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问

2014-06-27 05:19
学习报·教育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家境肖像济南

编号:H1(2014)21-04-01

作者:高建华

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好的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性的问题,使之真正问到学生的心上,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在这里,我简单地谈以下几种提问。

一、激发兴趣,巧妙迁移

人们常说“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独特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去深入探究,积极思考。因此,老师应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以学过的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扩展知识领域。

二、抓住时机,适时提问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要运用好它,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学生本来无疑问,老师却用“对不对”“是不是”来发问,这样是徒有形式。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在快要得出规律之时设问,效果颇佳。提问还要把握时机,不能太早或太迟,在经过学生一番思考和教师的逐步引导以后再来提高,这时是最合适的。如:在教《故乡》时,我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这时提出三个问题:(1)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2)从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适时,学生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成了“灰黄”,这是生活的重负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些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三、层次清晰,化大为小

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往往要设计一组问题。有时一个大问题还要分为若干个小问题,这就需要注意问题之间的排列次序,要有一定的层次。这样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能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如我在讲《济南的冬天》时,就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2)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什么特点?(3)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怎样的情感?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文章的结构层次就清晰化了,加上我的适时引导,学生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知识。

四、积极评价,热情鼓舞

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是给他们的信息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考问题具有调节和导向作用。老师在提问时的亲切,有耐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从而爱学乐学。在提问前,首先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样解决问题的成功率会高一些。提问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对不完全正确的回答时,要将他们的思路逐步引向正确的方向。提问过程中,要慎重的处理学生的应答。对错误的回答,不能讽刺嘲笑,要从其他角度去鼓励学生。对出人意料的灵机一动的回答,也不能批评指责,因为这样的答问是在智慧的火花撞击下产生的,它有时比事先有准备的答问还要有价值。

(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市蒋口镇三中 476600)

猜你喜欢
家境肖像济南
大自然的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地毯肖像
鲁迅的出身和周家的文化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释道安日背卷书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