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有一种选择叫离开,有一种趋势叫进城”。这句话衍生出一个新词汇,叫做“空心村”。曾有媒体对江西赣西北三个“空心村”进行调查,11个自然村平均居住不到8人,甚至有一个村子只剩下一位老人,陪伴他的是一只老黄狗。村民外出打工,从山村走向了城镇,留下了“空心村”,有的地方干脆成了“空壳村”。“一个人的村庄”,不是诗人的浪漫想象,而是散文家的真切写实。
城市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城镇化”,这是一种大势所趋。偌大国家,超过半数的人城镇化了,这是必然的一个结果,不由人们的意志而转移。据保守估计,现在农民工就有2亿多在城市里干活,尽管不是具有城市市民待遇的“城里人”,但他们终归是离开了乡村。那么多人离开了,乡村哪有不“空”的道理?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2亿多的农民离开家园,这将形成多少个“空心村”?
有学者估计,目前我国六成以上农村存在“空心村”现象,更有悲观者预计,我国农村尤其是西部较为落后地区,八成以上农村存在“空心化”现象。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昔日人丁兴旺的农村,如今剩下的多半是一些老人、小孩和留守妇女,成为了“386199”部队的大本营。
笔者曾经到偏远的农村做过调研,了解那里的农村、农业、农民。确实,“下山脱贫”只能说是一种历史性的选择,因自然条件的限制,留在偏僻的山区,特别是留在一些行政村下面的自然村,连脱贫都很难,真是没有多少出路的。别的不说,公路不通就是很痛苦的事,告别的选择,看起来是无奈的选择,其实也是文明的选择。
事实上,不仅仅是乡村有着“空壳化”的变化,城市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形。看过一个纪录片,说的就是某个因发现石油而建立、兴盛起来的城市,因为经过几十年的采掘,石油已基本采完了,人们在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枯竭后,陆陆续续搬离了这个石油之城,使之逐渐变成了“空城”。甚至美国一些行业性很强的城市,因为产业变迁,加上经济危机,都有很多人搬离了这样的城市。
应该看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帮助它转变得更自然一些,更妥帖一些,努力减少各种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那些一时难以“转身”的老人们,要多加关怀。至少我们应该有办法有措施,避免出现“留守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这样的悲剧。
一个人的村庄,抑或一群人的城镇。发展、变革,需要我们尊重现实,更需要我们尊重规律。往前走吧,沿着前进的路,不同的鲜花,终归是要次第开放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