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淑娜
摘要:以中原经济区232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采用自然裂点法对2010年县域的人均GDP数据进行了分级统计,并将中原经济区的县域经济划分为5种类型;然后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关联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东西差异非常明显,以京广铁路为界,以西(包括京广线所经县市)为经济相对发达区,以东为相对落后区。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全局空间关联特征为聚集模式,在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空间上形成了2个高高聚集区(1大1小)、2个低低聚集区(1大1小)、3个小的低高空心区和1个高低孤立区。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6-1470-04
Analysis of Spati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at
County Level
XU Shu-na
(School of Urban-rural Planning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Selecting GDP per capita as the evaluation variable, the author used natural breaks method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of 232 coun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oing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GDP per capita and dividing the county economy into five different types. Then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 of county economy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by using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east-west direction bounded by Beijing-Guangzhou railway. The west of the railway is relatively developed and the east is relatively backward areas. The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 is aggregation mode in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which formed two high-high aggregation areas, two low-low aggregation areas, three small low-high dispersion areas, and one high-low dispersion area.
Key words: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county economy;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1],它影响着区域形态和内部格局,分析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空间结构及其成因,对于加快落后地区发展、保持发达地区竞争力是十分有益的[2],实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要求。
中原经济区(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CPER)地处中国中心地带,范围涵盖河南全省、山东西南部、安徽西北部、河北南部和山西东南部共5省30市3县(区),总面积28.9万km2、总人口1.5亿,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之后的重要经济区域之一,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
由于县域经济在中国政府决策、宏观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差异的关注也从地带之间、省际之间过渡到县域之间[4-8]。本研究以中原经济区232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包括173个县、31个县级市及28个地级市市区),选取2010年的人均GDP指标及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区划的矢量数据,利用GIS工具对中原经济区各县域经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级统计,然后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关联模式。本研究所使用统计数据来自2011年的《河南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等。
1 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010年,中原经济区各县域人均GDP(元)的最小值为3 928.00,最大值为88 195.64,平均值为22 227.73,标准差为13 733.05。根据其频率分布图,基于“类内差异最小,类间差异最大”的原则,采用自然裂点法将中原经济区县域分成5类:第一类为经济贫困区,人均GDP范围为3 928.00-13 589.00;第二类为经济落后区,人均GDP范围为13 589.01~21 717.07;第三类为经济一般区,人均GDP范围为2 1717.08~3 1413.89;第四类为经济次发达区,人均GDP范围为31 413.90~43 258.91;第五类为经济发达区,人均GDP范围为43 258.92~88 195.64。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