等。

4.2 引导居民消费倾向,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适当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提高消费水平,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措施积极发展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等。

4.3 改善中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提高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

农产品流通领域投入的提高及全国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可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因此,政府可以适当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如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建立并规范农产品流通市场,采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流通领域,提高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营规模;继续加强全国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本研究运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但限于数据来源及在研究中未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对流通业的影响,研究结果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黄飞鸣. 中国经济动态效率——基于消费—收入视角的检验[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4):3-19,106.

[2] 刘 勇,汪旭晖. 对全国30个地区零售行业效率的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07(9):75-77.

[3] 徐 健,汪旭晖. 中国区域零售业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9(5):101-103.

[4] 司增绰. 区域商贸流通发展与公路交通水平计量分析[J]. 商业研究,2011(8):62-67.

[5] 李骏阳,余 鹏. 对我国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1):14-20.

[6] 郭红莲,侯云先,杨宝宏. 北京市禽蛋流通效率评价模型及应用[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10-14.

[7] 张 磊,王 娜,谭向勇. 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概念界定及评价指标设计[J]. 华东经济管理,2011(4):18-21.

[8] 孙 剑.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与演进趋势——基于1998—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11(5):21-25.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这些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