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梅
摘要:生态博物馆的建设除了传承与保护当地民族文化外,还上是整个民族保留的十分罕见的人文历史资源,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基于农业多功能视角分析了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多方面的价值功能,并由此为中国生态博物馆及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战略性的发展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多功能视角
中图分类号:F327.8;F59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6-1447-04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museum and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ZHOU Xiao-mei
(Wuhan Polytechnic,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Excep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local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museum actually help the whole nation to retain the rar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sources with an extraordinarily high historical value and ornamental val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and multifunction was analyzed.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y developing of eco-museums and eco-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museum; tourism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perspective
随着农业多功能概念的发展,学者们意识到农业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食物生产,还具有保存自然生态、自然景观等众多的功能。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由此可表明,农业多功能性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值得探索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博物馆正是在农业多功能下衍生出来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并且凭借其稀缺性和独特性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各自独特瑰丽的文化为建立形形色色的生态博物馆提供了资源基础,而这些生态博物馆也为国际生态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样本[1,2]。然而,我国的生态博物馆仍然处于本土化的摸索阶段,生态博物馆如何在中国本土化中取得成功,如何在尊重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规律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农业多功能的角度分析生态博物馆的功能价值,并以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对生态博物馆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战略性策略方向。
1 农业多功能理论
多功能农业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重新认识农业的成果。农业多功能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稻米文化”,将农业与水稻种植联系。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农业多功能进行了正式定义:农业除了为人类和牲畜提供所需的食物和纤维这一基本功能,还具有社会、文化、生态、政治等多项功能。至此,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农业方面除了粮食生产、保障生命之外的功能,比如农业在整个生态、农业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1998年日本学者认为农业多功能是农业生产活动除了在保障农产品的供给的作用外,所具有维持自然生态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保证文化传统的延续等功能。我国学者指出,多功能农业就是使农业在向人类提供优质充足农产品的同时,还应承担社会、经济与生态等各方面的功能。整体而言,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是目前最为普遍被接受的农业多功能(图1)。
1.1 经济功能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经济功能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功能。库茨涅茨认为农业在产品提供、市场开发、要素提供和外汇4个方面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简单来说,农业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为社会提供农副产品来创造经济价值,从而为国民经济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2 377亿元,比2011年增长4.5%,同时我国农垦系统全年生产总值突破5 000亿元大关,农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经济地位和经济贡献不可动摇。
1.2 社会功能
农业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对创造就业机会和保障社会稳定方面的社会贡献。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拥有广大的劳动力基数,充当着就业蓄水池角色。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农村就业人员有近4亿。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进程加速,未来农业在人才吸引上将有更大的优势。此外,农业发展中涉及大量的民生问题,比如农产品质量安全、医疗、养老等,这些民生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程度,因此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广大农村的社会安定程度。
1.3 政治功能
农业发展为政治稳定提供了基础保障,并且自身也是政治稳定的内容之一。从原始社会开始,农业生产方式奠定了整个社会组织形式的基础,农业发展的进程引领社会政治的进步。而且,农业产品是国家战略性的物质储备,是政治稳定的物质基础。
1.4 文化功能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文化根深蒂固,农业为整个国家的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多样化文化。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是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产物,也从中衍生了农业生态系统,形成了多样的生产方式,开发出地域性农业景观,孕育了具有吸引力的民族风情,这些都是农业发展的文化功效。另外,农业文化对于社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良文化传统。
1.5 生态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干,拥有的丰富自然景观和良好生态环境更是农业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具体来说,农业生态功能表现在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和为可持续发展环境提供支持等方面。
2 中国生态博物馆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生态博物馆界定
生态博物馆最早由法国人亨利·里维埃在1971年的博物馆理事会提出,包括地域、遗产、居民和记忆4个因素,随后里维埃将生态博物馆定义为“以社区过去和现在环境为学习开发对象,以保护和发展当地自然文化遗产为目的的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与传统的博物馆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博物馆具有“社区性”特点,生态博物馆将博物馆的范畴延伸到社区,以社区居民的自身参与和管理为基础,社区居民对本地区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和管理权;另一方面,生态博物馆具有“生态性”特点,这种生态既包括了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强调对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的保护。在生态博物馆概念下,当地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被实时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动态的博物馆。
2.2 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生态博物馆的理念被引入中国[3]。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由中挪合作在1997年开建,1998年10月31日梭戛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的落成开馆标志着中国生态博物馆事业迈出了第一步。随后,中国政府继续与挪威合作,在贵州镇山、隆里和堂安又建立了3座生态博物馆,至此中国第一代生态博物馆群正式形成。此后,生态博物馆在中国西南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至今已建成10余座生态博物馆,众多具有生态博物馆特征的民族风俗寨、生态村、古城等民族特色浓重的旅游景观点,都为中国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多样化做出了重要贡献[4-6]。从时间段划分来看,可以将中国生态博物馆分为4个阶段,引入阶段、多功能开发阶段、多地区开发阶段和多维发展阶段,各阶段的特征和生态博物馆见表1。
2.3 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多功能分析
生态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把所在地当地的文化艺术展示、传播给参观者,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随着农业多功能理念的提出,学者们开始重视与农业相关的旅游产业的多功能,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生态博物馆的多功能分析[7]。总结起来,生态博物馆的多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经济功能。也就是在生态博物馆为当地社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对食品的需要,还有以依托生态博物馆提供与之相关的旅游等服务获得的经济价值。贵州省的生态博物馆都建设在较为贫困的山区,当地经济社会落后,建设生态博物馆利用当地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2)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生态博物馆对解决当地居民劳动就业,提供社会保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生态博物馆通过容纳劳动力就业解决了当地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当然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涉及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
3)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生态博物馆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上的作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关系到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环节,因而生态博物馆具有积极的政治作用。
4)文化功能。生态博物馆首要的目的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为大众提供了教育、审美和休闲等机会。生态博物馆内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后,文化消费逐渐成为时尚和潮流,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得到普遍承认和赞同,生态博物馆无疑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他族文化的好奇,为旅游者提供充分体验少数民族生活的机会,是我国多民族文化宣传和传承的有效方式。
5)生态功能。建设生态博物馆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良性发展。生态博物馆是自然和人文历史的和谐统一,建设生态博物馆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生态博物馆各功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其经济功能的大小不仅影响生态博物馆总功能的大小,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生态、文化和政治功能的发挥;同样地,其社会功能的大小不仅影响生态博物馆总功能的大小,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生态、文化和政治功能作用的发挥;其他生态等功能都能影响到生态博物馆整体功能的实现。总之,生态博物馆的多功能必须要协调发展,否则会出现一损俱损的严重后果。
3 生态博物馆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考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阿玛尔·加拉认为“生态博物馆将成为全球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人们会逐渐认识到生态博物馆的独特价值”。生态博物馆是旅游产业中的一种新模式、新理念,其多方面价值功能的实现已经成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方式。然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生态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原生态的独特文化遗产,只有这种文化遗产得到存续才有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学者们也一致认为生态博物馆开发必须是可持续的,这就要求生态博物馆协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实现生态博物馆的多功能发展和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是未来生态博物馆构建的关键问题,因此可以对生态博物馆及其带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几个方面的战略性意见。
3.1 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中国生态博物馆在多年探索和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未来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要始终从根本上坚持“政府主导、专家主导、社区居民参与”三者结合的指导思想,这是生态博物馆存在的本质,也是其长期成长的思想精髓。另外挪威文物局专家、贵州生态博物馆项目科学顾问达格·梅克勒伯斯特与中方专家、村民代表等在2005年提出的“六枝原则”则是中国各个地区生态博物馆构建的经典原则,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以“六枝原则”为核心原则。坚持认同村民对当地文化的参与和解释;将当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价值紧密结合;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坚决稳定村民的民主管理权;文化保护为先,旅游发展为后,两者冲突时先保护文化后发展旅游业;以长期发展为目标,注重历史性规划;向参观者灌输尊重理念,一切行为准则以尊重文化为基础;各地区根据当地文化和社会状况开发特色的生态博物馆模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要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
3.2 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2.1 坚持发展与保护并行 生态博物馆首先是博物馆,其保护功能是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因此,发展旅游时,生态博物馆的首要责任是文化保护,其次才是考虑旅游开发,在此过程中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生态博物馆是当地人民生存所在,必须保护其自然和人文生态,才能保证生态博物馆的长期存在,才能使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利用。同时,因为生态博物馆不是静态的文物,而是包含着社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社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人类发展的自然需要,不可剥夺,这也是发展生态博物馆不可忽视的部分,因此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也是促进当地文化得到更好保护的物质保障。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盲目发展将会抹杀特色文化,失去其赖以发展的重要旅游资源,只有将保护和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生态博物馆及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 让村民掌握生态文化的主导权 生态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在于对当地民族生态文化的保护,当地村民是保护工作的最主要参与者。当地村民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悠久的民族生态文化的形成来自于成长在这里的前辈,而文化的传承也必须依赖于现在和以后的村民。因此,只有文化的主人,即当地村民成为真正的主导力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地位和力量才能巩固。目前,政府、学者专家和村民都积极参与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中,其中政府发挥着政策和资金支持角色,学者发挥着科研和开发角色,主导着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村民从实际主导者变成了名义上的主人,这种力量格局并不利于生态博物馆的原生态开发。生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还原村民的主导权,确保村民对生态博物馆的自主经营。同时,政府和学者要帮助村民深入了解生态博物馆,帮助他们理解和挖掘自己的文化,科学认识到民族生态文化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文化价值,促进生态博物馆实现长期、健康的发展。
3.2.3 注重自然生态及民俗文化的传承 当地政府应着力提高生态博物馆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性,自觉地保护当地生态及民俗文化,当地居民要实现民族文化较好的传承必须依靠自己对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是生态博物馆赖以存在的基础,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是当地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任何不合理的开发行为都可能会导致环境破坏、独特文化消失的严重后果。而文化生态的保护和传承则依赖于当地居民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豪感,以及有意识地文化继承和保护。总之,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都是生态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若当地居民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则自然生态就会得到保护;当地居民树立文化自觉,则本民族的文化就会以耳濡目染和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3.2.4 开展生态旅游教育工作 生态博物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包含的文化,文化极易受到外部侵蚀,因此发展生态博物馆时应加强对观光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学、传统民族文化和环境知识方面的教育。对观光旅游者的宣传教育能够帮助旅游者“有教育地旅游”、“有责任地旅游”,避免在旅游过程中造成有意或无意的文化破坏,尽量减少对当地文化保存的不利影响。当地居民则要求具备基本的生态学、民族学和环境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促使他们自觉地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通过相关的旅游教育,促使人们认识生态博物馆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能够有效地实现生态博物馆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小结与展望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重视人居生态环境,同时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农业的多功能凸显。而生态博物馆并不是单纯的博物馆或文化结构,除了传承与保护当地民族文化外,实际上还是整个民族保留的十分罕见的人文历史资源,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本研究在农业多功能视角下分析了生态博物馆的自然、社会和旅游观光功能,认为生态博物馆与生态旅游产业相结合,走生态与旅游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博物馆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际欧,宿小妹.生态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7(1):91-96.
[2] 胡朝相.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博物馆,2001(4):19-22.
[3] 张 勇.梭戛生态博物馆肩负保护与发展双重责任[J].中国博物馆,2000(2):66-68.
[4] 黄飞鸣.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看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乡镇经济,2005(8):32-34.
[5] 周淑景.多功能农业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35-40
[6] 姜国忠.论我国功能多样性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竞争优势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4(3):42-44.
[7] 李 鹏,杨桂华.多功能性视角下的农业旅游[J].社会科学家,2006(1):120-129.
3.1 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中国生态博物馆在多年探索和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未来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要始终从根本上坚持“政府主导、专家主导、社区居民参与”三者结合的指导思想,这是生态博物馆存在的本质,也是其长期成长的思想精髓。另外挪威文物局专家、贵州生态博物馆项目科学顾问达格·梅克勒伯斯特与中方专家、村民代表等在2005年提出的“六枝原则”则是中国各个地区生态博物馆构建的经典原则,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以“六枝原则”为核心原则。坚持认同村民对当地文化的参与和解释;将当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价值紧密结合;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坚决稳定村民的民主管理权;文化保护为先,旅游发展为后,两者冲突时先保护文化后发展旅游业;以长期发展为目标,注重历史性规划;向参观者灌输尊重理念,一切行为准则以尊重文化为基础;各地区根据当地文化和社会状况开发特色的生态博物馆模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要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
3.2 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2.1 坚持发展与保护并行 生态博物馆首先是博物馆,其保护功能是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因此,发展旅游时,生态博物馆的首要责任是文化保护,其次才是考虑旅游开发,在此过程中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生态博物馆是当地人民生存所在,必须保护其自然和人文生态,才能保证生态博物馆的长期存在,才能使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利用。同时,因为生态博物馆不是静态的文物,而是包含着社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社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人类发展的自然需要,不可剥夺,这也是发展生态博物馆不可忽视的部分,因此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也是促进当地文化得到更好保护的物质保障。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盲目发展将会抹杀特色文化,失去其赖以发展的重要旅游资源,只有将保护和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生态博物馆及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 让村民掌握生态文化的主导权 生态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在于对当地民族生态文化的保护,当地村民是保护工作的最主要参与者。当地村民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悠久的民族生态文化的形成来自于成长在这里的前辈,而文化的传承也必须依赖于现在和以后的村民。因此,只有文化的主人,即当地村民成为真正的主导力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地位和力量才能巩固。目前,政府、学者专家和村民都积极参与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中,其中政府发挥着政策和资金支持角色,学者发挥着科研和开发角色,主导着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村民从实际主导者变成了名义上的主人,这种力量格局并不利于生态博物馆的原生态开发。生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还原村民的主导权,确保村民对生态博物馆的自主经营。同时,政府和学者要帮助村民深入了解生态博物馆,帮助他们理解和挖掘自己的文化,科学认识到民族生态文化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文化价值,促进生态博物馆实现长期、健康的发展。
3.2.3 注重自然生态及民俗文化的传承 当地政府应着力提高生态博物馆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性,自觉地保护当地生态及民俗文化,当地居民要实现民族文化较好的传承必须依靠自己对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是生态博物馆赖以存在的基础,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是当地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任何不合理的开发行为都可能会导致环境破坏、独特文化消失的严重后果。而文化生态的保护和传承则依赖于当地居民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豪感,以及有意识地文化继承和保护。总之,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都是生态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若当地居民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则自然生态就会得到保护;当地居民树立文化自觉,则本民族的文化就会以耳濡目染和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3.2.4 开展生态旅游教育工作 生态博物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包含的文化,文化极易受到外部侵蚀,因此发展生态博物馆时应加强对观光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学、传统民族文化和环境知识方面的教育。对观光旅游者的宣传教育能够帮助旅游者“有教育地旅游”、“有责任地旅游”,避免在旅游过程中造成有意或无意的文化破坏,尽量减少对当地文化保存的不利影响。当地居民则要求具备基本的生态学、民族学和环境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促使他们自觉地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通过相关的旅游教育,促使人们认识生态博物馆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能够有效地实现生态博物馆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小结与展望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重视人居生态环境,同时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农业的多功能凸显。而生态博物馆并不是单纯的博物馆或文化结构,除了传承与保护当地民族文化外,实际上还是整个民族保留的十分罕见的人文历史资源,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本研究在农业多功能视角下分析了生态博物馆的自然、社会和旅游观光功能,认为生态博物馆与生态旅游产业相结合,走生态与旅游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博物馆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际欧,宿小妹.生态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7(1):91-96.
[2] 胡朝相.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博物馆,2001(4):19-22.
[3] 张 勇.梭戛生态博物馆肩负保护与发展双重责任[J].中国博物馆,2000(2):66-68.
[4] 黄飞鸣.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看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乡镇经济,2005(8):32-34.
[5] 周淑景.多功能农业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35-40
[6] 姜国忠.论我国功能多样性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竞争优势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4(3):42-44.
[7] 李 鹏,杨桂华.多功能性视角下的农业旅游[J].社会科学家,2006(1):120-129.
3.1 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中国生态博物馆在多年探索和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未来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要始终从根本上坚持“政府主导、专家主导、社区居民参与”三者结合的指导思想,这是生态博物馆存在的本质,也是其长期成长的思想精髓。另外挪威文物局专家、贵州生态博物馆项目科学顾问达格·梅克勒伯斯特与中方专家、村民代表等在2005年提出的“六枝原则”则是中国各个地区生态博物馆构建的经典原则,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以“六枝原则”为核心原则。坚持认同村民对当地文化的参与和解释;将当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价值紧密结合;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坚决稳定村民的民主管理权;文化保护为先,旅游发展为后,两者冲突时先保护文化后发展旅游业;以长期发展为目标,注重历史性规划;向参观者灌输尊重理念,一切行为准则以尊重文化为基础;各地区根据当地文化和社会状况开发特色的生态博物馆模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要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
3.2 生态博物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2.1 坚持发展与保护并行 生态博物馆首先是博物馆,其保护功能是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因此,发展旅游时,生态博物馆的首要责任是文化保护,其次才是考虑旅游开发,在此过程中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生态博物馆是当地人民生存所在,必须保护其自然和人文生态,才能保证生态博物馆的长期存在,才能使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利用。同时,因为生态博物馆不是静态的文物,而是包含着社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社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人类发展的自然需要,不可剥夺,这也是发展生态博物馆不可忽视的部分,因此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也是促进当地文化得到更好保护的物质保障。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盲目发展将会抹杀特色文化,失去其赖以发展的重要旅游资源,只有将保护和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生态博物馆及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 让村民掌握生态文化的主导权 生态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在于对当地民族生态文化的保护,当地村民是保护工作的最主要参与者。当地村民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悠久的民族生态文化的形成来自于成长在这里的前辈,而文化的传承也必须依赖于现在和以后的村民。因此,只有文化的主人,即当地村民成为真正的主导力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地位和力量才能巩固。目前,政府、学者专家和村民都积极参与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中,其中政府发挥着政策和资金支持角色,学者发挥着科研和开发角色,主导着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村民从实际主导者变成了名义上的主人,这种力量格局并不利于生态博物馆的原生态开发。生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还原村民的主导权,确保村民对生态博物馆的自主经营。同时,政府和学者要帮助村民深入了解生态博物馆,帮助他们理解和挖掘自己的文化,科学认识到民族生态文化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文化价值,促进生态博物馆实现长期、健康的发展。
3.2.3 注重自然生态及民俗文化的传承 当地政府应着力提高生态博物馆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性,自觉地保护当地生态及民俗文化,当地居民要实现民族文化较好的传承必须依靠自己对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是生态博物馆赖以存在的基础,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是当地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任何不合理的开发行为都可能会导致环境破坏、独特文化消失的严重后果。而文化生态的保护和传承则依赖于当地居民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豪感,以及有意识地文化继承和保护。总之,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都是生态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若当地居民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则自然生态就会得到保护;当地居民树立文化自觉,则本民族的文化就会以耳濡目染和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3.2.4 开展生态旅游教育工作 生态博物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包含的文化,文化极易受到外部侵蚀,因此发展生态博物馆时应加强对观光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学、传统民族文化和环境知识方面的教育。对观光旅游者的宣传教育能够帮助旅游者“有教育地旅游”、“有责任地旅游”,避免在旅游过程中造成有意或无意的文化破坏,尽量减少对当地文化保存的不利影响。当地居民则要求具备基本的生态学、民族学和环境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促使他们自觉地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通过相关的旅游教育,促使人们认识生态博物馆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能够有效地实现生态博物馆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小结与展望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重视人居生态环境,同时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农业的多功能凸显。而生态博物馆并不是单纯的博物馆或文化结构,除了传承与保护当地民族文化外,实际上还是整个民族保留的十分罕见的人文历史资源,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本研究在农业多功能视角下分析了生态博物馆的自然、社会和旅游观光功能,认为生态博物馆与生态旅游产业相结合,走生态与旅游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博物馆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际欧,宿小妹.生态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7(1):91-96.
[2] 胡朝相.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博物馆,2001(4):19-22.
[3] 张 勇.梭戛生态博物馆肩负保护与发展双重责任[J].中国博物馆,2000(2):66-68.
[4] 黄飞鸣.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看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乡镇经济,2005(8):32-34.
[5] 周淑景.多功能农业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35-40
[6] 姜国忠.论我国功能多样性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竞争优势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4(3):42-44.
[7] 李 鹏,杨桂华.多功能性视角下的农业旅游[J].社会科学家,2006(1):1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