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臣
地处黄河尾闾的东营,不仅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融合交汇之地,也是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
“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建设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增进群众福祉上,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样才能凝聚力量推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为此,东营市委、市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全市最贫困的区域——黄河南展区。
治河惠民,建设南展新型农村社区
黄河南展区建成30多年来,受蓄滞洪区现有条件限制,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展区内社会事业、水利交通设施、教育医疗、收入水平远远落后于东营市平均水平,是东营市最落后、最贫困的发展洼地。
2008年7月,国务院取消了南展区蓄滞洪区防洪防凌运用功能。为了让展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3年,东营市委、市政府启动了黄河南展区改造建设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11个新型农村社区,完成南展区66个房台村搬迁改造任务,将黄河南展区打造成为宜农、宜居、宜游的高效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首批启动的胜利、龙居、杨庙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实事,重点推进。
目标既定,各有关单位鼓足干劲、精密组织,抢时间、抢进度,展区在奋起,新型农村社区已现雏形。2013年开工建设安置房146栋,可安置展区群众2400户。截至2014年3月,已有25栋楼房完成主体工程,其他楼房正在进行三四层施工,已完成投资5亿多元,完成了23个村、3900余户群众的搬迁协议签订。此情此景,令人振奋。
能如此快速推进南展区建设改造工作,形成如此良好的建设局面,与黄河河务部门的倾心努力分不开。黄河河口管理局积极发挥纽带作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安排技术干部参加东营市政府集中办公。同时,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了东营市与黄委及山东河务局的高效沟通。
2013年1月,在黄委与东营市委市政府座谈会上,黄委主任陈小江对南展区改造建设表示大力支持,并批示“组织专家进行调研,努力实现治河与惠民的有机统一”。2月底,带着黄委领导的殷切嘱托,黄委科技委主任委员陈效国、副主任委员黄自强等专家组成调研组来到南展区进行实地调研,黄河河口管理局强化联系沟通,组织查看了王营排灌闸等水利设施,深入吴家、杨庙、陈家等村入户调查,与展区群众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收到了良好的调研成果。
根据调研意见,黄委两次召开主任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展区改造建设工作,为组织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2013年4月,山东河务局提出对展区移民返迁进行资金补助和政策扶持等意见,同意返迁居民享受蓄滞洪区居民外迁和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政策,支持利用现有水闸建设排灌体系,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南展区改造建设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撑。
黄河河口管理局支持南展区建设,为改善展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付出的艰辛努力也得到了东营市委、市政府和展区群众的高度赞誉。在各方推动下,2013年12月26日,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东营市黄河南展区综合发展规划(2013—2020年》,黄河南展区发展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水润东营,构筑幸福生态典范城市
在东营这片年轻的土地上,建设“黄”、“蓝”经济区,核心在于生态建设,而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水”。
然而数据显示,东营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7%,而该地区地下水主要为咸水或微咸水,矿化度较高,利用率较低。东营市90%以上的用水依赖黄河,年均引黄水量为10亿立方米左右。从长远看,东营市对黄河水资源的依赖局面不会改变。
20世纪70年代,由于黄河水沙资源的骤减,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大大放缓,特别是自1996年起,呈现负增长。1996年到2004年,累计减少陆地面积68.2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7.6平方公里。这不仅影响了东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胜利油田的建设开发,而且依靠黄河水沙资源存在的淡水湿地面积明显减少,鸟类栖息地质量下降,随着黄河在20世纪90年代断流时间的延长和范围的扩大,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一度恶化。
被称为“黄河书记”的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殿魁,在担任东营市委书记时曾多次提到,黄河的问题决定东营发展,影响东营未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东营不能有大的作为,而引蓄黄河水是东营发展的前提。
“东营位于滨海盐碱滩,只有改土治水、营林造绿才能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东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时任东营市委书记姜杰曾深情地道出水资源对绘就生态新东营的重要作用。
现任东营市委书记刘士合则着重指出,脆弱的生态环境、繁重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是东营发展面临的短板,而黄河水资源是补足短板的关键要素。
作为黄河河口的代言人,黄河河口管理局及时了解黄河三角洲刁口河及现行流路自然保护区湿地需水情况,上报调研报告,按照上级要求,与东营市相关方面密切沟通,积极开展了生态调水工程。
2010年,以实现黄河三角洲刁口河流路尾闾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刁口河流路全线过水两大目标,结合汛前黄河调水调沙,开展了首次“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暨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3年,黄河河口管理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调度,合理分工,再次实施了生态调水工程。刁口河流路累计过水2612万立方米,输沙18万吨;现行流路累计过水2129万立方米。三角洲湿地恢复区生态系统得到了良性维持,生态类型和景观结构进一步优化,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了黄河水的支撑,在自然保护区和城市建设上,东营市投资34亿元建设“金湖银河”生态工程,实现大河大湖大海相贯通,总规划面积4万多亩。2012年7月,工程正式实施引黄河水入城,黄河水充盈水系、串联湖泊,城市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让安居其间的广大人民群众直接享受到了黄河水带来的生态美景。工程全部完工后,预计将形成河、湖、湿地面积20平方公里,新增绿地面积17平方公里,在中心城北部、东部形成面积约47平方公里的水面、湿地、林地和绿地生态系统,成为推进东营市“黄”、“蓝”建设的点睛之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