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波
(余姚市统计局,浙江 宁波 315400)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会议上提出的。它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简而言之,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本文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内涵,将新型工业化细化为结构调整、质量效益、自主创新、能源消耗、信息化情况和人力资源共六方面的内容,从这六个方面对余姚市工业化目前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相关实施策略。
1.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增长,2012年,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22.86亿元,同比增长9.4%,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双双向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0.52亿元,同比增长27.4%;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5.32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2.工业规模和实力逐渐加强,质量与效益改善步伐放缓。近年余姚市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总量不断攀升。201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93.18亿元,相比2007年增长六成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9.9%。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工业企业获利能力下降。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4.7%,与2007年相比反而下降了0.6个百分点。
3.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12年规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43.69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31.2%,较去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15.3亿元,较上年增加4.79亿元。全市1111家规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292个,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1215件,平均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12个。
4.能源消耗低速增长,资源要素利用率有所提高。2012年,全社会用电量65.36亿度,同比增长1.1%。工业用水量589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4.3%。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137.9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4%。工业用地、用水产出效率均有所提高,规上工业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60.2万元/亩,比2011年增加5.2万元/亩;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666.9元/立方米,同比增长2.4%。
5.信息制造业发展迅速,信息化基础建设愈加成熟。2012年,规上工业信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8%。规上工业企业年末在用计算机数量36341台,户均拥有计算机33台。拥有网站数总计1038个。拥有专职从事信息技术工作人员的企业481家,占规上企业的43.3%,全年通过电子商务销售金额105.4亿元,电子商务采购金额49.13亿元。
6.企业用工成本上升,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相对缺乏。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负增长,但人均劳动报酬3151元/月,同比增长15%。全市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数量少占比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8973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4.9%。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2343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3%。
1.产业层次相对落后,支柱行业升级困难。从余姚市行业结构看,电气机械和器材、橡胶和塑料制品及通用设备制造等传统支柱性行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不少规模较大企业仍以加工组装和生产中间产品为主,创新研发能力较弱,导致行业转型升级困难。新兴产业规模总量不大,所占比重不高,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尚未突显。2012年底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51.9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6.8%,较上年提高不到1个百分点。
2.制造业龙头企业相对缺乏,企业经济效益整体偏低。随着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地不断扩张,余姚市工业企业自身发展相对缓慢,呈现多而不优,不大不强的特点,与省内经济强县市区差距逐渐拉大。2012年,仅新增2家销售超亿元企业,超10亿元企业9家,在省内经济强县市区中是最少的。此外,在产品附加值低、成本压力大、总部转移资本外流、企业多元发展致实体经济得不到重视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乏力,经济效益提升缓慢。
表1 2012年省内部分强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
3.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率不协调。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余姚市工业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方法落后、能力不强,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投入不够。2012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2.17%,近年来首次赶超全省平均水平。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整体协调状况不佳。如余姚市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研发费投入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但新产品产值率却是下降的。
表2 2012年主要行业技术创新投入与技术创新产出评价指标
4.资源要素制约逐步显现,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土地、电力等资源和生产要素对工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步显现,成为影响余姚市企业产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市节能降耗形势亦不容乐观,并面临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节能降耗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企业自觉减排意识薄弱。第二,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形势严峻。2012年,高耗能行业消耗了全市近半的电力,而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却不到全市的五分之一。
5.信息化运用层次较低,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根据2012年信息化情况调查,信息化在工业生产经营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还停留在辅助配角的阶段,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如电子商务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7%,电子商务采购金额占营业成本的比重仅为5.3%。全市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紧缺。2012年,规上工业中拥有专职从事信息技术工作人员的企业不到50%,复合型高级IT人才难觅。
6.适用人才供需矛盾大,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提高。余姚市面临高级工程师、专业设计人才欠缺,中高级管理人员不足,硕士、博士难招,名牌大学的学生难留的局面。2012年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3.1‰。同时,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生产工人流动性整体较高,且工资逐年上涨,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度提高。总体来说用工难问题已从过去的临时性、结构性向常态性、全面性转变。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搞好整体谋划,合理布局。培育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优势。重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
2.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营造投资创业良好氛围。提升大企业综合竞争力,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经济效益和品牌竞争力。
3.加快创新投入,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开展多样化科技服务,及时传递科技政策动向。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创新方法工作,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4.加强和优化要素保障,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工业发展支撑条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产业准入制度,健全能耗监测体系和探索节能新思路新方法。
5.加快两化融合,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技术优势。突破核心技术,继续提升信息制造业水平。找准切入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通过有效政府行为,直接倡导和推动信息化建设。
6.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加大高层次高技术人才引进力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训与产学研结合,建立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