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飞行机场的跑道侵入因素与安全分析

2014-06-26 00:32田栋山蔡建军
新媒体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飞行安全因素

田栋山+蔡建军

摘 要 随着航空运输业不断的快速发展,国内民航业飞行员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各民航院校培养飞行员数量逐年增加,导致训练飞行机场繁忙程度日益加重,用于训练飞行的通航机场安全压力也日趋剧增,通航飞行安全是民航飞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是民航单位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文章以飞行训练机场跑道侵入为对象,对训练飞行中的跑道安全的有关方面展开分析,希望能给训练机场一些安全启示。

关键词 跑道侵入;因素;飞行安全

中图分类号:V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0-0171-01

跑道侵入是一种严重影响机场安全,容易引起灾难性碰撞造成人员伤亡飞机受损事故的一种不安全事件。跑道入侵是指发生在机场的对起飞、着陆或者滑行等跑道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事件;国际民航组织对跑道侵入的定义是:在机场中发生的任何涉及错误的出现在用于飞机起飞和降落的保护区表面的飞机,车辆以及行人的事件;简而言之就是,当航空器、车辆、人员或者外来物错误的进入正在被其他起飞或者着陆航空器所使用的跑道时,就会发生跑道入侵事件。

美国在早期就开始对跑道侵入进行研究,FAA早在1991年就公布了第一个跑道侵入预防计划,后来陆续出版了1993年、1995年、1998年版的跑道侵入预防计划及其修订本,详细阐述了许多减少潜在跑道侵入的措施和程序,美国商业航空安全小组(CAST),1998年10月授权成立跑道侵入联合分析安全小组(RIJSAT)并于2000年8月完成了跑道侵入的具体方针报告并发布。(CAST)完成了跑道侵入风险到目前为止比较全面的研究。1999年加拿大运输部专门成立了国家民用航空委员会(NCASC),并参与了跑道侵入分析委员会(SCRI)的创立,(SCRI)报告提出了防止跑道侵入的23项建议措施。2002年至2005年(ICAO)在世界各地发起关于跑道侵入的信息并协助航空局制定和推行风险缓解措施,2006年(ICAO)出版了《预防跑道侵入手册》;在国内,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办于2011年8月下发了《防止地面人员车辆跑道侵入管理规定》;《民航空管防止跑道侵入指导材料》于2013年3月4日下发;其中对跑道侵入的定义是:在机场发生的任何航空器、车辆或者人员误入指定用于航空器着陆和起飞的地面保护区的情况。航空器着陆和起飞地面保护区的定义:该区域包括机场的跑道以及滑行道位于适用的跑道等待位置和实际跑道之间的部分、跑道中线两侧各75米范围内的土面区、ILS敏感区、ILS临界区和跑道端安全区。

跑道侵入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引起的,包括机场因素、空中交通繁忙程度、管制员与飞行员因素、人员沟通信息传递因素、空侧车辆人员因素、环境因素;据相关调查显示,54%的跑道侵入是飞行员造成的,有接近29%的跑道侵入是管制员失误造成的,17%是车辆驾驶员或者行人等其他因素造成的;跑道是作为航空器从飞行到地面活动和地面活动到飞行的转换媒介,这种转换带来在跑道上的高速运动,航空器势必无能力做任何规避动作,如果与运动或者静止的除空气外的任何物体相撞,后果都将无法想象,因此要求在这个媒介中不能有除空气外的任何物体存在。

2012年8月,国内某训练飞行机场,夜航飞行训练期间,后机在前机未脱离跑道的情况下实施着陆,造成两机在跑道上发生追碰,导致航空器受损,人员安全。经调查造成该起事件的原因有:1)由于跑道灯光原因,前机飞行员错过了最佳脱离道时机;2)塔台指挥员在前机未脱离跑道的情况下,向后机发出了着陆许可,且未及时发现两机接近趋势而及时采取处置措施;3)后机飞行教员在着陆前未对学员进行有效监控,失去情景意识,未提前执行复飞程序;4)该机场对指挥程序不够明确细化,未制定有效的跑道侵入风险控制措施。2013年8月,华北地区某训练飞行和航班飞行混合运行的机场,一架训练航空器由于飞行员对油量错误估计,飞行中因油量耗尽而不得不紧急着陆,前机航班落地后无法从跑道末端脱离,管制员指挥航班在跑道末端等待,训练航空器正常着陆且在跑道中段停住,掉头脱离跑道的过程中发动机停车。经调查造成该起事件的原因有:1)飞行员对该机型油量把握不准确,同时在与指挥员信息沟通过程中对飞机状态通报不及时,致使指挥员缺乏全面的信息掌握,而造成不符合间隔调配;2)航务和机务人员均未油量实施有效管理,且未纠正机组错误;3)该机场缺乏应对运输航班于训练飞行同场飞行的风险控制措施。4)该机场在脱离道设计上有很大缺陷,脱离道远离跑道末端,大部分运输机均需在落地滑跑结束后掉头180°从跑道中段脱离。

跑道侵入事件容易发生在以人为中心的与硬件、软件、环境之间的接点上,基本可以归纳为SHEL模型中的每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危及飞行安全的产物,跑道侵入类型可以分为可控事件和不可控事件;例如:跑道与滑行道交叉、通信失效、不明动物入侵跑道、等待点标志物不清晰、管制员指挥错误、飞行员未按指令执行、气象条件较差等一系列的因素,均有可能造成跑道侵入事件而危机飞行安全。1)环境方面:通航训练机场不同于运输机场,一般情况下为了有效的利用资源,除了加油、过站、计划结束等一些必须的条件下,运行期间活动区的人员活动较为频繁,由于训练机场地理位置不同于运输类机场,交通方面异于航空港,周边环境未被高度城市化,围界、驱鸟等设施较为简陋,外来入侵动物较多其中包括鸟类,犬类等,这些都比较容易造成跑道入侵。要求机场管理机构应当对进入地面保护区和机动区的车辆和人员实施严格管控,在机场开放运行期间,非机动车和行人不得进入地面保护区和机动区;按规定使用机场的目视助航设施,规范各类标记牌及路线标志;及时更新航空情报资料;涉及不停航施工的标志应齐全、清晰和规范,一般情况下训练机场是非24h运行,在运行前必须加强道面检查,防止非运行期间外来物滞留在道面。2)软硬件方面:现阶段国的通航主要以飞行训练为主体,通航发展领域正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法规程序标准等不同于运输类飞行,各方面都需不断规范不断完善。运行单位应当对于跑道容量的提高程序等风险,进行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运行过程中应当制定适用于本运行单位的规范和标准,同时加强飞行运行监控系统的改造和升级,尽量适用终端区雷达、场面雷达、ADS-B等可靠的监视系统,充分利用监视设备对许可进入地面保护区和机动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监控,并且保持不间断的无线电双向联系,让运行区监视无死角。机场管理机构应保证跑道安全运行所必需的设施、设备等资源,推广使用保障跑道安全的新技术和先进的设施等。3)人员方面:加强机组资源管理可以避免飞行员不按照ATC的指令执行,对飞行员加强培训提高机场的熟悉程度,正确识读机场图、机场标志、标记牌、跑道外等待的位置线等,塔台管制员避免条件性许可(包括车辆和航空器),规范指令的发布,正确使用标准用语,按照相关规定建立车辆、人员进出跑道、滑行道作业的工作制度和协调机制,地面保障人员积极配合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指挥,控制车辆、人员进出跑道、滑行道作业车辆与塔台管制员之间建立规范的联系。机场管理机构应加强所有人员情景意识和责任心的培养,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

跑道侵入问题一直都是飞行安全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航空当局以及机场部门重点关注对象,跑道侵入大部分都是人为错误所引起的,防止跑道入侵需要飞行员、管制员、场面运行部门等各单位相互协作共同努力,训练飞行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管理确保飞行相关人员落实规章执行,遵守法律法规,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班组资源管理,一线人员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加强协作,断为飞行运行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防止机场地面车辆和人员跑道侵入管理规定.民航局机场司AP-140-CA-2011-3.

[2]潘卫军,吴丹.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跑道侵入分析.

[3]许桂梅.机场运行区事故风险管理技术研究.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飞行安全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浅析雷暴对飞行的影响
浅谈我国鸟情对民机飞行安全的影响
浅谈通用飞机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基本原则①
洛阳机场危险天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