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思考

2014-06-30 10:39李雪雷
山东青年 2014年4期
关键词:寄宿制农村教师生源

李雪雷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等问题愈发突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源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学校的去留,日益为社会所关注。面对生源萎缩、学校撤并的现状,不得不深入思考。所以,转变传统观念、优化教育资源、统筹资源配置、寻求模式转型已成为农村中小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农村中小学生源萎缩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自然减少和中小学生进城就读人数急剧增加,农村中小学生源萎缩问题日益凸现,各学校都出现学生人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从人数减少到班级压缩,到最后一些学校不得不面临撤并。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人去楼空”的现象,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二、农村中小学生源萎缩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人口自然下降

近十多年,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加之孩子抚养和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农民对计划生育国策的认识普遍提升,人口总数自然下降,适龄儿童数量随着减少。

(二)城市化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与教育,留守孩子的诸多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于是家长千方百计地将孩子带在身边,送进城市学校就读。

(三)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发展失衡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教育本来存在差距。在资源配置上,最需要扶持的农村教育往往被忽视,从而加剧了城乡差距。许多村民对当地教育现状不满,所以才想尽办法将学生转到城镇学校去,这种大规模的学生流动就像股市中的“羊群效应”一样,一小部分学生的流动已影响到大多数家长的心态。而转出的往往是农村的优质生源,学校发展陷入恶性循环。面对越教越少、越教越差的教育现状,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四)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明显落后。不少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流向城区学校,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农村学校生源萎缩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对城区中小学的影响

1、导致城市教育资源短缺。城区学校教学资源原本处于饱和状态,而大量农村学生流入城区学校后,使部分学校不堪重负,甚至腾出了图书馆、实验室等作为教室。以秦州区石马坪中学为例,2012年9月全校2238名学生、29个教学班,班级平均人数超过77.2人,学生“两操”都无法正常开展。

2、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城区学校普遍场地狭小,发生学生挤踏、冲突事件的可能性大增,一系列安全问题让学校提心吊胆。进城就读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学习习惯不同、知识层次不一,教师教学工作量加大,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

3、社会舆论压力凸显。由于生源多、班额大,教学效果受影响。很多城区都采取了应对方法,如收借读费,成绩限制入学,办辅导班强化,没有学籍空挂学生等,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违纪违法问题,备受社会舆论关注。

(二)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

1、农村中小学生源萎缩,致使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近年来,国家投入农村教育经费比重加大,很多校舍都是新建的,也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施、生化实验室,图书室等。但现实是有很多学校面临撤并或闲置,秦州区中梁中学杨家河教学点于2010年撤并,中梁学区两处村级教学点先后撤并;平南镇丁川附中因学生大量转出于2010年变为教学点。

2、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受到影响。不少农村骨干教师被选调进城,加之大部分成绩好、有潜力的学生流入城区学校。面对越教越少、越教越差的教育现状,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农村学校发展受阻,前景堪忧。面对“人去楼空”的现状,农村教育出现诸多矛盾:教育投资和学校撤并的矛盾,资源增加与学生减少的矛盾等,使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前途迷茫。

四、农村中小学生源萎缩情况下的办学方向

充足的生源是一所学校生存的必要保障。学生数量的减少给农村中小学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农村中小学在这种不利的处境下,办学思路该作出如何样的调整?笔者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或许能给当前的农村教育带来转机。

(一)加大宣传力度,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控制中小学生流失,使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另一方面,切实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以配合《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二)加大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再也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它是事关农村教育未来的实际问题。笔者结合所看到的农村教师教学现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针对教师老龄化的情况,可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后,安排后勤、宿舍管理或者指导青年教师等工作,让老教师觉得学校给予了照顾,又觉得老有所为。

2、学校全力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努力做到“走出去,请进来”,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为教师成长创造条件,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3、抓好课改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充分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在促进师资整体水平提升的同时,建设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

4、学校建立学习制度,以各种方式鼓励教师主动学习。

(三)细化教育管理,实行小班额教学

生源萎缩是近期农村教育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正好适应小班额教学。相对于城市学校班额大,教师疲于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学生得不到全面关注的现象来说,农村实施小班额教学,教师能够有效地兼顾一般辅导和重点辅导,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关注。

(四)精心规划布局,构建寄宿制学校

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遏制生源外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构建寄宿制学校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首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本地实际和农村区域特点,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重点建设一些寄宿制学校,以便优化与整合教育资源。

其次,加大投入,办一批学校规模和教育质量较高的寄宿制学校。要筹建标准化的学生食堂和寝室,配套内部设施,基本满足农村学生住宿就读的需要。

再次,寄宿制学校在教师配备上要多于其它普通学校,学校既要承担传授知识的重任,又要管理学生的饮食起居。可将一部分教师先进行前期培训,转化为生活老师,为构建优质的寄宿制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整合闲置资源,兴办乡村幼儿园

农村中小学生源逐年萎缩,校舍、师资等教育资源大量闲置,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是摆在教育部门和基层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有关精神,在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闲置的教育资源正好用于办学前教育。在条件较为便利的村镇大力提倡“小幼一体化”办学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举措。这样既利用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又破解了当前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大量适龄幼儿入园学习,对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和巩固生源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中小学生源逐年萎缩是我们农村中小学当前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和问题,积极调研并制定应对之策以确保农村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润勇:《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思考》.

[2]李淼:《教育与经济》 2011年第04期《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公平》.

[3]张春燕:《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单位:秦州区李子学校,甘肃 天水 741000)

猜你喜欢
寄宿制农村教师生源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