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壁画由于其独特的性质,与环境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环境艺术中壁画不仅可以从外在层面装饰美化环境、改变拓展空间,而且可以从内在层面起到教育启迪民众、传递美学思想的作用。基于在环境艺术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壁画在环境艺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强化壁画艺术双重价值的挖掘,从而打造更为和谐的环境艺术。
关键词:壁画;环境艺术;应用价值
0 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着紧密联系,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尽管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人们都在尝试着改善环境质量,但是由于各种利益冲突,环境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特别是在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这样一来,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人们开始对生存环境愈加重视,不断对其进行艺术化处理,也即環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是一项涵盖门类众多的复杂艺术,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艺术更是几乎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室内装修、公共艺术设计、城市雕塑、壁画等。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壁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壁画艺术为切入点,对其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简要探究。
壁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其应用价值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概括来说,在史前旧石器时代,壁画的应用范围非常小,其主要价值仅体现在生活记述、精神图腾与审美的原始追求等几个方面,比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就记述了先民们的狩猎生活与狩猎技巧。而在我国内蒙古狼山地区的壁画《拜日图》,则通过对太阳形象的夸大来体现自然崇拜观念;进入奴隶制、封建制社会后,随着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壁画的形式和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扩大,主要通过对神灵、圣人、君主、宗教等素材的创作来实现统治阶级宣扬功绩、治国理念、教化民众的目的。比如布达拉宫中的壁画《五世达赖见顺治图》就充分宣扬了清朝统治者令四海臣服的丰功伟绩,而敦煌北魏时期的壁画《九色鹿本生》则表达了封建统治者借助宗教教化民众的目的;伴随着科学技术地飞速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文明程度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今,壁画这门古老的艺术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其应用价值也在逐渐走向多元。
1 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壁画与环境空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因为,壁画的题材、形式、风格、材质都要取决于空间的功能与特性,而空间的视觉审美与文化艺术气息则要靠壁画来升华与超越。故此,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满足视觉感官的需求,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二是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就是在审美的同时启人心智、升华思想。
1.1 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视觉感官价值
(1)装饰美化环境。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公共环境空间还是在私人生活空间,人们往往都会通过形式、内容各异的壁画艺术来装饰美化环境。这是壁画的基本属性,也是壁画应用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单调无变化的视觉环境会给人们造成心理压力,也会破坏人的生理、心理节奏。因此,根据环境的需要,融入一定主题内容的壁画,再加上与环境相和谐的风格与材质,就会使原本枯燥单一的环境变得丰富多彩。这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而且还会使身心得到愉悦与放松,进而提高生活的品质。用壁画来装饰美化环境,其独特的视觉特征与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壁画的设计制作要整体考察建筑空间及其空间界面的关系,因为,壁画与建筑及其环境在空间比例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其次,就是内容与形式,一件好的壁画作品不仅在内容上要有创意,在形式上也一定要有其独特之处。作品是否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此外,材料与材质的多元化、多样性在壁画设计中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对不同材料形态美的认识与使用,可极大程度的丰富我们的创作手法。例如,由马克·夏加尔创作的位于美国芝加哥第一银行广场的壁画《四季》就是一个令公共环境美感大增的丰碑之作。它是由来自世界各地二百多种彩色碎石和玻璃镶嵌而成的,单材料的丰富多彩就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极具想象力地通过儿童视角和笔法,将芝加哥四季轮回的奇特景观再现于大众眼前。此外,淡绿与金黄间杂的色彩配置和周围环境极为契合。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隆冬,在广场你都会因为那一份童趣景致而心情畅然,忘却原本周边钢筋混凝土所带来的压抑氛围。
(2)拓展改变视觉空间,随着现代壁画技艺的大幅提高,它不仅对环境的美化装饰起到积极的作用,还可以让原有的视觉环境空间得到改变与拓展,从而呈现出新的环境艺术效果。这种拓展与改变主要是从视觉和心理两个层面来实现的。客观上,我们确实无法改变一个空间的实际面积,但是通过对壁画的巧妙利用使人们产生视觉错觉和心理变化,进而从主观上拓展视觉空间,这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法。例如,具有凹凸效果的浮雕式壁画,就可以将灯具等物隐藏到墙面之内,使空间层次感、立体感在视觉上得到加强,空间功能得到丰富。再如全景画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视觉空间,全景画作为一种壁画独特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使环境增加平面的视觉空间、加强空间环境的空间感和纵深度,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强画面深层含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像英国的《滑铁卢战役》、德国的《茶塔努加战役》、保加利亚的《解放普列文》等都是此类型的经典之作。同样这种方法在家庭装饰、装修时也很常用,将墙面绘制上大面积的风景墙画以加强透视感和宽敞感,从而产生视觉空间扩大的感觉。此外,壁画的位置、内容、形式、色彩、材质等也都是影像视觉空间大小的重要因素。
1.2 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文化思想价值
(1)教育启迪民众。这是壁画在环境艺术中应用价值的深层次体现,主要通过多种主题壁画在公共环境的展示,向世人传递先烈英雄、圣人先哲的伟岸事迹、道德情操,从而实现教育启迪的作用。例如,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10周年,王锡良和康家钟创作了浮雕陶瓷壁画《井冈山》,在这幅壁画经典中我们除了领略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之外,可以体味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大业英勇奋斗的峥嵘岁月,特别是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另外,位于毛主席纪念堂由黄永玉、袁运甫等创作的绒绣壁画《祖国山河》也是一幅精品,从这幅壁画不仅可以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可以一睹革命伟人的风采,从而迸发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伟人的敬仰之情。除了追忆革命先烈、弘扬革命情怀、引发爱国热情之外,壁画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是价值颇大,比如位于大庆石油广场的壁画《发展缔造未来》就通过花岗岩浮雕的形式展现了“新时期英模群体”“石油勘探开发”“建设学习型企业”“创建百年油田”的画面,不仅体现了祖国建设过程中石油工人的伟大成绩,而且让公众看到了石油勘探的基本过程,同时更是表达了大庆石油工人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启迪教育意义。
(2)传递美学思想。壁画在环境艺术应用中不仅有着较高的视觉审美价值,而且还要蕴含深刻的美学思想,即通过壁画艺术形式的呈现,展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这一点对于装饰环境,促进环境布局革新,增强环境的服务功能和文化表现力都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壁画在环境艺术中最高层次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借助具象之美、意象之美、抽象之美表达独特的美学思想。我国陶瓷之所以艺术成就突出,就在于进入现代以来陶瓷壁画艺术创作日趋成熟,尤其是在意境营造方面达到了美妙绝伦的境界。我国陶瓷壁画创作大都采用了含蓄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一种情韵悠远的意境和朦胧模糊的艺术效果,既有文静雅洁之美,又有君子风范,在充满力度和动感的外形中,散发着静态的、充满东方特色的优雅和精致的诗情画意,从而把“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等源于道家、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现出来。而日本陶瓷艺术家会田雄亮则在壁画创作中融入了一些非常规的材料,从而把美学思想独特地展现,如在其壁画《水阶》中融入了绘画中不常见的水元素,通过流动的水和朴素无华的无釉陶材结合,使水的轻盈流动与陶材的古朴厚重相得益彰,体现出动静结合、古今融合、刚柔并济的美学效果,从而把环境的奇特氛围以及精神内涵完美表现出来。
2 结语
壁画这项古老的艺术与环境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壁画广泛应用于环境艺术的基础。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装饰美化环境、改变拓展空间等浅层功能,而且可以从深层次教育启迪民众、传递美学思想,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一定要根据环境的空间布局、主题内容、社会效应、审美效应等因素充分挖掘壁画的应用价值,既要注重其实用价值,也要彰显其美学价值,从而打造更为和谐的环境艺术。
参考文献:
[1] 杨文会,邵玲莉.环境艺术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5):101-105.
[2] 朱力.流动的真实——当代环境艺术的非物质化倾向[J].艺术评论,2007(07):72.
[3] 郭庆红.壁画与公共环境艺术的关系与未来展望[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11):76.
[4] 谢萱.环境艺术在图书馆建筑空间上的美育效应[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28(4):16-18.
[5] 傅立宪,尹洪.环境艺术中空间与场所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6):130-134.
[6] 梁海霞,周强,张广军.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应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159-162.
[7] 马丁·海德格尔.依于本源而居——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文选[M].孙周兴,编译.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10.
[8]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M].李路珂,欧阳恬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 李峰.浅谈浮雕壁画的表现形式[J].美術教育研究,2012(19):18-19.
作者简介:马斐(1981—),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